共享单车的终极一战:大佬撕逼、全球化、物联网以及资本大战

本文来自连线家,近期被推上风口的是共享单车,就在昨天下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与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朋友圈发生了争论,引发业内的广泛关注,又把处在风口上的共享单车推上了舆论的浪尖。

人们总是愿意用“战略布局”来为投资或者并购案例加上愿景和背书,如同为一幅画作来勾勒整体的结构和意境,试图证明这是一幅优秀作品。只是这种背书的背后,往往趋于感性的认知,一幅好的作品的前提是画家多年的厚积薄发而非一时冲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正在尝试,通过某些方式,证明自己有成为好作品的潜质。

近期被推上风口的是共享单车,就在昨天下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与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朋友圈发生了争论,引发业内的广泛关注,又把处在风口上的共享单车推上了舆论的浪尖。

共享单车中国原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与大多数互联网创业模式不同的是,共享单车通过大规模硬件的分发,以出租单车的方式,获取收益,与其他互联网商业模式相比,这种共享经济模式显得比较重,同时也暴露出来众多的社会问题。

乱停乱放、大量的人为损坏故障车、押金难退等等弊病让这个商业模式不断受到外界质疑,风口浪尖的另外一幕,就是资本的疯狂,摩拜单车刚刚完成了这个行业最大的单笔融资6亿美金的E轮,估值达到20亿美金,另外一家公司ofo尚未公布E轮融资的计划,但按照业内传闻,摩拜单车的直接竞争对手ofo极有可能按照30亿美金的估值完成E轮融资。

 共享单车发展战略出现分水岭

外界的质疑还有基于共享单车的“共享经济”是否成立存在疑问,大量的资产投入,使得共享单车更像是一个自行车租赁生意,同样的争议还出现在共享出行领域的滴滴,在收购了Uber中国业务之后,滴滴受到政府的监管后,专车市场发生了变化,现在众多的专车大多还是平台,或者租车公司化的运营,看上去也似乎是一门租赁生意,但不管是政府的严厉监管,还是外界的质疑,但已经在资本大战之后获得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且看到了稳步盈利的希望。

像极了当初的滴滴、快的和其他品牌专车的资本火拼,滴滴的发展可能给当下的共享单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国内类似的资本火拼的案例还有很多,美团、饿了么、百度糯米依旧三足鼎立不断厮杀,58同城和赶集网的合并也是在资本的驱动下,而现在,资本推动合并的意向并不明显,甚至还将愈演愈烈。

ofo的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称,目前来看,没考虑合并。合并要看资本对效率的忍受力,现在资本太疯狂,所以还要再看几个月,看有没有变局的机会出来。最终还是要看这个盈利模式是不是成立,这是商业本质。

朱啸虎曾经说过:“互联网很可怕,6个月就知道你行不行”,也正是这样的商业判断让他在很早期的时候就投了滴滴以及饿了么,而从他的发言当中,不难看出现在共享单车遭遇的困惑,资本方也在寻找新的“变局”,曾经希望通过“90天资本决战”让共享单车分出胜负的他,也不得不再审慎的重新判断。

从共享单车本身来看,并不完全是一个由高科技驱动的技术产品,入门的门槛不高,并且很难产生互联网的边际成本效应,不断的资产投入和车辆运营维护成本同步增加,边际成本并不明显,目前共享单车涉及的城市还是国内一二线城市为主,三四线城市的互联网市场与一二线城市的商业模式可能存在差异,看上去巨大的市场,还需要不断的验证。

根据艾瑞咨询mUserTracker的出行行业数据显示,ofo活跃用户5月的月度总使用次数为134760.19万次,摩拜用户月度总使用次数为93399.39万次。从这个数据会发现ofo的使用次数高于摩拜单车4亿次,从使用频率上ofo单个用户月度平均使用次数为21.49次,摩拜单个用户月均使用次数为16次。

共享单车现有的格局处在了一个分水岭上:国内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无论是ofo还是摩拜单车,在资本驱动之下,更要试图证明自己的市场地位。从第三方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两家单车巨头的差距正在拉大,在梳理和复盘两家模式,如果说一方的优势持续领先下去,在资本的驱动下,合并是有可能的。

 维持高成长性成为单车大战收官的主因

这两年,中国互联网资本市场被称为“资本寒冬”,实际上,这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具有高成长性的商业模式,基本已经被挖掘一空,市场上很难出现新的高增长的商业模式。

资本愿意在一定周期内持续的进行资本投入,就是看中了这些商业模式的高成长性,一旦商业模式失去高成长性的可能,资本撤离的概率就大大增强了,前些年的O2O遭遇的资本寒冬,就是被认为具有高成长性的可能,但是市场事与愿违,共享单车能否成为最终的独角兽级别的企业,不仅看估值,还有是否具有成长性。

由于现在还在拼规模的时间段,无法全局的看到GMV(成交总值),但融资竞赛中的ofo和摩拜单车,都在把各类优质数据打包,创造出尽可能大的数据,这是两家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但从第三方的数据来看,异常艰苦的胶着战很快就能见到分晓。

也是因此,两家公司要做的就是拼命扩张和新的概念的塑造。

摩拜单车宣布6月份进军英国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两座城市,而ofo的动作则比竞争对手快了几个月,在今年4月已经登录英国剑桥,这是一种良好的扩张姿态,但有一丝迎合资本市场的意味在里面。

在国外其实早有类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美国citibike在美国很多城市都有,统一都是蓝色,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美国花旗银行和福特均有投资类似项目,与国内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样,美国的公共自行车也是有电子桩的,通过银行卡获得电子钥匙可以直接租赁,与国内1块钱半个小时的价格相比,美国的公共自行车 单次骑行 3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0.4 元),限时 30 分钟;超时每 15 分钟多收 3 美元;全天骑行 15 美元;全年骑行年费 149 美元,看到这个价格,自然原生于中国的共享单车模式想开拓海外市场,也就不奇怪了,还能有比中国公司更擅长打价格战的吗?

如果真能顺势完成类似Uber式的全球化布局,这样的市场规模和高成长性价值自然无比伟大,也是逆袭的成功案例,但绝不是布局了几个城市就能完成的。

另外一方面,目前两家公司都在试图依靠物联网技术,把自身打造成“物联网”公司,ofo和摩拜单车,都选择了物联网NB-loT技术,相比最初摩拜选用的2G+sim卡技术,ofo最先与华为电信合作的NB-loT芯片的功耗非常低,理论上可不用太阳能电池,也能坚持十年以上,而2G技术的功耗问题其实是产品迭代问题,毕竟是20年前的技术。

共享单车选择新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把现在的技术门槛拉高,从而把自身打造成一家高科技的公司,因为物联网是下一代通信5G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炙手可热的大数据云计算,在新的芯片支持下,成为可能。ofo的步子迈的更大一些,上个月他们宣布打算与一家卫星发射创业公司联合发射一颗卫星,采用物联网多波束天线,初步开展ofo单车卫星定位监控与信息回传试验,实现小黄车直接定位监控数据的收集和回传,这些都是共享单车保持高成长性价值的技术投入和尝试。

这些尝试,都说明了两家公司亟需在资本大战中速胜,这可能是一场惨烈的对决,这场对决的背后,短暂来看是资本之战,长久来看,政府的监管正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最终的成败有裁决权,共享单车做了政府想做但没有完全做好的公共自行车市场,但目前的一些停放乱象必然会遭遇政府的监管,这需要各家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线下运营团队精细化管理。

不论是干掉对方,还是并购对方,这意味着未来谁掌握市场和市场的定价权,加上共享经济的门槛较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上新的概念包装,谁能最终活下来或者是在市场崩碎后再收拾残局,在资本的催化下这个结果不会等太久。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