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宋行标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9年出版

  《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于2009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收录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吴冠中、程十发、陈逸飞、梁平波、潘鸿海15位中国近现代大师及当代艺术名家共40件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从江南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反映了江南水乡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独有的风貌。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欣赏这些以江南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去感受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江南人缘相亲,文脉相通,经济相容,自古以来经济和文化在江南始终是特色浓郁、特点鲜明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与探求将会成为思想珠玑,让江南文化更加气韵生动,经济的发展也因文化底蕴的提升而产生新的腾飞。

  江南水乡,自古以来便是艺术家竞相赞美、讴歌、描绘、表现的永恒主题。江南的山川河流中,都流淌着艺术家多愁善感的吟唱;水乡的春风秋雨内,都蕴涵着艺术家无可自拔的悲喜。人们对江南太喜爱了,人们对水乡太熟悉了,同样人们对艺术作品中的江南水乡也太挑剔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以江南作为表现对象,着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本书通过“江南名胜篇”、“江南山水篇”、“江南风情篇”、“江南水乡篇”四个章节,把书画艺术与江南文化相融汇,在表达江南文化个性的同时,将描绘江南的艺术作品贯穿成绵长的江南文脉,使“情系江南”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粉墙黛瓦时未央 桨声灯影落格窗

  (江南名胜篇)

  江南的美,是朦胧和古朴的,是树下悠然落棋,是花间欣然煮酒,是庭中淡然品茶。绿水萦绕着白墙,繁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蒿,穿行在青山绿水中,默然阅读千年江南的历史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追随着艺术家的脚步,来探寻这神奇而又美丽的江南水乡。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绍兴兰亭,飞扬着独特的清幽纯净,浸染着千年不竭的古朴雅致,带着当年王羲之留下的千年醉书,任人的思绪驻留其间。千年后,又一位艺术家凭借着对生命自然的深刻体验和理解、其笔下流淌着深远的人文精神以及精湛的绘画技法,将绍兴兰亭再一次绽放,这就是傅抱石和他的《兰亭图》。图中树木扶疏,幽篁处处,间以环山流水,两岸有上古衣冠大夫,或立或坐,虽只用线条勾勒,但各具情态,曲水之中更有红觞点点。设色明丽丰富,浓而不失雅致,艳而独具秀润,好一幅气势爽朗、水秀山明的暮春佳景。

  进入李可染先生笔下的《鲁迅故居百草园》,那园内的黄蜂、鸣蝉、叫天子以及树叶、茶花草,本该绚丽多彩的百草园景色在李可染的画中显得有些荒芜。满目的黄绿,一条小路在杂草中蜿蜒伸出画面,墙壁上的爬山虎将百草园更装点上一分颓唐与质朴。

  江南水乡名镇周庄,千年的历史文明与文化底蕴,构成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独有的迷人风貌。旖旎的水箱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使得周庄蜚声内外,更是引得文人墨客雅趣盎然,乘兴吟咏挥毫,留下传世墨宝,照耀汗青。于是,《周庄》在吴冠中先生手中的宣纸上,所有的情感都变成了笔与墨的交织,而所有这一切又成为了周庄情感的体现。

  当绚烂夏花被萧瑟秋风所覆盖,当遍地蛙声被满树蝉鸣所取代,生活在万丈红尘中的人,已经疲惫至极,困倦至极,并且莫名其妙地日夜心神不宁起来。于是便去与沉默的夕阳对话,与东去的流水对话,与寂寥的星辰对话,突感身心蒙受了人世间太多的尘埃。于是,李可染先生便用画笔将这些心灵困顿的人带进了《灵隐两亭》,带进了世外桃源。此作虽是写生作品,但较多地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特点,画面景物组织得单纯而整体,富有节奏感,注重光的表现,技法纯熟而如一气呵成。李可染以其扎实的素描基础和深厚的笔墨功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表现出了小亭的亲切、幽静与别致,令人观后难以忘怀。

  白堤尽头,绿荫深处,一座环如弯月的石桥隐匿其中,这便是西泠桥了,古名西陵、西林或西村。这里原是一处渡口,名字叫做西村,在古人的诗画中,曾有“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和“看画船尽入西村,闲却半湖春色”之称。黄宾虹老人一生情系江南,晚年更是安度于杭城,流连西子湖畔,驻足西泠桥头,放目遥望,有感于这清丽湖光山色,便挥毫作下《西泠远眺》,将瞬间凝聚为永恒。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本书收录作品:傅抱石《兰亭图》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本书收录作品:黄宾虹《西泠远眺》

  波光潋滟映碧水 不语青山披霓裳

  (江南山水篇)

  站在了江南的春水边。江水氤氲,文气馨香,贴地的穿山风唤起了水面的涟漪,漾过来,凉了脚,爽了全身。霎时,整个心绪都被周遭浓聚的景色所陶醉,又为四周满目的秀气所融化。那就停下脚步来,用自己的眼来阅读江南,用自己的心来品赏水乡。

  秋日的雁荡山,清秀而迷人,往西遁入那片郁郁葱葱的深处,便是雁荡山了。迎着细微的雨丝,踏着湿浅的山路,看那远远近近的墨绿,飘逸的意味渐渐浓了起来。李可染先生的《雁荡山》近景居中是一条用青石铺的路,从山脚蜿蜒出画面,块块石板经细雨淋透,变得乌黑清亮起来,透出一道凉爽滑湿光泽,走在上面多了一些惬意。细雨纷纷,青石沉沉,远处的苍山沉浸在厚厚的白雾之中,让人感到有几分迷惑,又有几分豁达。路旁的河道里,雨水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混淆在一起,打起层层水花,哗哗流着,在人们的耳边多了些嘶鬓。抬头看去,山路蜿蜒而去,在苍翠中或隐或现,由远而近牵起了雁荡山的一道绮丽风光。

  潘天寿的《小龙湫下一角》在构图和画法上存留许多他独有的特色。中间一泓奔泉,四周布满山石花草,是潘天寿常用的“虚腹实边”构图的变体;浓重的苔点连成四处延伸的曲线,与溪流奔泻的直线相互唱和,构成曲直刚柔的视觉节奏;花卉以小写意和双勾填彩相结合,创自北宋惠崇,称为“小景”,又多用石青、石绿和鲜明的红、白色,布于大片浓墨勾线、点苔而成的石块上,使得重色块中又不见压抑,清新自然。

  春暖花开的季节,西湖到处被雨幕遮着,红花绿树,远山近影,朦胧中显得格外清新迷人。雨中的西湖不加粉饰清新可人的样子,凭空让人添了几分亲近,多了一些柔情。温润的感觉在眼中融化,在心中流淌,更在傅抱石先生的手中凝聚为国画《春雨西湖》。湖心之处, 总是有些不知名的鸟儿贴着湖面疾驰而过,时隐时现,恰似这湖中的精灵,想引领你在湖中畅游一番。远处山峰已尽为雨雾所掩,白蒙蒙的遮住了山体,竟然只有峰顶尚隐约可见,隐约可见中远处的几座山峰已犹如半落于青天之外,远远望去,山与湖之间已是一片茫茫, 已不知是山是湖,是人间或是仙境。

  细数着这里的每一缕风,仿佛都吹进了傅抱石先生《富春晓色》的水面山间,试图将在富春江所有的感触都留在画面,不论他日再作赏玩,或是拿与他人一同分享这称奇的瞬间。远山堆积的天空里,云蒸霞蔚,流淌着淡金色的容颜,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最饶风趣的,却是欲藏还露,似有似无的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看,几多船只在清晨的江水中荡漾。无法不去在意那流露出来的那丝若有若无的情绪,可在这些随意游走中,却是从容自在,没有刻意的经营,也没有过多的自怨自艾,有的只是他富于才情的笔下,宛如行云流水,笔致中毫无阻滞停留,汩汩泻出的景致,有的只是富春江山光水色的清幽玄妙,空疏灵达,平和隽永。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与西风有约,乘西风同赴西天目山老殿。黄叶和西风吟唱成瑟瑟秋声,落地的一片片犹如舞蹈的足尖。江南是宋玉的赋,水乡是柳永的词,此刻的风景便成为了马致远的散曲,充满了空灵的韵致,而略带悲凉。天空高远而空旷,心情空旷而寂寥,在徐悲鸿的《西天目山老殿》中,体验江南独有的味道。此幅作品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用笔苍劲浑厚,却又娟细韵长,笔墨苍中带秀,刚中有柔,在写出了深山老殿的清苦悲凉的氛围之时,又在满目昏暗的松柏林中,使得一树黄灿灿的银杏傲然于画面,顿时又显出生机与韵味。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本书收录作品:李可染《雁荡山》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本书收录作品:徐悲鸿《西天目山老殿》

  人景壶天水一方 谁家红颜补红妆

  (江南风情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在最后一片雪花融化的刹那间,江南勤劳耕作的人们已在这片土地上忙碌起来。当沉睡的草木开始苏醒,春便迈着轻盈,欢快的脚步向人们走来。一阵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给冰封的一切换上了期待已久的春装。大地万物,以及渴望春天的人们,也开始感到了春风的温柔。春天来了,春雨也应和着时节飘然而至,春雨,落在脚下的松软泥土中,经过浸润的泥土便散发出生长的气息,弥漫着水乡的味道,扩散在江南的空气里,《雨耕》将要上演。

  让目光在齐白石的《雨耕》里穿透,一位老农正在烟雨中驱牛耕田,他双手按住犁耙,左手还伸出一节竹枝,身体前倾,似乎踉跄,但却走得非常平稳,显示了一种力的构图。健壮的水牛并不需要鞭打,它一边悠闲地反刍着草料,一边轻松地拉着犁,时不时抬起头来,对着前方长哞一声,这声在空谷里回响,平添了几分寂寥与宁静。大块大块的土坷垃浪花一般翻卷上来,滚到一边,遗下深深的犁沟,泥土的清新的芳香便弥漫开来。农人的赤脚踩着犁沟前进,半湿的土地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在他身后的远方,山在烟雨中缥缈隐现,断木搭成的独桥连接了两方河岸的土石,林木依旧葱郁。齐老在整幅作品中用笔豪放简逸,构图虚实结合,以白代黑,只画了穿蓑衣戴斗笠的农夫,对于雨景不着一笔,但却给人大雨倾盆之感。设色淡雅,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春带着她特有的新绿,像海一样漫来的时候,真的能让人心醉;春携着她特有的温煦,像潮一样涌来的时候,也同样能让人断魂。 春,就是一曲浸染着生命之色的乐章,由徐悲鸿先生以画笔谱写成一首《春之歌》。画面上,壮牛形体庞大,牧童灵动乖巧,一大一小,一静一动;老柳茁壮,新枝繁茂,虽是墨笔,绿意可掬,衬以葱葱绿草,构成了充满希望的春之歌。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季节,浣纱溪的流水将故事载到了这里。隔着岸边那些青青的绿草,隔着长堤上那些泥土的气息,去感受齐白石的《西施浣纱》。流水不断,轻舟不停,却不能不停下脚步,站在这如梦一样的水乡,站在这西施离去时那千古一瞥后却依然如诗如画的江南。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江南,养育了生性含蓄的水乡人,自然做出来的酒也温香缠绵了。从潘鸿海先生油画《女儿红》中走出的江南女子,一身素白的衣裙,静静靠着门窗,手里捧着书卷,祖母赠与的挂坠与手镯相衬的又是那么安详,脉脉情怀,绵绵思绪,都藏在心底,就仿似河中的水草,尽管激情洋溢,摇曳多姿,而水面却不见波澜。。画面构图安排合理,斑驳古朴的江南水乡装饰衬映着幽蓝色的插花瓶,左角下的女儿红酒坛更是将主旨表达的淋漓尽致。作为一幅写实主义的油画,潘鸿海先生真的将人们带入到江南水乡,带入到那片由女儿红微微熏醉、深深沉醉的梦境。

  将梁平波先生的《春雨江南》铺展在眼前,那淋着蒙蒙胧胧的春意便顿时涌上心间。画作尺幅狭长,构图以一条青石板路为主线,由远及近,蜿蜒逶迤延伸出画面。画面分三段式,近处自然是撑伞漫步的江南女子,作为第一视觉,脚边缠绕的农家土狗,为画面增添了灵动的生气。远处,是江南水乡独有农屋水田,白墙黑瓦,一座石拱桥被画卷中线平均分割,使得左侧的石板路与右侧的农屋对角映衬,再远处的青山因为江南蒙蒙的细雨,仿佛披上了薄薄的纱,蒙胧氤氲间,梁先生将款识横提于画卷最上方,轻柔中带有刚毅,使画面不会头轻脚重。中幅,梁先生有一片留白,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一只乌篷船在水面飘飘荡荡,恰到好处,即不显得过于空旷,又不显得过于紧张,整幅画面透露出江南春雨时那婉约的温情。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本书收录作品:齐白石《雨耕》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本书收录作品:梁平波《春雨江南》

  吴歌越调千年曲 最忆江南是水乡

  (江南水乡篇)

  江南水乡的故事在光阴中轻轻摇曳,又和悠长巷子里的青石板—道闪闪发亮,江南水乡悠远深邃的历史文化,我们只能用那稍显迟钝的头颅去慢慢体味。重新感受这些,像在重新翻看一本箱底泛黄的黑白相册,是在记忆中、历史中摘取似水的年华,是华夏千百年逝去的激情与诗意。今朝回首,人犹自醉。

  浔阳以外,陈逸飞先生的柔情犹如一枝枝迎风飘舞的垂柳,荡漾起一个旧梦,梦中琵琶琴瑟,奏出一曲《浔阳遗韵》。画中的三位女子,一正两侧,右侧正面者手执素绸牡丹团扇,面容清秀,目光恬静,略带忧疑,凝视左侧吹弹者,想必随着乐声陶醉在深深回忆中了吧。左侧居前者手执长箫,低眉吹奏;居后者,手抱琵琶,轻抹慢挑,目光与右侧女子相应。三人身着旗袍,右侧为花青色,左前者为绛紫色,左后者为明黄色,袍面花纹繁复,配饰或为“十八镶”花绦,或为披肩,或为镶滚,雍容华贵,衣饰质地细腻真实,不能详尽。用光颇为高妙,以左前方略高一点的暖光照亮人物,背景则淹没于暗色之中。整幅作品和谐,灵动,而又略带伤感,给人遐想无尽。白居易《琵琶行》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境呼之欲出。加上一支湘妃化身的洞箫,更多了一种幽幽的诉说,一缕寂寞的喟叹,一腔清冷的怨艾,一脉迷茫的期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人生最幸采莲人。乘一叶扁舟,载一船清香,携一帆柔风,低眉抬眼之间,望不尽白云碧水、绿叶红莲。莲花端合在瑶池,人间能得几回现,惟有江南,惟有水光潋滟的江南,烟雨空蒙的水乡,才能滋养出这般绝世的红颜。莲在江南,犹如菊开东篱,是一种遥远的妩媚。

  张大千的《莲花图》笔意于八大、石涛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宋代绘画的特点,使其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观画中荷叶连连,弥漫生灵,叶脉筋骨遒劲,由内向外奔腾扩张,仿似溢出画面,前景以焦墨皴出,而随之湿笔渲染,温润华滋;荷梗力挺坚韧,左右相视喷薄而出;以饱满的洋红直接泼写荷花,衬黑色墨叶与焦墨写成的荷梗,在黑红、浓淡、干湿的对比变化中,形成了鲜明奔放的视觉效果。墨色浓淡深浅,纹理边缘刚柔相衬,着朱赤而不染,附淡青而不妖,将荷花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赏者从画中仿佛真的跌落于荷塘,心绪随风飘逸。

  在一个雨季去找寻水乡的梦,行程的风尘立即被细雨润泽得耳目一新,青瓦白墙,飞檐垄顶,远方深黛色的青山轻轻伫立,任由空中的积云指引,仿佛是想象了无数遍的露天电影;石阶小桥,与依风而摇曳的倒影合圆,嫣红的杏花点缀着这清新的黑白水粉画,不要浓装,不要艳抹,这就是前世眷念的乡愁风韵,这就是齐白石老人笔下的《红杏烟雨》。

  江南水乡,那深深庭院可以收藏月亮,能闻到过往流香,心比落花更轻。《江南》、《水乡》都是林风眠彩墨画的风景题材代表作,在灵动飘逸之中归于沉静和清寂。这里的忧郁与孤独是画家生命体验与坎坷身世的自然流露,它不同于空虚,它是画家以自我心灵独自观世界的自足式的孤独与忧郁,因此,在这些作品的画面中始终洋溢着超然的诗意与空灵美感。当杨柳婆娑的枝条懒懒地垂向水面,林风眠老人撩拨得江南水乡一串涟漪。

  所有的一切,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不可思议。平常在于这是水乡亘古流传的自然景色,而不可思议的是这秀丽旖旎的风光出现在吴冠中先生《江南人家》的画卷中。

  江南人家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千万年,时光转过了一个又一个长长窄窄弯弯的巷子,再跨过那潺潺流水上斑驳的古桥,狭长的青石板路面在脚步下发出罄竹之声,侵入心脾,润进心底。古色古香的木槽门店面向前向后延伸而去,临街的菱花窗或敞或合停靠在吴冠中先生的画纸上,在静静的时光中叙述昔日的繁华与昌盛;白墙黑瓦重重叠叠,犹如一架巨大的被夕阳浓聚成的檀香木古琴,在岁月深处痴痴地守候着。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本书收录作品:陈逸飞《浔阳遗韵》

书简——《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本书收录作品:吴冠中《江南人家》

  江南水乡文化历史渊源之久,包涵内容之广,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选择以书画艺术为切入点,便是希望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了解江南,读懂江南,并营造出一片属于江南艺术的精神家园。

  情系江南,爱在水乡。早在2004年,我提出“文化江南”的概念,并组织策划了“文化江南艺术展——陈逸飞 潘鸿海 梁平波绘画作品展”,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使“文化江南”概念得到更深入地挖掘与推广。本书的出版即是“文化江南”概念发展的一部分,它所蕴涵的江南文化与长三角经济的对话是传统与现代的沉思,是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为使长三角一座座城市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张扬,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诗意,这正是我们对“文化江南”发展的期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综合资讯

【北京丰益肛肠医院】警惕!日常这些饮食习惯让你的胃肠肿瘤发病率升高50%

2023-8-18 15:56:12

综合资讯

植物护肤成为新风尚,石斛兰眼霜引领眼周护肤前沿发展

2023-8-18 17:18: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