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未解叠外压加剧?宁波银行破局或遇关键考验

宁波银行2025年三季报,犹如一面镜子,照出其在城商行竞争加剧背景下的内忧外压。

从营收利润数据看,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549.76亿元、归母净利润22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2%、8.39%,单季盈利增速还略有提升,符合头部城商行增长预期。然而,拆解盈利结构,问题接二连三:营收增长过度依赖对公贷款规模扩张,对公贷款利息收入占比攀升至67.5%,而零售贷款利息收入同比下滑8.07%,收入来源单一,这无疑加剧盈利波动风险。

所以看似平稳的业绩背后,“资本缓冲不足”与“外部竞争挤压”的叠加,正让其增长韧性面临严峻考验。

资本与零售双乏力

宁波银行当前内部经营面临的重重压力,集中凸显在两大核心问题上:一是资本缓冲空间日益收窄,二是零售业务增长动能严重不足。二者如同双面夹击的“利刃”,共同削弱了该行的抗风险能力与业务扩张潜力。

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21%,较年初的9.84%下降0.63个百分点,较二季度的9.65%更是环比下滑0.44个百分点,预留的监管缓冲空间仅余1.46个百分点,逼近安全红线。

同期,资本充足率从年初的15.32%降至14.62%,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1.03%降至10.70%,三大资本指标均呈持续下行趋势,反映出资本消耗速度加快,倘若后续资产规模继续“高歌猛进”,资本补充压力必将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进一步加剧。

此外,宁波银行资产扩张速度远超资本补充速度的“错位”,使得“资本覆盖资产风险”的安全垫愈发单薄,直接给对公贷款、绿色信贷等核心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套上了“枷锁”。

据2025年三季度报告,该行总资产达3.5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50%。而据宁波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报道,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39%,核心一级资本仅通过利润留存实现同步增长。

与此同时,零售业务增长动能不足,业务结构失衡风险“警报”频响。宁波银行对公业务一路高歌猛进之时,零售业务却未能“齐头并进”,从业务增速反差与收入结构影响两个层面,能直观感受到其结构失衡风险。

2025年三季度报告,宁波银行贷款及垫款本金较年初增30.83%,成为贷款规模扩张的“主力军”。反观零售业务,持续低迷不振,二季度末宁波银行个人贷款规模较年初已下降224亿元。到三季度末,个人贷款及垫款本金较年初进一步减少4.04%,其中经营贷上半年规模下降129亿元,与对公业务的高增速形成强烈反差。

综上,资本缓冲收窄从监管与规模匹配层面给宁波银行的业务扩张划定了边界,零售动能不足亦从增速与收入结构层面加剧了业务单一性,二者叠加,使得该行在行业息差承压、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经营弹性与抗风险能力已明显弱化。

格局内卷双挤压

当下,在城商行步入“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型的关键时期,宁波银行正深陷一场由行业格局重塑与同质化竞争引发的系统性外部挑战漩涡,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方面,头部同业差距拉大,核心对公客户流失突出。

与城商行“领头羊”江苏银行相比,宁波银行在规模与客户争夺上的差距愈发明显,核心对公客群因同业资源优势被大量分流。资产规模上,宁波银行三季度末为3.58万亿元,江苏银行则达3.95万亿元,差距超3700亿元;业务增速上,江苏银行上半年对公贷款同比增23.3%,而宁波银行因同业利率与期限优势,部分中型制造客户流失,对公客户黏性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增长动能面临较大压力。

另一方面,行业“以价换量”内卷加剧,盈利空间不断压缩。

城商行为争夺优质资产普遍下调定价,宁波银行跟进利率调整后,陷入“保规模”与“保盈利”的两难境地,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对公端,三季度对公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半年降0.15个百分点,制造业优质客户利率下浮0.2个百分点;零售端,首套房按揭利率降至“LPR – 20BP”;这直接导致三季度净息差较上半年收窄3BP,且重庆银行等同业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降28个基点,印证行业普遍处于承压趋势。

再者,区域同行差异化竞争,下沉客群流失明显。

南京银行、杭州银行依托本地优势聚焦小微贷款,以“低门槛、快审批”策略分流宁波银行县域及下沉客群,削弱其客户基础多样性。南京银行、杭州银行三季度小微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8.5%、17.2%,均高于宁波银行;宁波银行同期小微贷款同比增速仅12.3%,且县域及乡镇新增客户数量同比减少1.2万户,下沉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

综合而言,宁波银行当前面临的外患,非单一竞品或短期趋势所致,而是头部对标压力、行业价格内卷、区域同行分流三重因素叠加。这种系统性外部挑战,既考验其客户维系与定价策略应变能力,更要求其在业务定位与区域布局上作出更深层次战略调整。

四维联动突围增长困局

当下,宁波银行面临内外部压力交织的严峻挑战,犹如逆水行舟。要冲破增长瓶颈、稳固头部城商行地位,需紧跟行业科技赋能与综合化经营趋势,从资本、业务、科技、资产四个维度精准破局。

首先,宁波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监管缓冲空间收窄,制约了业务扩张能力。

针对资本缺口,宁波银行需采取“内部+外部”双路径资本补充计划,既从内部挖掘资本潜力,又借助外部工具优化资本结构,确保资本规模与业务增长相匹配,契合银行业“资本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其次,以对公优势反哺零售,平衡业务结构。宁波银行围绕“对公客户生态”构建转化链路,将对公客户资源转化为零售业务增长动力,通过“对公强带零售弱”的协同模式,破解业务结构失衡,实现全域业务均衡发展。

再有,顺应科技趋势,宁波银行应数字化升级零售信贷流程,解决审批慢、获客难问题。比如:升级智能风控体系,构建多维度模型,缩短信贷审批时间,实现小额消费贷“秒批秒放”,提升客户体验。

此外,当前银行业陷入“以价换量”的内卷格局,宁波银行面临息差收窄、对单一信贷业务依赖度高的压力,银行若不调整资产结构,盈利韧性会持续削弱。因此优化资产配置是缓解息差压力的核心。采取“信贷提质+投资扩源”的资产结构调整策略,平衡信贷与金融投资占比,通过“控制低收益信贷、提升多元投资收益”,增强息差抵御能力。

宁波银行破局需资本、业务、科技、资产协同发力。这些举措顺应行业趋势,契合区域优势,若有效实施,将缓解内外压力,为长期稳健增长奠基,实现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型。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绿线门”风波:揭露利用“个例”误导舆论的五个真相

2025-11-2 10:14:05

信息前沿

金光华董事长:茶马古道新茶香,一片叶子的振兴路

2025-11-2 11:16:4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