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滴滴一周记:共享经济如何深入人心?

本文来自连线家,经历两次打车大战之后,无数潜在网约车乘客被激活,享受到共享经济带来的便利,形成了生活“惯性”。这也是乘客“离不开”滴滴的原因,尽管他们深谙滴滴垄断市场之后的种种弊端。

9月15日,滴滴宣布恢复夜间网约车服务。相比此前的全民讨伐,夜间服务的恢复,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欢迎。一周时间,约车难、出租车供不应求和黑车司机的漫天要价,让人们倍感失去共享经济的不便。

除了有关垄断的非议,滴滴的“及时性”再次被频繁提及,共享经济的意义随之受到了社会的重新审视。

从网约车进入中国到共享充电宝落地各个生活服务场景,几年时间,共享经济扎根用户刚需,逐渐深入人心。网约车的出现满足了乘客线上叫车的出行需求,共享充电宝的走红降低了人们的缺电焦虑,共享单车解决了从地铁到家“最后一公里”的负担。

共享经济风口中,用户需求可以看作一个筛子。人们生活所需的赛道,逐渐走出头部玩家,市场逐渐成熟。而共享经济中消失的,不过是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马扎等荒诞业态。

滴滴回归,折射共享经济刚需

滴滴夜间车停运后的黑车潮,无疑给了所有用户一记闷棍。

当滴滴下架软件内所有的网约车服务,夜间打车忽然成了无解的难题。在“滴滴消失的第x天”等爆款文章中:黑车漫天要价、出租不再打卡,同等距离的路可能要付三到五倍的价格才能抵达。当然,这样的“共享出行”更不安全。

伴随滴滴夜间服务的暂停,出行焦虑再次被贩卖。日常熟悉的共享经济“消失”,让乘客深刻体会到“打车没有以前快”,与不透明价格带来的不安。

随后,陆续有媒体指出,滴滴此举可能存在利用“民怨”逼宫的深层目的。

换个角度来看,在滴滴消失的晚上,铺天盖地的打车难,看似在“呼唤滴滴夜间车服务的回归”,实则显现出人们对于随叫随到、质量安全双保障的网约车服务刚需,而非滴滴本身。

经历两次打车大战之后,无数潜在网约车乘客被激活,享受到共享经济带来的便利,形成了生活“惯性”。这也是乘客“离不开”滴滴的原因,尽管他们深谙滴滴垄断市场之后的种种弊端。

街电等共享充电宝,解决电量焦虑大受欢迎

同样满足消费者刚需的,还有共享充电宝赛道。

一年前,共享充电宝概念初露头角后,便迅速成为投资风口。一年时间,共享充电宝经历几轮清洗与淘汰,只留下街电、小电、来电、怪兽充电少数几家企业,形成第一梯队,主导共享充电宝市场。

从早期的餐馆、商场、电影院到后来拥有“10万+”流量的机场、医院,共享充电宝开始覆盖更多高频用电场景。数据显示,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街电,其全国用户已经突破6000万,而其他三家头部玩家虽远不及街电,平均用户量达3000万量级。

在消费者认知中,共享充电宝已经在“部分替代”了传统充电宝。微博上,很多用户缺电时开始直接@街电,将其作为移动充电的代名词。

随之而来的,是用户生活行为的变化。几乎所有共享充电宝用户,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甚至国内旅行时,摆脱随身携带充电宝和数据线的负担。

2018年8月,支付宝官方表示,街电小程序在共享充电宝中排名第一,用户量达到5000万人。到七夕时,街电等日订单再次达到峰值,可以说,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和支付习惯正在进一步养成。共享与租借,已经从新奇变为常态。

中商研究院的数据报告显示,共享充电宝行业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40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拥有市场优势、占据用户心智的头部玩家,还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摩拜ofo满足用户短途出行,备受巨头青睐

话题性经久不衰的共享单车,则始终被资本看好。

2018年以来,共享单车动态频频。哈罗单车投靠阿里,摩拜拥抱美团,ofo更是多次被传收购。其中,ofo市场占有率达到51.2%,紧随其后的是市场份额占比40.1%、日活达ofo三倍的摩拜。

2018年4月,美团宣布全资收购摩拜,至此,摩拜与美团原有生态形成本地生活闭环,在吃喝玩乐的基础上扣紧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千万级用户量实现再一次飞升。随后,ofo又被曝出,即将完成金额高达数亿美金的E2-2轮融资。

毫无疑问,共享单车的头部玩家与网约车、共享充电宝一样,仍是资本的重点投资标的。究其原因,与用户需求密切相关。换句话说,用户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才是共享单车在资本市场中始终受宠的最根本原因。

共享单车普及后,人们可以节省出最后一公里的步行时间;网约车随叫随到,人们可以在室内等待车辆到达;共享充电宝随处可见,人们的生活半径将不被电量所限。

归根结底,共享经济的生存法则并非依赖资本、垄断市场,而是更好的抓住用户需求,为生活提效。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