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去哪儿?四大方案解决照护问题

失能老人对于安宁疗护的需求较自理老人更强烈,他们由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长期需要他人照护,会比普通老人更希望有尊严的离开。

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我国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其中1200万是完全失能的老年人,但目前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对失能的老年人上门健康服务严重不足,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严重不足。

老龄健康司王海东司长表示,接下来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改善:

第一,出台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这里面包括对老年人医疗服务机构的加强,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对上门服务的加强等;

第二,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切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在部分省市,今年要开展失能老人的评估和健康服务的试点工作;

第四,推进安宁疗护的试点工作。

根据这四方面的要求,动脉网结合我国养老照护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差距,以及要学习的方向。

失能老人照护逐渐从事业走向产业

在此之前,“失能老人照护政策”这一概念并未被单独强调,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类似如“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等政策先后被提出,侧面反映出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动脉网整理了自2011年以来,国家养老政策中关于失能老人的部分,希望能从中发现趋势。

2011到2019年关于失能老人的重点政策(不完全统计)

资料来源: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纵观整个政策发展历程,从前期政策仅仅针对托底失能人群,到逐渐推广到全部失能老人。政策内容不仅涉及护理补贴、“长护险”以及失能保险等资金保障,还涉及医养设施、住房改造、机构养老、卫生保健、特色照顾等配套保障。

诚然,在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中,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民政部关于政府部门购买社会服务,满足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提案答复的函》中,也强调政府从探索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障、完善失能老人照护政策、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五大方面所做的努力:

近几年政府从五大方面对失能老人照护的探索

资料来源:《民政部关于政府部门购买社会服务,满足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提案答复的函》

针对这一类相对弱势的群体,不管是呼吁社会关注方面,还是提供人、财、物支持方面,政府也都在不停地为这类群体提供帮助。但失能人口的数量之大及需求之多,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

在全面放开养老市场的政策导向下,越来越多的产业人士看到了失能老人照护领域的潜力。针对失能老人照护的产业扩展也在逐渐被打开。

“去哪儿照料”是失能老人照护的一大核心问题,根据我国目前“9073”(“9064”)的养老格局,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样适用于对失能老人的照护。本次王海东司长也特别强调了机构照护和上门服务。

机构服务+上门服务,解决“去哪儿照料”问题

随着中国老年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服务需要社会性的回应。在医疗方面,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尤其是共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目前以专科分类为主流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挑战,需要在医疗服务供给方式上进行适老化的调整。

北京大学陈鹤老师表示,我国在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例如构建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长期照护保险。但是,任重道远,仍有显著的改善空间。未来,社区和居家养老;康复和安宁疗护;长护服务体系的筹资制度等都是亟需建设完善的领域。再者,心理和生理健康往往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提升不仅需要政府的工作,更需要家庭和社区的努力。

“去哪儿照护”是失能老人面临的第一大选择。以往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多数是由家庭来完成的,且家人服务的内容也多数停留在“吃喝拉撒”阶段,缺少专业性的服务。

但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多数子女无暇在家时刻照护。请人照护,或送去养老机构,是多数家庭面临的选择。

由于失能老人风险较大,且对照护能力需求较高,此前,一些养老机构只接受自理老人。但随着国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除了政策的倡导外,很多自理老人也渐渐的变成了半失能、失能老人,由此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主动或被动的增设了失能老人照护板块。

据动脉网了解,部分地方政府对养老机构实行“改造一批、合并一批、关停一批”的政策,这也加速了养老机构向正规化及多板块化方向发展的速度。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失能老人照护的机构,普亲养老也见证了这些养老机构的转变。

据普亲养老创始人唐文湘预测,“现在有近三成的养老机构,有失能老人照护的板块。”目前,我国养老照护机构中对失能老人照护的机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从事失能照护的机构,另一类是全面接收各类老人的机构。

普亲养老运营总监张启锋表示,主动做失能失智的机构,它的整个运营逻辑,从产品的设计,设施专业化的改造,服务团队的配置等,都和普通的养老机构是不一样的。专注失能老人照护的机构,多数选址在医疗机构附近,或内部含有医疗资源。

部分连锁化性质的失能老人照护机构

资料来源: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在对失能老人照护的定位上面,这些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多数定位于非政府托底老人,收费方面根据地理位置和具体定位人群,及失能程度,价格从每月2000元到上万元不等。

除了“走出去”,“请进来”也是养老照护的重要选择之一。现阶段,市场上的保姆普遍提供的是生活照料服务,然而失能老人除了需要生活照料服务外,更需要医疗护理知识,帮助失能老人进行一定的康复护理服务、紧急救治服务等。

目前,无论是医疗类的“护士”还是家政类的“保姆”,都不能完全匹配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小柏家护创始人赵霞表示,市场供给端是短缺和非标准的,未形成规模,护理人群相对零散,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因此,想提供更专业的照护服务,必须自掏腰包培训护理人员。

部分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企业

资料来源: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一号护工的联合创始人陈睿表示,目前一号护工上门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的比例在95%以上。具体每家上门护理机构定位不同,有些上门服务机构会涵盖生活服务类,还有些会涵盖医疗服务。

相较于国内目前尚不统一的护理方案,日本的养老护理制度已较为完善,是一种“按需养老护理”,将需护理程度分成不能站立、不能步行、不能脱穿裤子、不能排便、不能用餐、不能吞咽食物、不能记忆等多个级别,并按照不同的级别提供登门访问、赴养老机构一日、短期入住、入住特别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福利院等不同类型的服务。

失能照护是长期照护体系的一部分

日本养老护理制度发展较完善得益于其精细化的长期照护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照护是指由非专业照料者(家人、朋友或邻居等)和专业照料者进行的照料活动,以保证自我照料能力不完全人的生活质量、最高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格尊严。

前IBM医疗咨询顾问杨金宇告诉动脉网记者,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大家把长期照护的概念理解错误。杨金宇强调,照护不等于照顾,失能不等于失去康复的机会,但现在很多失能老人由于错过康复训练的机会,导致终生不能复原。

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表示,对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的照护,是介于家政护理和医疗护理之间,由一个长的服务链所构成,最突出的特点是持续性、长期性、完整性、专业性。医院的护理目标和老年人长期照护是完全不同的,医院是为了疾病的彻底治愈,老年长期照护是争取生活独立。

争取独立生活的长期照护理念和传统的“照顾”理念完全不同。日本的长期照护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自立支援”是日本长期照护领域的照护理念,即:鼓励老年人在可动范围内,挖掘潜在机能,利用现有的能力完成日常起居;同时介护人员结合老年人身体机理、老年心理学等多方面、全方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老人进行贴心细致的护理。

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自立支援”需要通过对被照护者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分析应该关注的信息,及如何调动被照护者的自主性,从而制定一套系统的介护计划书。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退化机能或将要退化的机能进行有计划的训练,让老人能够继续完成日常生活。

例如,试着让老人吃他们平常想吃的食物、而不是单单提供身体体力维持的食物;鼓励老人采均衡适当饮食,多吃蔬莱水果和全谷类,有排便冲动就应立即去排便;减少卧床时间等等。

我国长期照护体系起步晚,从政策角度来看,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格局,此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持续推进老年长期照护体系建设。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2省15市启动试点,中国长期照护政策在服务与支付体系方面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

在此过程中,政策法规对长期照护体系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对象、标准等进行规范的依据,是保障长期照护体系良性、协调运行的基础。

我国目前长期照护体系还不完善,但服务体系并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陈鹤告诉记者,“与其拿教科书上的说法去对照现实,不如从现实出发,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完善。我觉得不需要把过去的都打破,所有的都重新来过,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加强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

机构照护和居家上门服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已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照护的问题,但如何避免让更多的老人走向失能和半失能,则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推进预防保健,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近几年,健康管理逐渐从概念到实践,但多数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为全体居民,以具有消费能力及意愿的中青年群体为主,针对老年人的项目并不太多,而且针对老年人机体老化,身体功能退化的内容也相对较少。

除了对身体机能老化方面的健康管理,对老年人心理、特有病、常见病等多方面的预防也相对较少。然而,老龄化程度严重的日本对于我国在健康管理及健康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本在健康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其健康管理理念的提出始于1959年,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年提出了全民计划的概念,在本世纪初提出“21世纪全民健康促进运动”,并通过“健康促进法”、“健康促进之健身活动指导”等,涵盖了健康测定、运动指导、营养指导、心理健康指导、保健指导等方面。

日本健康管理主要是从上到下的管理网络,将健康管理的各项内容覆盖在每个环节内,形成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健康管理运营体系。

此外,日本还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到健康管理的各项程序当中,除了包括居民常见病、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知识外,还涵盖运动康复指导等。

让失能老人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除了健康教育,生死教育同样重要。

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养研究中心,庄英甫秘书长表示,失能老人的刚需一定是专业照护、康复训练和临终关怀。大家往往只看到前面的专业照护和康复训练,忽略了让失能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尊严、舒适地度过。

失能老人对于安宁疗护的需求较自理老人更强烈,他们由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长期需要他人照护,会比普通老人更希望有尊严的离开。

而安宁疗护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普通的家庭和养老机构,无法提供专业服务。随着失能老人数量的增多,有些养老机构也逐渐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据亲睦家创始人兰波介绍,亲睦家的医养中心和老年医院开设了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专区,包括其养老机构内也有此类人群,再加上国家对安宁疗护的推动,今年6月18日,亲睦家·老年医院肿瘤康复与安宁疗护医学会成立,可以为更多的临终患者特别是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不只是失能失智老人,每个个体都是安宁疗护潜在的服务对象,“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政策落地的方法,2017年10月开展了第一批5个市(区)的安宁疗护试点,今年6月开展了涉及上海全市等71个市(区)的试点。但目前安宁疗护自身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不够、供需差距过大、专科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资金支持等。

面对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一位美国的老年学和建筑学教授曾经说过,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体现在高楼大厦里,而是显现在对待老人儿童和弱势群体的关爱中。因此,我们也呼吁更多的读者能关注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热忱和帮助。

文 | 蔡傲雪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