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轻生离世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对抑郁症的广泛讨论,“抑郁症自查”“为什么会得抑郁症”等话题轮番登上热搜。数据显示,抑郁症困扰着全球约3.5亿人,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我国抑郁症患病总人数达9500万人,每年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体系中正在积极推进精神、心理健康门诊/科室和相关综合医院的建设,许多药企也在抗抑郁药物的研发领域积极发力。临床上,抑郁症的治疗仍然以药物为主,但抑郁症完全治愈率仍旧低下,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复发的情况。未来,抑郁症的治疗与干预,仍旧是一件道阻且长的事情。
国内患病人数近亿,就诊率不足10%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被许多人认为是“心灵感冒”,只要“想开一点儿”就会逐渐自行好转。可事实上,抑郁症需要通过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才能收获显著的疗效,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尽早干预非常重要。但是,国内当下的抑郁症治疗情况并不乐观。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大约每1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
生活压力大、精神刺激和遗传等因素可能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重度抑郁症会出现持续的悲伤、严重失眠和自杀念头等症状。但至今为止,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仍没有确定答案,治疗方案也以药物、心理干预等手段为主。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足10%,只有0.5%的患者获得了充分的治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也曾表示,在一年内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仅有9.5%曾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即使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中,也仅有7.1%得到了充分治疗。
关注精神、心理健康,基层医疗力量在行动
抑郁症患病人数不断走高,患病群体年轻化的问题愈加明显。目前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关注抑郁症治疗干预,重视人民群众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据卫健委官网相关文件显示:目前全国约80%的县(市、区)至少有1家精神专科医院或在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
其实,早在2020年,国家卫健委就已经印发《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包括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等。同时,国家利用中央财政重大公共卫生的项目资金,在一些地市开展试点工作,组织专家制定了《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实施方案》,关注抑郁症问题,从儿童、青少年抓起。
另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也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预期提升到20%和30%;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尽管抑郁症难以完全根治,但依旧可以积极治疗,愈后正常生活。综合医院的医学心理科、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精神心理科等科室均可治疗抑郁症。相信在国家大力扶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的当下,抑郁症治疗未来将不是难题。
18家药企布局百亿赛道,抑郁症治愈再添希望
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上,药物干预是主要的手段之一。数量庞大的抑郁症患病群体也催生了庞大的抗抑郁药物市场。华经产业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抗抑郁药物的市场规模为109.4亿元,增长率为16.01%。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抗抑郁药物市场规模达了到184.1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38亿元。
如此广阔的市场规模下,我国的各大药企也正纷纷加紧布局研发抗抑郁创新药。药渡数据显示:国内药企在抗抑郁新药研发方面,目前一共有18个1类化学新药,涉及包括华海药业、恩华药业、信立泰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但目前研发进展多处于临床一期和二期。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抗抑郁药物市场中,以舍曲林为代表的SSRI药物和以文拉法辛为代表的SNRI药物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这些药物具有起效慢、复发率高、引起失眠、体重波动等副作用。同时,根据IMS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销售额过亿的二十多款抗抑郁药中,近七成产品为仿制药。而抑郁症患者人群庞大,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在广泛需求之下,新药的研发和诞生备受期待。
比如今年4月20日,杨森中国宣布旗下产品“速开朗”在国内获批上市,该产品采用鼻腔喷雾给药方式,用于与口服抗抑郁药联合,缓解伴有急性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成人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该药物此前于2019年在美国获批上市,是30年来FDA批准的首款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
百亿规模的抗抑郁药物赛道已经开启,未来随着更多国产药企的加入,市场的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商业竞争的格局变化固然值得关注,还有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千万抑郁症患者又多了一份被治愈的希望。
(本文由医家头条编辑原创。转载请注明医家头条,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