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向上而生,UC大鱼在现场成为破除同质化利器

本文来自连线家,2018年内容创作者和平台之间,从流量的相生相长,正在转化为融合的共同蜕变,这也恰好迎合了内容领域由“量”转“质”的趋势,由此优质内容得以沉淀,整个行业向上而生。

2018年是内容行业风向骤变的一年,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增速放缓,内容平台也深陷马太效应,诸多创作者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随着内容行业从“量”到“质”的转变,对优质内容有所需求的用户层也逐渐被区分,他们助推内容的消费升级,同时也改变了内容行业的用户结构。

当下几大主流内容平台,在这一年里纷纷开辟补贴之外的战场,分别推出新的举措:头条号进行升级,通过一点接入、全平台分发的方式打通六大产品(目前内涵段子已下线)粉丝数据,帮助创作者多渠道涨粉,全平台共享;大鱼号提出“大鱼在现场”,到联动内容生态和电商生态,再到“U创计划”,正在慢慢增强平台和内容创作者以及用户的融合。除此之外,企鹅号也提出3个“百亿计划”、多元扶持方案的TOP计划,以及百家号的“百万年薪计划”、“百+新城市”计划……内容产业链中,用户、内容创作者和平台三者的关系,在2018年用户迭代的趋势下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平台不断对内容创作者开放新能力和新资源的原因。

从补贴争夺到花样赋能,大鱼在现场应运而生

对创作者而言,“原创困难”、“阅读量低”、“收益低”始终是压在心头的三大困扰。知乎上关于“自媒体的瓶颈在哪里?如何解决?”的问题中,就有这样一则回答:“很多人在内容创作的时候,会觉得很困难,写不出,不知道怎么写。这是因为素材不够,而重复使用创作素材会让运营账号出现问题。”

虽然创作平台力求用户向三四线及以下城镇下沉依然是追求流量,但内容消费升级已经证明内容创作者的价值观实现了从流量价值到用户价值的转变。平台作为用户和内容创作者的连接,自然不能停留在过往的流量思维上。

今年年初,在2018清博盛典暨新媒体大数据峰会上,UC大鱼号宣布开始“大鱼在现场”系列活动。一个多星期后,项目启动的首站选择了当时身处热点的2018平昌冬奥会。对于自媒体圈而言,这是第一次组织化、规模化地,在平台邀请下亲临国际赛事现场而进行的内容创作。

冬奥会的体验尝试,拉开了UC大鱼号跳出流量思维,向内容创作者开放赋能的帷幕。截止目前,大鱼号为创作者提供了上亿级的曝光流量及奖金激励,惠及创作者数千名,以“大鱼在现场”为代表等项目,已经成为创作者熟知的品牌性活动。UC大鱼号“在场式创作”的开创性之举,本质是从创作源头入手为内容生产者赋能,但客观上其实也改变了过往平台和内容创作者的关系。

去年各内容平台补贴大行其道,对内容创作者的抢夺更多是以竞争为出发点,双方的关系停留在流量的相生相长:内容创作者依赖平台进行渠道多发,而平台通过内容创业者获取用户流量。

不过当各大平台因补贴而陷入争夺内容创作者的胶着中时,实际上平台内容优势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也侧面印证了补贴效应的削弱。所以我们看到,2018年平台和内容创作者之间一个明显的变化便是,平台拉拢内容创作者的出发点从竞争转为融合。

这是因为,无论移动信息时代如何繁荣,内容依旧为王,但随着内容产业发展变革,内容却并不只是由内容创作者“独立”就能完成了,而是需要平台为创作提供更大的价值空间,更多样的赋能扶持。

“大鱼在现场”能否成为破除同质化的利器?

正如UC大鱼号的规划,帮助创作者确立与平台长期合作、共生成长的创作方向。“大鱼在现场”即为一个典型,通过从源头赋能内容创作者,使得他们的创作环境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得以优化,而且内容流入阿里大文娱,也进一步增强了内容创作者和平台的关系纽带。

2017年也曾是内容创业的一次高峰,平台对内容创作者的补贴和流量扶持,刺激越来越多人涌入这场收割平台的热潮,但是,相应的却让整个内容领域深陷同质化困局。新媒体问卷网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用户认为泛信息需求已经被满足,但也有超过一半的用户认为,自己的个性内容消费还没有被完全满足。

从解决同质化的角度看,各大平台也经过了一年颇为不同的路线尝试。

年初百家号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举行战略签约仪式,包括时政、国际、科技、体育、财经等多个领域在内,全系入驻百家号。2017年今日头条开始从智能分发转向结合粉丝与人工智能双驱动的“智能社交”平台,这种方向延续到了2018年,头条号深耕粉丝生态,帮助优质创作者更好地变现。

虽说各大内容平台应对同质化的举措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综合来看难免有些相似之处。相对来讲,UC大鱼号“大鱼在现场”对内容创作者的赋能却不容易被复制。

首先,是与阿里内外生态的内容联动、资源互通具有独占性。从平昌冬奥会、YC盛典到全民狂欢的天猫双11晚会、双12人民的宝贝总决选等,UC大鱼号联动阿里大文娱内外部生态资源,邀请大鱼号优质创作者悉数走进这些“超级现场”,真正有价值并持续输出的内容具有独有优势。由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在解决同质化的问题上,“大鱼在现场”更靠近问题的源头。

其次,“内容+参与感”正在成为创作者的护城河。一方面创作者在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其本身就成为权威的信息源之一,这样从根本上避免了内容虚假化、同质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场式创作更接近自媒体人的理想创作状态,如此给用户带来的内容更有场景感,也更加生动灵活。

最后,丰富的场景与资源营造出的更多“新鲜感”。据悉,UC大鱼号未来会把包括演出后台、体育赛事、剧组探班等在内的资源全面开放给内容创作者,所以依托“大鱼在现场”产生的优质内容,也将在内容消费升级的趋势下脱颖而出。

构建一条优质内容创作的服务链条

当内容升级迎来新的阶段,“通用型”的内容创业时代即将结束。经过一年时间的活动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大鱼在现场”的意义不只是为大鱼号创造优质内容。从长远价值的角度出发,一条纵穿内容生产前后端的服务链条的形成,将有可能在阿里大文娱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条完整的服务链条中:创作前期,大文娱内容生态中优酷、虾米、阿里文学等海量版权内容,以及双11、淘宝造物节、95公益周等阿里大IP,为大鱼号创作者提供创作素材;创作后期,大鱼号的多渠道分发和创收形式,又能保证创作者的优质内容获得相应的流量和收益。比如首战冬奥会,其原创内容就在UC头条和神马搜索中以专题形式集合呈现。

由此可见,内容创作者在阿里生态内完成了内容生产到变现的全产业链流程。

这一链条作用于平台有两个层面的价值:一方面,随着阿里大文娱的资源不断开放,平台有可能凭此构建优质内容的护城河。另一方面,内容平台在获取优质内容上也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不再只是自媒体的一个分发渠道。

而在平台之争愈加激烈的未来,这些皆是UC大鱼号的独有优势。

2018年内容创作者和平台之间,从流量的相生相长,正在转化为融合的共同蜕变,这也恰好迎合了内容领域由“量”转“质”的趋势,由此优质内容得以沉淀,整个行业向上而生。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