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动内、阿里拉外:物流变革已关乎生死存亡

电商巨头们在快递业内掀起的“降本增肥”潮正愈演愈烈。

电商巨头们在快递业内掀起的“降本增肥”潮正愈演愈烈。

自3月11日,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为将物流成本从目前的GDP占比16%降低到5%,46.6亿重金投资申通快递,进一步推动智慧物流的落地,另一电商巨头京东紧随其后,也加大了“降本”的新动作。4月7日夜,京东就“京东将取消旗下快递员底薪”事件做出了回复,确定将启动取消底薪、工资全凭绩效的新模式。此消息一出,业内便引起了一片哗然。

其实,无论是重金拉盟友的阿里,或者内调管理体系的京东,这些大动作发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里,提高企业收益率。但因电商市场的赛道上已布满“淘金者”,阿里、京东们难以在已是一片高浓度红海的电商业内,再次出现爆发式营收增长。故而,阿里、京东们纷纷将提高企业收益率的目光聚焦在供应链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流。

不过,目标同为优化供应链的阿里、京东,布局的重心却大有不同。阿里更多是想借助外部力量将物流智能化来实现降本,而京东的布局重心则是通过调控内部管理体系,来实现降本。那么,“阿里”的外控降本与“京东”的内调降本,哪种方式更胜一筹呢?

阿里的外控降本法:智能化

作为输出快递量最多的企业之一,电商巨头阿里曾给自己设下一个“阿里不做物流”的形象。但伴随着线上市场流量红利的消退,企业营收增速不断放缓等情况的出现,阿里成本压力愈来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综合盈利能力,它开始加大补齐物流短板的动作,故而近来对物流业的干涉是越来越大。

无论是向菜鸟网络增资53亿成为该企业控股股东,还是重金投资中通、圆通、申通、百世汇通等物流企业,持有物流市场半壁江山的股份,亦或是在去年会议上,所表明的“为全力建设智能物流骨干网,上千亿资金不够就投资几千亿”的强硬态度与决心,这一系列行为都凸显了阿里的野心。

从某个角度看来,阿里在物流业内的布局的确没有违背“不做物流”的初衷,而是通过入股、控股的形式参与其中,主要以资金力协助参股物流企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快递运输速度与服务质量,进而推动阿里电商业务的服务质量,对双方而言是一种双赢的结局。

进一步深看将会发现,阿里对各大物流企业的推动都有“物流智能化”这一共同点。很显然,阿里不惜花重金插足物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借助通达系、菜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外部资源之力将物流智能化,从整个物流服务体系上,多维度降低成本,实现物流成本从目前16%的GDP占比下降至5%。

毕竟,物流智能化意味着运输、分拣、派送等环节都依托于人力的传统物流业的运营模式将会被连根拔起,迎来全面整改,物流企业们历年来饱受于人力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等行业阵痛,也将会得到缓解。例如,仅分拣一个环节的智能化,顺丰就节省了2/3的人力成本。

而作为与物流业相辅相成的电商业,自然也会沐浴到行业升级带来的降本、增效等红利。相应的,作为电商业内最大巨头企业的阿里也将是物流智能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近来,阿里为了更好地将智能化物流赋能于企业的业务发展,也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其旗下的淘宝正加大对下沉市场流量的挖掘,不仅整合了天天特卖、聚划算、淘抢购三大平台,还将推出升级版优质优价的“特卖专区”。

可以预见的是,阿里未来输出的快递量会不断上涨,企业对物流业的依赖会越来越大,而借助外力推动物流智能化,有助于阿里大范围撕开成本难降、营收难高涨的口子。

京东的内调降本法:结构优化

其实,不仅是阿里在力推智能化物流,有自建物流体系的京东也在积极推动智能化物流的进阶。如无人快递车、无人机配送机器人、亚洲一号、国内首个5G物流园等智能化物流相关的输出建设,都是京东优化供应链的最好证明。不过,相比物流智能化的输出强度,京东近来对内部组织结构的整顿力度更大,对自身影响也更大。

自京东宣布取消快递员底薪、降低公积金基数等调整战略起,被搅弄神经后的物流业、京东内部等都开始陷入紧绷状态。而面对京东这巨大的内部变动,“京东四分五裂、京东哗变、中年危机”等相关舆论也纷沓而来。

暂且先不论市场对于此次调整的看法,就企业发展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京东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

在电商层面上,异军突起的拼多多,成功抢滩了一定市场份额,于用户规模上看京东第二电商的地位已然已失守。且因创始人事件,京东去年资本动荡,股价大幅度跳水,企业营收增长速度放缓,去年更是出现IPO后首次跌破30%的状况。因此,满心焦虑的京东急需寻找新增长点来制约拼多多的冲击、缓解京东残留的后遗症,进而加固市场地位。

在物流层面上,京东物流虽一直都以速度快、服务好的口碑稳居业内前列,但在光环笼罩下的京东物流,却长期深陷于亏损泥潭中。据京东披露的消息可知,扣除内部结算,京东物流2018年亏损总额超过28亿元,且近12年里都处于亏损状态。

再加上,京东先前对物流业务的发展重心,主要为内部的京东商城服务,后知后觉的京东物流于2013年才开始逐步向外打开服务“大门”,近年来接揽个件、提供冷链业务等开放动作不断,都是京东为强化物流体系而做出的改革。

物流体系的变动意味着,京东为适应物流板块向外部扩充业务的变化需求,打破先前采取的“仅限于服务企业内部物流业务”的运行体制,采取适用于内外服务的新运行体制,才能达到对企业内部调整升级的目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京东物流的提效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电商业务的发展,这对于京东守住电商宝座具有驱动作用。一旦京东电商、物流这两大业务板块被盘活,企业的精神面貌也会恢复昔日光彩,现有焦虑也会迎刃而解。

内外降本各有千秋:外控“伤财”、内调“伤神”

除了阿里、京东外,苏宁、亚马逊、UPS也是物流业“减本增肥潮”中的重要成员。不过,无论它们是通过借助技术之力,或是对企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阿里、京东们无非都是为了在当下流量效应消退,企业营收增长放缓,人力成本压力大等影响下,寻找一条以最低的成本,赚取最大的收益的捷径。

就目前众企业常用的那两种降本增效的方式来看,都各有千秋。

外部调控归根结底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物流业打包、分拣、运输等各个环节中,以自动机器设备大幅度或是全面代替传统物流业的高密集人口劳动模式,这种理念的本质其实就是对整个物流体系的重组。可以说,物流向智能化过渡,电商、物流企业们一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二来运营模式高效又安全,一举多得。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骨感的。物流智能化虽说可从整体上降低成本,但开启智能化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必须是成熟的技术,而技术提升的前提是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在研究与摸索上的支持。且该模式投入成本高、前期回报周期长、试错成本高,对企业“财力”的耐心值和耗损承压值的考验都很严峻与漫长。

而对于企业而言,内部调整相比外部调整是降本增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该方式直击“人力成本高,导致企业盈利空间小”这一痛点,通过内部优化去除资源和空间分布不均、体系不通畅导致效率低等管理原因产生的不必要人力成本,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简而言之,以最低人力成本运行优化前的业务量甚至更多业务量,实现企业边际效用最大化。

但这种内部调整的方式,不仅效果有限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稳定性。一方面,调整内部机构意味着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会面临重塑,若新的模式未能在短期内稳住内部成员的“心”或是未能推动企业进步,这种刮骨疗伤之痛也将是难治愈之症。另一方面,内部调整归根结底是短期疗伤,未能根治“人力成本高”的旧疾,取得阶段性进展过后,企业还得承受旧疾带来的阵痛。

不管怎样,每种方式都有利弊之分,但因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故而选择的方式也不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下物流和电商市场格局稳定的大背景下,企业们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而阿里、京东们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来降低物流业给他们带来的成本压力,的确是企业们提高营收的一个好出口。

但因物流业高度依赖人力,智慧物流也尚未成熟,电商企业们想要通过物流智能化或是大刀阔斧改革等形式来降低成本、提高营收,还是要分阶段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