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台聪明的炒菜机器人 炒热风口上的智能家居

独自在北京工作,不想吃外卖的Alice,下班后走进厨房。

把在商超到家应用上买来的各色食材放好,通过语音指示炒菜机器人,她今天想吃辣椒炒肉、红烧排骨、小炒生菜。30分钟后Alice顺利坐在餐桌前开始了丰富的一人食。

这个时候,她还会让家中的智能音箱放上音乐,再给自己来上一杯啤酒亦或是红酒也可能是快乐肥宅水。忙碌工作之余,能在家中拥有生活,付出才变得值得。

智能家居为白领减负,但是烟火味才是独属于家的温暖

现在的上班族早已不是一周5天,一天8小时的工作节奏了,996、997、007层出不穷,压力与日俱增。一日三餐外卖解决,日复一日,每天吃什么成为了最大的问题,完全没有生活的气息。

无暇顾及家居生活,看似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实际上没有场景转换的连续工作无形中积压了更多的疲惫。忙碌人群需要给不间断的工作一个间隔空白,便捷、舒适、安心的家居环境就是这么一个能量补给站。

但是随着工作时长的不断增加,上班族在家里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工作完回到家,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反而成为了一个耗时耗力的负担。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环节,人们又反而更觉漂泊,失去归属感。

那么如果洗衣、打扫、做饭能够自动完成,家居生活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白领人群能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智能家居的出现并非锦上添花,而是现代人群急需减负的生活助手。

而饮食向来是提升我们幸福感的关键,也最容易引起共鸣,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一播出就大受欢迎,之后的饮食题材,早餐中国同样在豆瓣上获得7.9分的好口碑 。 中国人的饮食带来的烟火气息, 或许才是一 个家庭温暖气息的来源 。

到家就能有健康、可口的热腾腾的米饭、香喷喷的菜肴,这才叫做生活。但是我们能看到,互联网公司、传统家电厂商都推出了智能音响、扫地机器人等IoT产品,却少有玩家从厨房着手。究竟是什么阻挡了这份智能与人情的结合呢?

半自动炒菜机器人还可以更智能,物联网入口不只有音响电视

智能家居如果从餐厅着手,对于想要拥有家庭生活的白领们来说其实会更为贴心。 但是为何没有玩家在这里深入挖掘,其实该领域存在一定的技术、内容壁垒。

目前市面上的自动炒菜机器人其实并不能算智能,如果要搭配上自动放料、冲洗等功能往往非常笨重,只能说是机器,和“人”还靠不上边,只用在一些餐厅、食堂甚至无法大规模商品化。 而更轻巧一点的炒菜机器人,其实只是半自动的炒菜锅,只是能在选择了菜式后自动调节温度、设定时间、自动翻炒而已。

等一台聪明的炒菜机器人 炒热风口上的智能家居

要知道知名厨具和普通用具在价格上能有上千元的差距,用户愿意为差价买单一定不能只是因为品牌效应。 光是一口好锅,其中的材料和基础技术,也会有好坏差异,直接影响产品品质。 炒菜机器人如果以厨具一体的形式呈现,则涉及项目更多,也就更加复杂,那把炒菜机器人归类到小家电,最被看重的依然是产品质量问题。 厂商在该领域没有一定的积累较难消化这些问题。

另外来说饮食口味是一个比较私人化的议题,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用户的口味和喜欢的菜式就不一样,更别说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化的需求差异。 再者中式菜式复杂多样,光菜系就有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 机器人能做出可口的饭菜,需要它本身就内置这些数据,而量化这些菜的做法不是个小工程。

等一台聪明的炒菜机器人 炒热风口上的智能家居

还有就是,毕竟鸡、鸭、鱼、肉以及各种蔬菜在清理、分割上都有区别,机器人要能很好的完成这些处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事情。 因此大部分的产品,不会去涉及这一个部分。 在原材料的处理上,依然需要用户亲自动手。

最后无法被忽视的问题,还是产品的价格要如何被消费者接受。 目前的炒菜机器人在不够智能的情况下依然要卖大几千的价格,这对于大部分还在观望的用户来说很难有吸引力。 而要用怎样的价格撬动用户的习惯,平衡成本和市场需求,值得企业思考。

这么来说,智能机器人不但要从机器质量,还要从产品智能化,内容多元化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多管齐下。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于该领域的玩家,是一把双刃剑。 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厂家长期积累和投入,不断填补技术上的空白,丰富产品细节,无法一次投入就有持续产出。

炒菜机器人搭配多种运营玩法,打通菜谱、生鲜链条也是大产业

但是也因此,这个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的空间。在京东搜索炒菜机器人,按销量排名,第一名也只有四千多条的销售评价。与之对比,智能音响最高销售评价高达七十一万。如果炒菜机器人能让这些已经接受智能家居产品中的部分消费者尝试智能化厨具,整个行业的产品销量还有数倍的提升空间。

等一台聪明的炒菜机器人 炒热风口上的智能家居

该领域更没有出现极具竞争力的垄断品牌,大家对新兴品牌的接受度会更高,创新品牌在营销上的压力不会太大,仍处于提升自身产品实力就能赢得口碑的阶段。

其实炒菜机器人一样是可以涉及到内容的,甚至它还能直接和果蔬零售链接起来。不应该只被当做一个设备,而应该被视作物联网入口之一。在运营上它还可以有更多玩法,打通菜谱、生鲜链条其中也蕴含着大产业。

因为烹饪是一个个性化的事情,那炒菜机器人就存在一定的可玩性。它最容易涉及到的内容就是菜谱了,而菜谱是一个用户间可以互相分享,能搭建起社区的切入点,是一个可以有深度交流的入口。厂商可以开放一些diy功能给用户,并且鼓励他们将自己做出来的菜品、做菜流程以及机器使用方法做一个分享。

这么一来不但完善了机器人的使用开发。用户之间通过交流炒菜机器人的个性化用法,也会形成一定的社交关系。潜移默化中加深了用户对产品的感情,更容易形成一种品牌文化和温馨氛围。

目前就能实现的是,通过激励制度,让用户自己在手机设备上通过和炒菜机器人相连的应用分享到内置社区。

但是,往后随着炒菜机器人更加智能,炒菜机器人形态的不断升级,它究竟是机器臂,还是半自动的炒菜锅,还是更接近人形的机器人?当市场得出结论后,这个分享也许能由炒菜机器人自己完成。再加上语音交互,用户无需动手就能为分享注解,用户间交流能更加智能高效。

等一台聪明的炒菜机器人 炒热风口上的智能家居

而白领人群工作繁忙,炒菜机器人还可以和原料,或者半成品供应更加紧密。这一部分就交由社区团购、生鲜新零售等零售商家来和炒菜机器人做结合。用户可以在炒菜机器人的相关应用上,提前预约下一餐想吃的菜。而这个时候,应用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推荐用户购买指定食材,到点送达。

在配送端,甚至还可以在食品的加工上做功课,由厂商完成清洗、切片等各类处理工作,直接产生附加值。炒菜机器人也不需再要着重研发菜前处理的环节,降低了部分研发成本,机身自然更轻便。用户也可以直接在回家的时候收到处理好的新鲜食材,接下来的任务完全交给机器人就好了。

结束语

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经逐渐落地,音响、电视都走向智能化,扫地机器人以及各种新的智能家居产品也都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

而在厨房智能化方面,我们可能还缺少一个聪明的炒菜机器人。下班后,不花多少时间就能在家中吃到刚出锅的热饭热菜,这样的需求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大家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而愈发强烈。

对于品牌厂商来说,炒菜机器人不止能牵住用户的胃,还能在运营上叠加内容,牵住他们的心,甚至还能牵动生鲜零售产业链条,也一样可以是一个不小的物联网入口。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挖掘,为风口上的智能家居市场再添一把火。

文|知识流 公众号关注知识流 (ZHISHILLL),个人微信请联系cfacpa666,转载请注明版权。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