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 覆盖上市的捷信能否稳坐消费金融第一股?

在今年7月中旬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的捷信集团,前不久已经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听。这意味着,离赴港敲钟的距离越来越短了。

事实上,捷信集团是一家外资企业,2004年进入中国做消费金融领域的生意,成为国内首批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唯一的一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在国内闯荡15年后,从规模来看,已经稳坐国内消费金融的第一把交椅。

也正是在拥有这样的自身优势背景之下,捷信毅然选择赴港IPO。但在如今政策监管趋严,以及互联网巨头们纷至沓来的消费金融领域,捷信是否还能像从前一样维持行业的领先地位?未来该怎样撑起“消费金融第一股”这个头衔?

在中国市场大肆进行利润收割的“捷信”

在金融领域,相信知道捷信的人不在少数。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捷信是一家外资企业。

捷信成立于1997年,总部在中欧国家的捷克共和国,目前已服务超119百万名客户。根据其招股书显示,捷信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4个地域的9个国家开展业务,2018年业务覆盖人口共计34亿。

2004年进入中国,三年之后在广东省正式启动消费金融业务。2010年在天津成立捷信金融消费有限公司,成为了国内四家首批获得金融消费拍照的公司之一。经过15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市场俨然成为其最大市场。

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中国市场为捷信集团贡献的贷款余额占比达63.9%。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约13.96亿元人民币,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2.53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8.01亿元。招股书也显示,捷信集团在中国的的市场占有率达2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捷信集团已经稳坐国内消费金融的第一把交椅。

但面对如此快速的成长以及利润的大收割,捷信似乎并不满足。将眼光进一步瞄准资本市场,火速驶入IPO之道。

事实上,在同行中捷信的净利率并没有优势,而且其不良资产也在逐年上升。这两方面的原因或许跟捷信在中国的主要资金来源不无关系。在国内的资金来源捷信主要依靠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信托安排、双边贷款及银团贷款方式提供境内贷款。这一方式,就注定其资金成本相较于其他的消金公司会更高。

此外,捷信的线下包袱也略显沉甸,偏“驻店式”、重资产的线下贷款模式。于捷信而言,获客之外带来的成本不可忽视,随着市场的扩张,其成本也将进一步抬升。对于此次IPO的意图,据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捷信想要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或是一大原因。

成功IPO之后的捷信在融资方面自是徒增一条渠道,倘若资本市场对其抱有充足的信心,今后在市场份额的收割上武器或将越来越锋利。当然,捷信在市场上存在的不足和挑战亦是不容小觑。

金融消费野蛮生长期已过 行业竞争加剧捷信隐忧不少 

消费金融领域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其主要场景模式趋于饱和,行业发展的瓶颈也正在显现。捷信在面临这些行业难题的同时,还有自身的短板需要兼顾。

1、涉嫌高利贷、暴力催收 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捷信在中国净收入约为人民币13.75亿元。中国总贷款余额为960.68亿元,经营收入达185.16亿元。可以看出捷信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差。但在其靓丽的业绩背后,却隐藏着高利贷、暴力催收的行径。

根据聚投诉平台显示,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和借钱快列入榜单前三,平台投诉件数均过千,捷信位居第二。截至今年8月1日,捷信的投诉总量已有10994起,解决率为60.18%,今年第二季度三个月的投诉量平均每个月都有800起以上。被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超额利息和暴力催收方面。

事实上,早在2013年,央视《经济半小时》就曝光过捷信给大学生放贷年费率超50%,已涉嫌“高利贷”,以及捷信的暴力催收问题。这不禁让人怀疑,捷信赚得盆满钵满的背后是不是通过超额利息带来的?

根据其业绩报告来看,截至2018年及2019年3月31日,公司分别实现盈利4.33亿、1.69亿欧元,2018年度盈利同比增长77.46%。而这一时期内的利息收入分别为46亿、12.85亿欧元,分别同比增长30.72%、18.76%。

再来看另一组数据。招捷信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现金贷的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2%、37%、31%,循环贷的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27%、25%、28%。以上数据在2019年一季度分别为30%、34%。从这些可以看出,捷信的贷款率虽然被压在36%以下,但也并不算低。捷信定好的贷款利率也并不会随意下调,其高额的营收和利润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超额利息实现的。

据评级公司报告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在2018年的平均贷款利率为20.74%,但是实际的贷款利率却存在超出36%红线的情况。这就存在有可能会被相关法律制裁的风险。

在《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等与谷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判决文书中,法院认为,捷信方面收取的利息、费用、违约金的计收标准之和已超过年利率36%,实际属于变相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为,故超出36%年息的部分应认定为无效。

这也就意味着,捷信过高的贷款利息或将无法追回。对捷信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2、逐年攀升的不良资产比率 令资产质量承压

据捷信招股书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捷信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1%、6.9%和8.4%。截至3月31日,不良资产比率为7.8%。中国境内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来不断上升。2016年至2018年分别为4.3%、7.2%、9.7%。

捷信称,2016年至2018年现金贷款及销售点贷款的不良率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在中国的业务所致。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9月末,消费金融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是4.11%。截止2017年末,同行中的马上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为3.18%,锦程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2%、2.97%和2.11%。纵观行业内的其他平台,相比之下,捷信的不良贷款率显然偏高。

此外,捷信的净利率在同行中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根据招股书,2018年捷信的净利率仅为7.5%,而马上、招联、中银、兴业的净利率则分别达到了9.7%、18%、11.1%和20.9%。高于同行的不良资产以及不容乐观的净利率,捷信今后的发展或许还要为这些问题皱眉。

3、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 竞争不断加大

伴随着金融消费领域一些譬如暴力催收、违规放贷情况的出现,监管开始加强,网贷公司凭借超高利润野蛮生长的时候已经结束。对于通过手续费增加收入的捷信,自然也会变得困难。

随着2017年有关部门对现金贷业务的整顿,中国市场作为捷信最大经营国家,在业绩上也受到了相应的冲击。这一风险,在招股书中也表示,经营业绩很大程度上受中国整体经济状况及货币政策等其他因素所影响。

根据捷信往年的营收情况来看,2017年其在中国的收入净额下跌,2018年上半年产生亏损,这跟政策监管趋严不无关系。此外,伴随着多项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进行规范的政策出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提升,马太效应开始显现。然而,捷信的对手也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同行。

除了行业内宜人贷、玖富、陆金服等一线交易平台不断的抢占市场,还须面对其他行业不断涌入的一些新晋金融消费平台。而这其中,互联网巨头们的加码成不容忽视的竞争对象。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京东金条”,蚂蚁金服的“花呗”和“借呗”,腾讯的“微粒贷”、“微车贷”以及即将上线的“分付”。显然,电商和互联网也想在消费金融中分一杯羹,并且已经抢走了不少的市场份额。

CNABS数据显示,2017年,“借呗”和“花呗”个人消费贷款ABS系列产品分别占据了企业ABS市场份额的17.51%和14.25%。线上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传统消金公司的市场份额将形成不小的冲击。

此外,在消费金融领域,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利润情况商业银行均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具有资金雄厚、网点较多、人才众多、风控良好等优势,并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增强其在线上线下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力。随着科技驱动和用户体验至上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快,诸如捷信类传统模式经营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其发展会受阻。

稳住“国内消费金融的第一把交椅” 场景化科技化成竞争关键

前不久,央行刚刚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就特别提到,要鼓励发展特色的、面向具体的领域、场景的金融科技,而不是大而全的发展。

这意味着,在金融消费领域,场景化和科技化成为未来致胜的关键。

这也就意味着拥有更多新场景资源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也为捷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指明了方向。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提升,消费者选择也会越来越多元化和品质化,消费市场升级势在必行,为消费金融公司创造更多场景的可能。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报告》,在消费金融行业,普惠金融在全国的蓬勃发展有助于优化国内市场消费结构、推动消费升级。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潜力正被逐渐释放。在国内三四线城市推动普惠金融将是其极具潜力的市场。捷信若能准确把握市场,或将受益于普惠金融在全国的普及浪潮。

从发展空间层面来看,此前清华大学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预计,随着中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增加、消费贷款在贷款总规模盘子中比重增加,未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迎来万亿蓝海市场。万亿市场摆在眼前,但这一领域抢夺地盘的战争从不会停止。捷信若想稳住当前国内消金领域的第一把交椅,还应当从完善自身服务这一角度出发。

未来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更加注重服务的体验,利用AI技术与人力协作的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对捷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来看,捷信若能从以上方面去完善,竞争优势仍然值得肯定,IPO之后或许会更有实力去抢夺“消金”这个蛋糕,但这也是建立在资本市场比较乐观的蓝图之下。

毕竟,从国内金融消费领域几家已经赴美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似乎并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拍拍贷较发行价已跌去73%,国内P2P第一股宜人贷在美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目前股价持续翻绿。在它新一季的财报中,营收和净利润亦是纷纷下滑。

而冲击港股市场的捷信,除了面临如何优化资产质量、提高风控水平等问题,还需面对各家银行的压力,拓展信用卡场景的竞争,同时要兼顾同行的追赶,金融科技的“围堵”以及互联网巨头们的贴身威胁,其处境可谓是“前狼后虎”。在政策监管趋严充满未知的背景下,IPO之路也并不见得会很好走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公众号:ganggushe)http://ganggu.meigushe.com/—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港股企业,对港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