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保卫战”:一场产业互联网的紧急演习

640.jpeg当演习变成了实战,所有人都有些措手不及。​

撰文|皮爷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被炮火轰击的滋味并不好受。

一份“致员工的信”将贾国龙和他的西贝送上了风口浪尖。营收为零、春节期间损失超7亿、每月工资支出1.56亿……“如果这样下去,公司真的撑不过三个月。”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他是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粗犷、率先、不怕事一度是外界对内蒙人的大体印象。

账目被先后披露出来。今年春节,西贝在全国59个城市的367家门店总营业额下降幅度高达87%,“堂食是餐饮企业最大的现金流。”西贝公关负责人解释道,“从餐饮企业成本来看,以西贝为例:原材料占32%,人工成本占33%,房租占8%……”一笔账算下来,3个月的时间戳已经是当下的最优解。

西贝并不是个例。外界熟知的餐饮企业如眉州东坡、小龙坎等众多餐饮企业在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下同样不能幸免。

子弹率先穿过餐饮行业。一组来自中研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高达100%以上。仅在春节7天之内,餐饮行业的整体零售额就已经有了5000亿元的缺口。

不过,社会发展的实验结果显然不只由餐饮一个样本决定。

硬币的两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注脚。根据QuestMobile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疫”专题报告显示,疫情期间,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的用户曲线实现V型反转,多个资讯音频类App均有超大量级的用户增量,而医疗类App日活更是飙升至近千万量级。

枪声被打响,但显然各条产业支线的方向不尽相同。所有人在这场避无可避的大考面前都必须奋力答题,力争合格。一面是以餐饮为代表的线下各条产业链的缓行疗伤,恢复元气;另一面是以办公、政务、教育、医疗为主的线上数字化产业模式从量变到质变,加速重构。

答题姿势对应疫情突围方向。5G、云计算、AI、大数据、音视频技术、小程序……越来越多的新基建“武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出现在疫情狙击战的战场之上,迅速且精准。

当演习变成了实战,所有人都有些措手不及。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产业互联网一直是一个被“模糊化”的定义,外界很难说清到底什么是产业互联网,更无法看透这个名词背后所代表的产业痕迹。而这次疫情恰如一个窗口,将它的分毫动作都清晰可见地展现在聚光灯之下。

动作的注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措手不及、濒临生死线,抑或是流量实战、突击演习,这场疫情下的所有动作可以说是一场企业自卫战,但更可以视为一次产业互联网的紧急演习。

恰如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所说的那样,这次疫情是产业互联网能力的集中演练,也更是“新基建”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汤道生最近一次关于新基建解读:新基建加速产业智慧化

一个设想是,如果5G、AI、大数据、区块链的技术更为成熟,如果每条产业线的线上线下场景的融合更为密切,那么这次疫情的应对答卷我们是否能够解答的更加轻松,更加完美。

在过去的100多天的时间里,问题的答案已经给出。

两条线,两个产业“蓝本”

3天,这是教育机构叩丁狼给出的最新速度——将600名学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为他们提供助力的,是腾讯教育旗下的在线教育平台“腾讯课堂”。

这个数字是叩丁狼将全部线下学员转移到线上的总共用时,““13个班600多名学生,不到3天,完成了全部的账号、课程线上转移,效率很高。”叩丁狼教育总经理吴嘉俊说。

叩丁狼是专注IT类目的线下教育机构,在突如其来疫情之下,这家线下教育的老牌企业正在承受着从未经历过的经济压力,不仅是线下场地的租赁成本,讲师薪资等一系列支出都宛如一颗沉甸甸的筹码,试图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已经有人先倒下。就在不久前,曾经被誉为中国最大的PHP培训学校的“兄弟连”宣布全面暂停线下教育业务,进入“破产”环节。

人员闲置、资金难以周转、复工时间遥遥无期,都宛如将一把刀横亘在线下教育企业的脖颈处,近乎窒息。

奔赴线上成了唯一出路。

腾讯伸出援手。在得知企业“宣布破产”的消息后,腾讯课堂为兄弟连专门打造了1V1全套解决方案,而在其助力下,兄弟连业务全面转型线上,顺利“复活”。

伸出援手背后源于腾讯课堂自身的底气。实际上,以叩丁狼教育为代表的IT类目机构对在线授课对网络清晰度有极高要求,在线直播过程中代码显示不清晰会直接影响授课效果,一般直播企业很难满足要求。

腾讯课堂,学生上课页面图

而依托于腾讯云强大的音视频技术,腾讯课堂能够有效降低卡顿、网络延时等问题,创造最佳的上课体验,满足企业要求。

破而后立,于教育行业而言,疫情之下的结论清晰可见,数字化转型,进而完成线上线下融合是企业渡过疫情的唯一“解药”。快,还要更快。

同样的争分夺秒也出现在腾讯教育内部。

“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也是在和自己赛跑,争分夺秒。”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腾讯教育副总裁王涛感慨,在整个春节假期,团队所有成员放弃休假,全员走上“战疫”一线,为全国的“停课不停学”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

压力可想而知。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教育系统宛如一个高阶变色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文环境下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也就意味着研发团队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生产出不同的产品模型进行测试,同时还要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加入新功能。

这只是开胃菜。更重要的是,直播系统必须要承受住开学时流量峰值所带来的服务器压力,保证画面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不间断地提供服务。

还好,在细颗粒度的时间控制下,一切都顺利跑了出来。最终腾讯在线课堂呈现出来的不仅有足够高清、稳定的画质,更有交互式白板、IM聊天室、PPT课件共享等一众满足特定需求的功能,而在每一个流量高峰,产品也都稳定地承载住了超大流量的冲击。

武汉学生在家认真听课

除此之外,“工具箱”属性也在同步刷新。基础云资源、边缘计算节点、专线接入能力以及智慧校园平台纷纷被“摆上台面”,以排列组合的形式成为教育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一员”。

但纵观全局,教育行业并不是唯一一个产业互联网的蓝本,医疗行业是疫情之下 “身体力行”的另一个种子选手。

之所以称为种子选手,是因为从“战疫”本身来考虑,医疗行业的内在变化更为彻底,也更加清晰可视。

在腾讯Wecity加速器的云分享会上,来自卓健科技的翟雪连给出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数字,“10倍和100倍”。

这两个数字映射的是医疗行业“火箭般”的加速度。“10倍是各医疗互联网类的平台性的公司,比如腾讯系的好大夫、平安好医生用户量都是10倍数量的起跳增长,而100倍,则是火神山、雷神山建设的时候大家所说的工期缩短,同时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上差不多也是100倍的缩减。”

卓健科技是腾讯Wecity加速器的一员,同时也是医疗信息化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的主要经营模式是为医院提供完备的互联网化解决方案,其角色等同于医院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智囊团”。

诚然如此,医疗行业的数字化加速度可见一斑。以腾讯为例,疫情发生后,就在全国11亿用户的微信“支付”页,上线了“医疗健康”服务,并在入口上的“腾讯健康”小程序推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的一站式线上服务。

腾讯健康页面

据了解,每天有超过3000万用户,通过这个入口,获取权威来源的疫情信息、医学科普知识,使用AI自查、在线义诊为自身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同时更开放各类疫情服务工具的接口,真正以开源的方式允许各类公号、小程序等接入。

可以理解为,这些功能层层分解用户需求,根据病情轻重对病人进行漏斗式的分层,有效地为一线医院缓解问诊压力。而就开放接口而言,这种开源的做法等同于用工具将疫情进行了一个个最小单元的分层,群防群控,为后期治疗和防治奠定数字化基础。

可以看出,医疗行业正在变得愈加丰满。从单纯的线下诊断到如今线上诊疗,从各项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和扩散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为药物研制提供技术“护盾”,在产业互联网数字化的架构之下,这个传统行业的改变正在提速。

俯瞰全局,不论是教育还是医疗,疫情来临的如今,都呈现出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机力。如果说之前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医疗行业的数字化模式对行业而言是互为“0”“1”的选择性事件,那么疫情的来临已然完全消弭了前者的可能性。

一句不得不说的题外话是,如果把时间线往回拨动三到五年,没有足够强大的云计算、AI能力等数字化基础设施,没有如今二维码的连接能力,也没有强大的服务器支撑,这些行业的“工具箱”也终究只是空谈。

显然,改变的发生往往都是悄无声息,但却旗帜鲜明。

“自救”和“重塑”

企业如何自救,如何重塑?这两个问题有着同一个答案。

“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有超过3亿人远程办公,企业规模超过1800万家。” 来自艾媒咨询的一项数据显示。

巨大的市场蛋糕之下是无数林立的巨头。腾讯会议、腾讯企业微信、华为云、字节跳动飞书、金山办公等办公软件纷纷进行优化或推出免费服务。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迎来了爆发,远程办公概念股的二级市场辐射市场大趋势,顺势上扬。

客观来说,远程办公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就这次疫情而言,它的参与基数被无限放大,身置其中的员工、管理者、产业上下游都在接受着这个新办公方式的校验。

校验之下是对企业自身数字化架构的审视。单就远程办公而言,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全链路化的数字化模式,换句话说,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对于远程办公的接受度也就越高。

远程办公的号角下,企业数字化的战场正在发生变化。

从最前端行政管理,到中间的供应链管理,再到近乎千人的沟通协同,每一环的数字化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据了解,疫情期间京东推出了基于客服中心的云平台,将办公系统搬到云上,客服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工作。据了解,在一周内,成都客服中心已有超过1500名客服开启了远程办公的模式。

这并不是唯一的阵地。

枪声不仅仅出现在互联网公司,更在传统企业打响,甚至于后者而言,其更能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烘烤和炙热。

如对于餐饮和零售行业,基于产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转型是活下去的唯一出路。更可以理解为,谁能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谁就有更大可能赢得跨越下一个周期的筹码。

标杆已被率先立起。以安踏集团为例,尽管在疫情期间线下销售受到大幅影响,但集团迅速将业务重心转移至线上,疫情期间电商以及微商渠道的销售额远超之前,根据安踏方面的数据显示,其近期的微商平台日均销售额已近千万。

跑得快的牛儿有草吃,跑的慢的只能期待绝地逢生的运气。

对于数字化,坊间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比喻,企业的发展过程等同于长坡滑雪,一个人拥有滑雪板,而另一个人多了件防护服,在顺利滑行的过程中双方并无多大差别,而一旦发生意外,后者的安全系数要比前者大的多。

东华软件的高级副总裁郭浩哲在接受采访时,针对疫情过后企业的数字化有这样一个评价,“会有两类:一类相信技术的力量,通过提早布局线上数字和数字化而取得新发展,另一类这一次也许很遗憾,可能会很不理想。”

三流企业看品牌,二流企业看流水,一流企业看架构。

疫情之下,危机并存,在这场全民皆战的考试中,规则的制定者是企业自身,量体裁衣,才能适配自身身段。

在现在流行的仙侠小说里,高手往往都具备一个特长—内视,即对自身功力进行自省,矫正。疫情之下,企业也同样需要这样的自我矫正能力,时间越早,企业在产业互联网的大潮中所能占据的身位就越靠前。

如果说安全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义,那么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数字化则是这个“要义”的最佳论证者。

产业互联网下的“化学反应”

化学里一个科学知识是,当水和二氧化碳相遇时,有1%的二氧化碳会和水发生反应形成碳酸,而剩下的99%则是以原本分子的形态继续存在于水之中。

如果把云计算、小程序比作水,生态比作二氧化碳,那么疫情之下这样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腾讯的核心优势之一是面向C端用户的覆盖能力,在微信的庞大操作系统上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我觉得对我们业务的发展和各行各业应用软件的重构起到很大的启发。”与腾讯合作数次的郭浩哲说道。

化学反应的结果是对小程序的全新定义。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疫情之下的小程序糅合了云计算、AI、大数据的能力,在定制化的生态内能发挥出“1+1>2”的效果。

对此,郭浩哲有自己的理解。“小程序彻底证明了它的价值点,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各行各业服务于C端用户的小工具,更是高效链接器,是产业互联网当中最重要的场景连接工具。”

给他带来新鲜感的是微信小程序的微服务性。一个案例是,疫情期间,在江苏镇江上线的微应急的防疫小程序,仅仅用了36个小时上线,技术人员就顺利拿下阵地,而在以前,其他技术实现方式这种需求至少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对此,郭浩哲颇有感触,“在未来的系统当中我们可能要更加坚定走微服务时代的技术路线,不做过度庞大的提供超级复杂功能又不能有效解决场景问题的产品,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是把复杂的事情微服务化、简单化。”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个简约的产品解决方案。即基于腾讯自有的C2B能力,依托于小程序的产品形态,根据需求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进而满足专属的行业或个人需求,形成服务形态的闭环。

足够轻量级,更足够定制化。

落地的案例已经成型。以腾讯近期推出的健康码为例,它本身就是基于小程序的内在产品逻辑,搭载微应急的技术框架,最终以小程序码的呈现形式展现在抗疫一线,兼具服务形态的极简和标准化。

腾讯健康码

如果追溯这个化学反应的发生条件,显然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既有条件的饱和。即云计算、AI等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备、潜在需求被发掘以及腾讯大平台生态场景的协同。

更为核心的意义在于,这个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服务模式具备强有力的可复制性和适应性。它更像一个产业的超级连接器,将线上流量与线下入口串联在一起,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的管理和服务。

在产业互联网形态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新服务形态不断涌现。而这次疫情恰如一个过滤器,将真正可行有效的产品筛选出来,进而实现数字化“工具箱”的升级迭代。

“超级连接”与产品力

产业互联网正在释放自身的“势能”,连接力和产品力是两个最佳的注脚。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不论是腾讯课堂,还是阿里钉钉、企业微信、小程序,又或者是飞书等产品,这些产品都已然成为这次疫情中足够重要、足够适用,也令人足够习惯的数字化存在。

显然,如今产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模式不再是一项选择题,它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必答题。身置其中的个体只有及时完成自身的数字化改造,才能拥有足够机动灵活的身位进行腾转挪移。

超级连接的属性正在形成。节点被进一步放大,从消费互联网的人、产品、信息到如今的产业、生态、技术,被放大的节点之下是消费场景的重塑和需求的迭代。

更可以解释为,如果说之前的产业互联网概念是由一个个单一场景“拼凑”而成,那么如今所能构成它的成分已如同“水电气”般普遍,在线教育、智慧医疗、云办公、小程序……每一条支线都已然如同毛细血管般链接在各条产业生态内,在疫情的试金石下展露出足够清晰的脉络。

连接之外的另一条平行线是产品力。

不难看出,在此次疫情中,产品成了贯穿整个过程的最核心主线。以腾讯为例,从腾讯会议到腾讯课堂,从企业微信到健康码小程序,每一个产品都在依托其C端的架构基础对产业进行着微不可查的改造。

甚至与其说是改造,更可以说是产品的能力在向B端迁移,而建立在之上的是企业原本对于C端产品的强能力和对于B端产业的强理解,双方“化合”之下进而衍生出真正适用于产业B端的新产品。

从C端向B端,“产品力”在不断进化,更是在不断证明。

显然,回看全局,对于这次疫情,与其说这是一场产业互联网的“紧急演习”,更不如说是一次产业互联网的自我证明,不论是适应力还是进化力。

故事回到开篇的西贝。在2月6日发出第二封公开信,贾国龙松了口气,感慨“绝处逢生,否极泰来”。企业微信帮他们撬开了一个绝处逢生的口子——通过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这样一个小小的功能,从2月份开始,西贝全国每天200多家门店客户经理与9万多名顾客紧密连接。西贝门店的一线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企业微信朋友圈和群发消息功能,第一时间把消息传递给顾客。

在门店工作人员的资料页里,还有西贝线上商城小程序和西贝微信外卖小程序的入口,为顾客提供线上的送餐和食、材订购服务。一份可喜的数据是,2月份当月,西贝线上营收就占到了总营收的80%以上。

产业的变化正在发生,悄无声息但不容阻挡。

在WeCity加速器现场,翟雪连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比喻,“医疗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像光靠近黑洞时的状态,光速与时间都变慢,经典物理法则不太适用于这个领域,需要一边做一边摸索前行。”

一边摸索,一边前行,这同样也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不二法则。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