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破圈”核心竞争力迭代路径

长久以来,竞争无边界概念令很多互联网头部企业在产业领域不断跨界生长,依靠资本的力量纵横蔓延。然而,随着天花板越来越近,巨无霸的企业形态对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正成为桎梏和障碍,甚至对创新和公平竞争构成打击。由此,国家的宏观政策开始转向:推动科创板,强调企业在技术上创新,走“专精特新”路线。以科创板为例,潮涌般的金融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不再被鼓励。

举例来说,不久前国内各大互联网平台都争相在消费终端投资“卖菜”生意饱受诟病,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日本企业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却更多地进入了产业链的上游,通过技术改善和优化,将美国的大型农机改良成为了适合日本狭窄丘陵农地的耕作机器,依托少量的土地就可以养活全日本的人口。

由此,企业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的“巨无霸”,通过既有优势不断获得更大利益;还是要突破舒适圈,通过不断创新来扩大技术的服务能力,进而打造更大的生态圈,正成为这一时代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抉择。

本期商业案例寻找了诸多技术“破圈”的典型企业,比如快递100、途牛网、豆包网、日本农机等案例,总结这些企业向上生长秘密,旨在为更多企业提供经验借鉴。

 

1.背景

技术内卷和人才内卷严重

顺丰、极兔、京东、菜鸟正在上演的“多国杀”让人们一度将目光聚焦在快递物流领域,但有一家企业,却几乎协同了所有中外物流企业的资源,这就是快递100。

公开信息显示:快递100是中国领先的快递物流信息服务商,是快递物流行业的产业中台,不仅对接了1200多家快递公司,还成为快递公司、网点驿站、快递员的连接者。目前快递100已积累1.6亿个人用户,服务60万家企业客户。

快递100创始人雷中南表示,快递100存活是因为技术领先,壮大是因为技术创新。

雷中南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一年前,当时我们在做一个电子面单(以快递物流公司的规定打印输出的纸质单据,又被称为快递行业的‘身份证’。)的增值业务,规划用了大概三个月,结果做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另一家公司也在做这项业务,而且可能动作比我们还快,当时我就有一种很强的压迫感。”

在雷中南看来,“这意味着,一项业务还没诞生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了内卷的状态,就算以后公司把这项增值业务发布出去,它已经没有商业价值了。”

正是这一事件,让雷中南意识到快递业务的内卷已经上升到了技术内卷的层面。

如何回避内卷,如何破圈?在雷中南看来,一是要发现新的蓝海;二是要走创新之路。他决定,快递100要在技术上寻求一条不一样的路径,走差异化路线,否则,在市场上就没有生存空间。

雷中南告诉记者,“快递100能发展到今天,能够对接1200多家快递公司,有着不可复制的历史环境。当时,快递100一方面利用公开数据做对接;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服务企业用户,打造集中优势,同时坚守第三方立场,不进入终端快递领域,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但继续拓展的市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举例来说,顺丰、菜鸟、极兔、京东等等快递巨头们,都已经开始布局信息中台的业务。“其实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当你吃着碗里的时候,一定会看着锅里的。当你在做自己的快递业务时,一定也会想着怎样才能占领第三方市场的业务。”雷中南表示。

雷中南指出,“一个公司大了以后,内部会有很多不同的单元,比如菜鸟内部有天网、地网、人网,有快递公司;顺丰也有自己的丰巢,以及各种各样的业务,所以不存在什么严格意义上的竞争对手,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业务边界或技术边界了。以顺丰为例,它并不仅仅是指顺丰快递,它的丰巢快递柜是不带立场的,那么就可以团结一部分公司进行连接。你会发现,很多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从一个单纯的快递公司变成了一个战略不明确的体系,形成了新的竞争的胶着状态。”

因此,对于快递100来说,即便不进行技术革命,也要走技术差异化路线,因为传统的互联网业务已经进入了红海,单纯的业务模式创新已经没有门槛可言。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寻求技术差异化的路径极其困难,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人才结构的同质化。

“现在人才内卷到什么程度?整个人才的构成都处于高度畸形的状态,因为一个比较良性的科研环境,有做硬件的,有做软件的,有做人工智能的,有做芯片的,有做能源科技的,有做信息产业的,各个方面的人才会很丰富,而且很均衡。但国内现在是做信息服务的人群特别臃肿,都是做数据库加网页加小程序加APP,你想招互联网底层技术方面的人才,基本上就招不到人。”雷中南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就在数月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如果与全球的数字人才的分布进行对比,当前中国数字人才多集中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行业,这说明我们的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相对比较滞后。”

多年的科技业务实践,让雷中南意识到,“所谓的差异,所谓的创新,其实不用看业务,就看公司里面的人才结构就会发现问题。”这也更坚定了他通过破圈,通过反内卷来推动公司业务良性发展的决策。

雷中南告诉记者,“我最早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其实团队内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因为现在公司有用户,有流量,有产品,只需要再去做一些新的业务创新,就可以维持这个公司的存续问题。但我的判断是,这种技术内卷以及人才内卷的状态,没多长时间就会进入矛盾冲突急剧爆发的阶段,比方说大厂没落的信号会让很多公司倒闭,出现一些失业,或者是人力需求过剩的状态,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正因如此,雷中南开始将企业技术创新瞄准在企业API通信协议(应用程序接口)的突破上,把企业从快递领域放大到更大圈层里去做事情,中间再利用技术的革新,去形成新的动力。“想通了方向,也就想明白了要跨越的阻碍和难关。”雷中南告诉记者。

 

2.模式

场景的背后是技术

“从现在开始一定是‘场景+技术’,才可以诞生出新的企业。”雷中南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雷中南提到的“场景+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场景下有什么需求,就给出一个产品解决方案去满足客户需求,如果只是用相同的技术、相同的办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就不会有技术上的纵向发展。

秉持这一理念,雷中南将快递100技术创新的方向锁定在了“数据落地”和API通信协议的接口定制上。举例来说,《数据安全法》实施后,如何在快递物流行业避免“数据落地”的问题,是中长期数据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快递100新的技术框架下,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你可以直接跟所有快递公司通信,但你的数据,中间人是看不到这些信息的。”

“这是我们能给快递领域带来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创造过程有一点‘自杀式’感觉。但事实上,如果我不选择‘自我革命’,其他人就会做,我就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就像当年柯达做了数码相机,但他把这项技术冷冻起来,最后自己被这项技术给杀死了一样。”雷中南告诉记者。

不过,这一“自我革命”式的技术也将带来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也正是快递100打破“舒适圈”,扩大生态圈的重要路径。

“最大的应用场景(空间)就在企业的云服务集成,或者供应链的数据管理领域。因为任何一个供应链,不管你是主机厂,还是像华为、海尔这种的大型企业,都会有很多机密的东西,比如产能、供应链、采购这些信息都是极度机密的,不能被其他人知道。但在现有的模式下,企业要么是手工工作,要么只能接受一个可能被第三方信息‘盗用’的做法,所以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并不高。”雷中南告诉记者。

的确,在当前的技术模式下,如果数据不落地,就不能打通所有第三方。虽然有些企业有自己的信息体系,但大多数大型企业的信息体系并不完善,所以,打通第三方的工作就尤为重要。

快递100要做的事情是:能够在大家都认可的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让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采购、销售能够端到端,中间不需要数据落地,又可以快速实现数据打通,也不需要太高的成本的工作。

“事实上,不仅是供应链领域 ,像传统的人力资源、财务,甚至发票都面临数据落地问题所带来的技术挑战。”雷中南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不只是“数据落地”,通信接口或者说通信协议的定制也正在成为企业运营面临的重要挑战。

举例来说,现在很多IT公司做系统集成,重复投入巨大却不能打通整个业务链条。比如两家公司,一个用的ERP,一个用的企业微信,两家公司要打通,就要各掏各的钱,做完全重复的工作。所以,市场上大量的公司在付出巨大的成本,来解决用友和企业微信、金蝶和企业微信、金蝶和钉钉等等的接口打通工作。其开销之巨大,对于很多云服务厂商都是无法承受的。

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一个类似平台的操作,这其中的重点就是该技术接口协议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通过一种技术手段进行描述,而不是说用项目或者用商业合同去描述这个接口,来解决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说白了,企业不要做‘表面上看似的创新’,而要做‘真正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国家利益性的、普惠性的、能更改生产方式的。”雷中南告诉记者。

在雷中南看来,“理想的社会就是,未来可以像加微信好友一样,把人力资源、企业微信、ERP拉进来,进入一个群里就可以通信,不需要做再开发,这就是我们技术破圈的一个目的。”

“这个体量可能不会比类似打通个人信息集成的价值高,但它对整个产业有重大价值,因为它属于基础设施。如果有这样一个通信模式能够解决企业和企业、云服务和云服务,把信息以一种标准的方式进行互通,其价值它是属于基础设施级别的,已经跟收益无关了。”雷中南表示。

“当然,在这个系统上的每一种服务,每一种扩展都可以产生新的价值,甚至这种价值都不一定归属于我们。但重点不在这里,而是整个系统前进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更多的商业化路径。”雷中南表示。

 

3.打法

向上生长才能技术“破圈”

程序员出身的雷中南非常清楚,要做真正的创新,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下扎根,就是不断强化自身的技术能力,维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向上生长,就是通过技术溯源找到技术的根本,增强自信。

为此,极迅应运而生,雷中南开始亲自写代码,极迅在一串串字符中开启了快递100的破圈之路。极迅的服务方式是非常底层的技术,适用于多行业、多场景。它将帮助快递100冲出快递物流信息领域的舒适圈,进入旅行、出版、传媒、保险、汽车等更多行业,在更多的场景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赋能。

“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是趋势。过去许多技术都源自国外(接口协议、TCP、根域名……)如今我们要进行技术创新,将底层技术、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自主可控,不受制于人。”雷中南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不仅雷中南如此,同样是技术背景出身的途牛旅游网CEO于敦德,也开始在在线旅游的鏖战之后,选择了技术破圈之路。

于敦德带着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开启了破圈创新,他问了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在满足C端用户旅游需求的同时,如何能够以技术撬动旅游产业的数字红利?二是让游客享受实惠、方便的同时,如何给景区、酒店、航司等带来新增量,进而缩短旅游产业的回报周期?

围绕上述问题,于敦德制定了一个10亿量级的技术投入计划,逐步建设和完善新一代全品类动态打包系统,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升级优化,产品供给与需求连接更高效。途牛用户可以自主定制、任意组合出行方式、住宿、玩乐等,在更好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出游需求的同时,又通过“打包”降低了产品的价格,用户预订更简单、产品价格更实惠。

同样的,在网络大潮中,以技术破圈思维“重新建构”的还有豆包网董事长张启科,他从东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之后,先是在中国人人网做技术和产品负责人,充分体验到技术带来的资本红利。

豆包网创办伊始,张启科就看到了传统保险产业有深度优化的空间及机会,数据要素化流通对保险服务的赋能潜力。举例来说,豆包网创新打造的可视化回溯系统,运用数据可视化还原、数据编排、容器引擎、容错算法等技术,实现投保、理赔各环节用户行为精准可视化还原。通过合规科技的引入来重塑保险价值链也成为其“破圈”的重要方式。

由豆包网搭建的数据中台已先后帮助数百家保险机构全流程嵌入医疗理赔、健康体检、汽车养护、数字生活四大生态,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助力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实现秒级数据处理能力,服务保费规模从第一年的几千万到2021年200多亿元,覆盖服务投保人次接近2000万人。

显然,在问题和难题面前,技术创新正带来新的更大的市场空间,日本小型农机市场的破圈创新,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均耕地面积少,80%的土地为山地丘陵,加上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年轻人不愿意当农民。看似重大挑战的背后,日本很多科技企业开始向农业领域进军,发展微耕技术,他们通过研究欧美的农业机械,将美国的大型机械改造成适应山地丘陵种植的小型机械,几乎覆盖了耕作的全领域。

这样做的结果是,日本用200万人口,养活了近1.27亿的农民,同时,农民中有一半都是65岁以上的高龄人,39岁以下的农民不足7%,一个人养活60多个人,单位人效达到最大化。

如今,日本的农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布局的时代,同时推动内部研发走向全球化投资,比如亚马哈投资了新西兰研发的猕猴桃智能采摘机器人,久保田投资了欧洲的智能采摘苹果机器人。而在技术赋能之下,日本农机也进入了印度、泰国等多个市场。

 

观察

没有核心技术的品牌将是无源之水

相比模式创新,“品牌破圈”的案例来说,互联网上“技术破圈”的案例非常少。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创新比模式创新要难很多,面临更长的时间周期和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与技术创新所涉及的“技术”艰涩难懂,很难形成传播力有关。

这让大量“技术破圈”的做法淹没在了短短几句的行业新闻里。然而,在当下,技术创新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已处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有哪些路径可以选择?却充满了纠结和困惑。

不做改变,现有的流量、用户、收入也可以维持生存,但在即将到来的大变革面前却可能无以为力,无以为继。改变,则意味着从零出发,重新开始,技术创新之路远比品牌的打造要荆棘丛生。

然而,趋势不可违。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龙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当前我国科技企业发展正处于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爆发期,‘科技破圈’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打造和国际路线主导权引领的重要保障。”

在何小龙看来,没有核心技术的品牌,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如快递100 CEO 雷中南所说,“创新技术驱动产品创新,这种创新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如果是有专利或者是独家的技术,那短期内其他人没办法进行复制或仿冒,这才是真正的硬核。”

在雷中南看来,“技术壁垒的树立是别人无法在短期内仿冒的,所以企业要向下,深挖底层建立技术依托,产品如果没有技术依托,没有技术壁垒做抓手,那未来很快就会被别人卷进去。而当前互联网圈子里,基本上是没有技术壁垒的。”

的确,包括快递100在内,过去大量中国企业走的路线,本质上属于模式创新的道路,通过新的体验、新的交互吸引客户。但到今天,所有企业都会面临一个变化,就是研发模式或产业模式应该以技术驱动。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通过满足客户的需求去获得商业机会,这个是属于模式创新,是以客户需求为背景的。但今天可能需要反过来思考,你在技术上有什么优势,然后怎么运用在客户场景里面,不能单纯地跟随客户,而是要在技术上创新,并且运用先进的技术去引领客户。”雷中南告诉记者。

由此,在做一个产品之前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技术上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然后才可以把这种核心竞争力转化到业务上的竞争力。

这就像POLARIS北极星品牌的持有者——美国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目前致力于全地形越野车型的研发与生产,但早期却只是一个雪地越野车的生产者,雪地天气的不可预测,曾让这家公司濒临破产,如今该公司已经开发出适合沙地、丘陵、雨林等各种不同环境的越野车。这就是核心技术依托下的“破圈”之举。相信如果只有品牌,而缺少技术的支撑,是很难实现这种市场迁移的。

“时代在变化,但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不去做很快就跟不上了。”雷中南表示。

来源:中国经营报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