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探产业数字化同心圆,云厂商如何瞄准行业上云需求的“靶心”?

1.jpg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在“新基建”浪潮下,云计算自身不断充盈发展的同时,正加速落地千行百业并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砥砺前行,这也意味着与产业数字化更为紧密地融合已成为当下云厂商进一步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各行各业所追求的产业数字化是一个内容繁多、面积宽泛的同心圆,在懂技术的基础之上帮助客户瞄准需求靶心、将产品和服务精准有效落地,真正做到深耕产业的云厂商,无疑将斩获先机。

尽管在推进行业上云带动数字化的过程中,云厂商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无一例外都是“内生外化”的结果,但在如何看待以及切入这件事上,各大厂商却都动作不一。例如有的参与者会致力争取更多要求高稳定性、安全性底层硬件能力的行业青睐;有的入局者则凭借在AI赛道上耕耘多年的经验,强调智能化对产业数字化创新升级的意义;当然还有的布局者则会不断强调对关键行业超高业务并发能力的稳定支持……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众多入局者中,京东云则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最懂产业的云”。在京东集团多年深耕产业、与实业紧密接触所积累的技术、服务以及认知基础之上,京东云与产业的关联,与生俱来就关系紧密。

如今京东已有近千万自营商品SKU、数十万商家以及超5亿消费者,为此建立了一套包括智能运营、仓网优化、全渠道履约、C2M反向定制在内的智能化运营体系,并通过与上下游实体企业的持续深度合作,不断与“更懂产业需求”走的更近。

正因如此,让看似入局较晚的京东云则在一开始就巧妙获得了行业上云的“杀手锏”,从某种意义上讲,京东云“更懂产业的云”的标签,并非是刻意为自己标记的差异化品牌语言,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背景色”。

除了云厂商助力上云的侧重点差异之外,更关键的一点,不同产业基于各自的业务现实对推进上云实现自身数字化提出的要求也千差万别,例如在零售、制造、金融行业的典型场景下,所面临的痛点、所需要的能力之间存在很大不同,例如零售业的供应链改造之难、制造业的效率提升之痛以及金融业业务系统平滑对接之殇……这就意味着,云厂商必须在纷繁复杂的行业现实中基于自身优势、抓住需求“靶心”,才能将一系列前沿技术融会贯通并输送到产业中产生真正的驱动价值。

零售业:核心“规则”改变数字化要关注新C位

如今的零售业,如何帮助精准触达、如何将常规线下转向常态线上、如何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来提升效率等,都是产业数字化经常提及的目标,探究背后的关键,其实在于零售业的核心规则已经改变,即“用户取代产品成为C位”。只有将更多数字化的混合打法合理围绕“如何让用户做好这个C位”来执行落地,才有希望真正为企业创造面向未来的价值。

正如《2022未来零售发展报告》所提到,消费新趋势下市场倒逼供应链改革,供应链向“柔”转变,围绕多元化、定制化、精准化的用户需求,品牌商基于中台进行大数据分析,打造高效敏捷型供应链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的制胜关键。可见将消费者的需要放在产业链的起始端,已经成为零售业数字化变革的首要目标,而这离不开对零售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和零售数据的深度挖掘。

以乳制品行业为例,产业链跨度大、链条长、一体化程度要求高,洞察消费者需求、服务消费者消费过程都变得十分具有挑战。对此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得益乳业在新时代消费者口味更迭迅速的大背景下,过往也时常面临产品品类以及管理等痛点,在引入与京东云的合作后,一套帮助其敏捷高效管控、实现全渠道精准营销的C2M模式就此建立起来,云上的大数据和AI算法能够高效分析消费者喜好、实现需求的精准预测、人群圈选、精准营销。如此,得益优化了已上市产品的定位、改善了新品打造及老品升级的效果,新品研发速度提升了10%,几款新品一经推出就在市场上获得广泛好评。

3.jpg

不仅如此,作为区域型乳制品企业,得益乳业在开拓销售渠道通路、丰富数字营销方式和渠道管控以及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方面,果断采用了京东云为其建立的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中台,让消费者、终端门店和得益网店三者之间的业务服务有效连通,成功实现在提供恰当产品的同时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服务满意度,无疑是让消费者在零售产业中进一步坐实C位。

4.jpg

异曲同工的还有满足生鲜消费需求的产业链数字化改造的积极尝试,比方说京东云帮助北京金达打造了一整套“生鲜产业供应链全链条数升级”方案,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打通、线上线下实时互联,以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直采、运输、暂养、销售、配送的全产业链智能运营体系,解决了原产地、销售平台、消费者之间相互割裂以及供应链冗长造成的生鲜周转巨大损耗的产业普遍痛点问题。这种做法,最大化压缩了供应链的中间环节、联通了产业资源、提升了流通效率,联结全国30个以上的主要城市投资建设活鲜暂养池,“与时间争鲜”,使得北京金达能够将东盟和全球的生鲜更快速地送上中国消费者餐桌。

制造业:先天不足、后天补救既要搭基础又要促协同

《“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政策转型白皮书》指出,中国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因此中国制造业必须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而数字技术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必不可少。

但众所周知,相较其他产业,制造业往往更缺乏IT基础工具,所面临的数字化痛点几乎是全方位的,即缺乏数字化技术、人才、资源甚至是认知,而偏偏其数字化变革又面临十分复杂的要素体系,广泛涉及系统化的生产流程,更有庞杂的上下游供应链有些大型制造企业更面临集团化协同的挑战,所以云厂商在服务制造业,尤其是大中小制造企业的过程中,其任务往往不但要帮助全面搭建基础IT体系,还需考虑业务实际,提供“一盘棋”式的业务协同能力,我们常说的产业上云全盘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制造业中体现尤为明显。

作为一个有着产业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过去北汽集团面临数据资源互联互通、IT设施最大化利用等挑战,其数字化建设既要灵活稳定又要安全可靠,还需资源统一,如此才能支撑业务持续高速发展,同时满足数据安全等需要。

基于此在京东云的帮助下,北汽打造了北汽混合云平台(BPStack)和数字化营销与用户运营平台,它们为北汽提供数据库、互联网中间件、混合云管理等云产品与服务;同时为其提供基础设施租赁、硬件设备托管等服务。与云厂商的合作,让北汽的IT资源管理、协同能力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在后期维护上也更为便捷,节约了50%的IT成本投入。

金融业:最硬核与最柔和并行数字化两路并举

客观上讲,金融行业的数字化一直领跑其他产业,但伴随业务、服务的逐步推进,长久以来建设的IT体系中的诸多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技术方面,底层数字化架构的改造相对于那些“光脚”产业更为棘手;用户方面,人性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等,因此金融产业的数字化,既需要云厂商在技术能力上足够硬核,也需要在提升用户服务能力方面足够“柔软”。

对于前者,南方某资产规模万亿以上的大型银行客户,在业务增长的需求下,要将过去集中部署的ESB架构(服务总线架构)进行换代升级,但考虑到行业特殊性所以提出了业务平滑过渡、自动化迁移降低出错几率的硬性要求,并希望采用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做储备,主要由于银行的数字化升级很多与旧系统能力跟不上有关,因此在较长时期内“一步到位”才是普遍诉求。

对此京东云为该银行设计出了一套满足7大场景、87个测试指标、贯穿5个PaaS核心平台的方案,通过相关技术的融合既解决了性能问题,也避免了业务系统改造,毕竟对银行而言业务系统改造意味着业务的暂停和十分复杂的适配需求。

此外可以肯定的是,这套方案并没有一味追求超前,而是在旧有的技术架构体系上做适配,这让金融云赛道上最头疼的“高速行驶中换轮胎”的难题得以解决,同时也避免了银行进行成本较高的颠覆式改造。由于采用了京东云自研的底层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为金融客户所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在安全性上也有了完善保障。

关于后者,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云厂商都在帮助金融机构不断拉进与用户的距离,以应对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例如京东云帮助某大型银行构建了先进、敏捷、智能、有效且自主可控的智能营销运营系统体系。该体系基于京东数字运营云(U+),能够减少系统重复开发,提升精准运营能力,优化多场景中的用户体验,实现业务的线上数字化营销运营。

此外在银行行业,传统银行服务网点存在运营成本高、网点高峰期排队、远程柜员接待能力不足等痛点,制约了业务的扩展。基于多模态交互数字人技术,京东智能客服言犀的VTM数字人解决方案已正式落地江南农商银行,打造了全国首个能独立全程办理银行真实交易的 “数字柜员”。

区别于过往咨询问答式机器人,VTM数字员工可独立闭环完成交易业务全流程,在交互方式上,采用拟人化的对话方式与亲和的形象,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体验,实现了数字人应用场景从传统的咨询、查询、导览到业务办理的突破,重塑了银行网点的用户体验和服务方式,大幅提升了银行业远程银行的接待能力与服务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目前该项目已在银行多个网点部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jpg

在中国信通院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中提到,随着对金融科技认识的深化,传统金融机构正在从“科技赋能”逐步向“科技引领”转型,科技成为带动业务转型的主要力量,而VTM数字员工的尝试,恰恰成为这个趋势的最好注解。

结语:写在最后

尽管不同行业有着各自数字化的痛点和需求,但对于提供数字化服务的云厂商来说要求一样深刻。在零售业、制造业等牵扯供应链运营的产业中,京东云帮助客户进行的数字化改造都与其在供应链能力方面的积淀密不可分;而在面向大中型企业、政务金融等特殊领域的客户时,京东云大力投入的底层混合多云操作系统又起到了同时满足效率、安全与定制化需求的作用。这说明,无论产业数字化如何发展,始终理解和深入产业、坚持技术创新、积累优势能力,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