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又断供?俄乌冲突加剧,比亚迪半导体“不幸”上市

“断奶”又断供?俄乌冲突加剧,比亚迪半导体“不幸”上市

自然界的残酷,莫过于刚刚离开母巢的雏鸟,迎头就撞上了一场暴风雪。

金融界亦是如此。

在今年1月份,素有“车芯第一股”之称,在去年8月18日曾一度被中止审查的比亚迪半导体,终于如愿以偿地通过了IPO审核。这不仅意味着,其距离正式登入A股创业板仅剩半步之遥,更是圆了王传福对于半导体长达20年的坚持。

只是作为比亚迪集团主动拆分出来的独立公司,长久以来都在接受母公司保护的比亚迪半导体,就像一只刚刚离巢的雏鸟,表面看起来羽翼丰满,实则从未经受过真正的风吹雨打。因此,尽管身处朝阳赛道,又掌握着新时代智能汽车产业最关键的芯片资源,比亚迪半导体仍然在遭受着来自资本市场的质疑。

与此同时,随着俄乌冲突的不断加剧,这场搅乱了全球经济形态的战争,已经将半导体供应链带入了极大的波动中。眼看着一场暴风雪就要迎面而来,“年轻”的比亚迪半导体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赚不到市场的钱,芯片业务全靠比亚迪汽车“反哺”

其实从企业年龄来看,比亚迪半导体一点都不年轻了。

2002年,比亚迪半导体的前身,主攻电池保护IC研发的比亚迪芯片设计部就成立了。而且在2年后进军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时,就已经将IGBT芯片确定为未来的主要研发方向,并于2010年发布了第一代自研IGBT芯片。

到如今20年过去,比亚迪自研的IGBT芯片已经不逊色于英飞凌、恩智浦等老牌芯片厂商。同时也在从2020年开始爆发的“芯片荒”中,稳住了整个比亚迪汽车生产线的供应,进而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

整个2021年,比亚迪销售的纯电动汽车大概有60.38万辆,秦、汉、宋三大系列中,都各有一款车型登上了全球销量排行榜前十。同时销量增速高达218.3%,甚至一度超过了特斯拉的销量。

到了2022年,比亚迪更是连续两个月蝉联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榜首,在2月份更是首次超过了上汽大众。在全球性芯片荒仍在持续的当下,比亚迪汽车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大概率是离不开半导体的支持。

但是,如果放下比亚迪集团的业务订单,放眼整个行业,比亚迪半导体的竞争力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根据比亚迪半导体的招股书数据,虽然其在工业、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都有具体的产品,业务板块也相对多元化,但其中超过97%的部分,都集中在车规级半导体的相关产业。而且,除了比亚迪汽车之外,比亚迪半导体的主要客户似乎可以用“少得可怜”来形容。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公司产品采购的企业中,大部分都是不涉及实际产品生产的分销公司。而在与之有所合作的车企中,仅有的小鹏和宇通汽车,截至2021年上半年,前者曾购置60万元的传感器芯片,而后者采购过240万元的IGBT模块,与比亚迪汽车普遍保持在6亿元以上规模的交易额,差距明显过大。

在报告期内,比亚迪集团的订单,在比亚迪半导体的总营业收入中占比超过了55%。甚至,由于SiC、DM4.0以及其他车规级IGBT模块大部分都销售给比亚迪集团,同时毛利率一度高达43.29%,还引发了创业板上市委对巨额关联交易的问询。

借用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的话来说,比亚迪半导体作为子公司,目前来看还没有拆分出去“赚市场的钱”的本事。明明已经拥有迎接市场考验的基础,却迟迟无法离开比亚迪的“反哺”,这也是大部分投资者对其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

比亚迪之所以下决心要拆分半导体业务上市,除了更便捷地向其他“缺芯”车企供货外,或许更多考虑的,还是以“断奶”的方式,趁机令其摆脱对比亚迪汽车业务的依赖。

只是,这份决心和规划,可能被突然爆发的战争给挡住了。

乌克兰氖气面临“断供”,半导体产能研发双双承压

乌克兰沦为战区,对半导体行业而言,无异于一场暴风雪。

作为“现代电子工业的血液”,电子特气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的工艺体系之中。而乌克兰,则是氖、氩、氪、氙等电子特气原材料的供应大国,尤其是对半导体芯片至关重要的氖气,乌克兰占据了全球70%的供应量。

眼下俄乌冲突还在持续加剧,短时间来看并没有彻底停息的可能,这也使得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都在承受氖气随时可能“断供”的压力。尽管各大半导体巨头都开始寻找其他的氖气供应来源,但在此之前,乌克兰的气体供应量下降,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价格上涨。

此外,战争的另一方俄罗斯,在全球“钯”金属的供应体系中,拥有40%左右的供应量。其同样是半导体工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在俄罗斯遭受主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后,或许很难避免供应量骤减的情况发生。

虽然我国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半导体材料供应体系,部分电子特气也都实现了完全的国产化,但如果出现全球性的原材料市场波动,也很难置身事外。仅仅只是氖气的价格,早已从2021年10月份每立方米400元左右,上涨到了如今的每立方米1600元左右。

对于急需增加产能,来尽可能拓展客户群体、提高市场份额的比亚迪半导体而言,在上市前夕遭到“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半导体生产成本增高,或许只能用“不幸”来形容了。

根据招股书信息,从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比亚迪半导体的产销率普遍徘徊在99%上下,2020年甚至达到了109.89%。几乎是生产多少就卖多少的产销模式下,很难积攒足够的库存,满足比亚迪汽车的订单尚且有些吃力,就更别提去满足新客户需求了。

虽然产能每年都在上升,但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崛起后新签约的大部分基地,都很难及时贡献产量。就像是2019年和2020年,其产能利用率分别是51.17%和45.83%,哪怕在2021年上半年提升至85.02%,高居不下的产销率依旧限制着扩张的步伐。

生产成本增高后,比亚迪半导体的产能不足问题或许会变得更加尖锐。同时,以现有IGBT芯片的工艺性能,也面临着被新科技产品替代的风险。

以IGBT主要的应用场景来看,市场主力纯电动车型的续航普遍突破了600km,而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焦虑也开始转为对充电便捷性的焦虑。根据安信证券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预计500万辆,其中有300万辆将搭载高电压平台。

在高压快充成为电动车的新卖点后,车企大都开始追逐800V高电压平台的应用,而这一趋势,很可能直接倒逼上游半导体行业发生技术性换代。在更高压电力的环境下,原本用于控制电压系统的硅基IGBT芯片已经逐渐达到了材料极限,取而代之的则是具备耐高压、耐高温、高频等优势的SiC模块。

在这种大趋势下,比亚迪半导体的核心产品IGBT芯片,很难保证不会由于爆发性的技术更迭,导致其被市场所淘汰。成本和研发压力两相叠加,作为新上市的独立公司,比亚迪半导体的资金是否能够顶住压力,也是令人关注的问题。

在天眼查的数据库中,明显能够看到比亚迪半导体最近一次的融资发生于2020年,在频繁购买产能基地和持续的研发支出下,或许很难令投资者感到安心。

“断奶”又断供?俄乌冲突加剧,比亚迪半导体“不幸”上市

只不过,雏鸟想要真正成长起来,必然是要经受过优胜劣汰的残酷才行。对于即将离巢远行,去独自面对暴风雪的比亚迪半导体,我们还是祝其好运吧。

参考资料:

《比亚迪半导体,配得上“车芯第一股”吗?》——澎湃新闻

《比亚迪半导体羽翼渐丰?吃粥吃饭还得看自家汽车业务》——雷科技

《乌克兰占全球氖气产量七成!地区摩擦或推高芯片产业链成本》——海报新闻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综合资讯

“初代网红”上市一波三折,绿茶餐厅难走出餐饮股的低迷期?

2022-3-9 20:28:36

综合资讯

携程同程领跑,抖音滴滴加码,OTA迎来新战局?

2022-3-9 21:49: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