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似乎是315的“钉子户”,几乎每年都会参会。18年的大众途锐发动机进水,20年的宝骏560变速箱故障,21年呼声最高的本应是特斯拉,但最终却是福特和英菲尼迪因变速箱问题“双料”上榜。
回顾往年315的曝光历史可知,被点名的都是与传统燃油车相关的企业,新能源车企一次都没有上过315晚会,离315最近的特斯拉也在去年“擦肩而过”。
如今与新能源车企相关的补贴逐渐退热,已经不算新兴产业的新能源车企是否会被315“邀请”?威马汽车会不会就是这一典型?
野蛮生长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被315“杀鸡儆猴”?
315指的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但保护权益的方式并非是将所有“不良”企业曝光,重点是抓典型,也可以理解为“杀鸡儆猴”。
也并非所有企业都“有幸”被315点名,回顾去年被曝光的9个事件可知,315曝光的主要参考标准围绕着“安全”两字,其中包括信息安全(手机安全陷阱、简历黑手以及搜索之“病”)、食品安全(又见瘦肉精)、人身安全(福特和英菲尼迪的变速箱以及“瘦身”钢筋)和财产安全(名表维修黑幕)。
315曝光的企业涉及到各行各业,一般来说两个事件之间并不牵连,但以安全考虑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除去食品安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乱象几乎符合315去年所有的挑选标准:
- 人身安全:新能源车辆自燃、刹车失灵、自动驾驶技术失灵,严重威胁了车主的安全。
- 财产安全:新能源汽车行业透明度相对较低,各种内幕操作曾出不穷,骗保、高价配件等问题已经成为了行业潜规则。
- 信息安全:电动化时代已过,当前智能化才是新能源车的最大亮点,但行业尚未建立一套标准去规范车企信息采集的界限,新能源车几乎可以将人扒得“赤裸裸”。
自315创办以来,尚未有一个行业从多个维度威胁到消费者的安全,新能源汽车行业当属第一。从去年消费者对特斯拉上315高涨的呼声就可以发现,广大消费者已经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乱象有些不满。
那么为什么去年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没有上315呢?原因或许有两点:
首先,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标准”,这一标准指新能源行业尚未度过“发育”阶段,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去鉴别和划定责任。当然,也不排除新能源车企上315会打击造车新势力的积极性,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发展的可能。
其次,相关部门缺乏证据,特斯拉发生事故的节点离315太近,相关部门来不及取证。而且众所众知,特斯拉当时的公关具有“概不认错”的一贯作风,安全事故在法理上还未彻底盖棺定论。
然而今年不同以往,新能源汽车行业渗透率已经突破了20%,早已跨过初期的“发育”阶段,行业标准虽然还不完善,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权威部门对新能源车企的“敲打”也日益频繁。
当一个行业野蛮生长过后,就必然会进入急需被拨乱反正的新阶段。比如电子烟,2018年市场大爆发后,2019年的315就将其点名,自此之后,相关政策接连发放,将电子烟赛道的拨向正规。
乱象丛生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似乎也到了这一阶段,并且刚好与315的主题相“契合”。按照315以往的标准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或许会被推出一个典型。
二、新能源行业“潜规则”泛滥,威马汽车急当“典型”?
315即将到来,哪吒、威马、小鹏、比亚迪等车企都有被消费者投诉,纵观车企与消费者矛盾的焦点,似乎威马涉及到的问题更全面。
消费者与威马汽车爆发矛盾的主要导火索是“锁电”问题,事情的缘由是在去年12月23日至今年1月15日,威马汽车开展了“迎新年用户特优”,选取了1.8万名车主,赠予他们全面车辆检查服务和 200元的礼品卡,不过车辆检查回来后,部分车主发现续航里程明显下降。
由此,还有相关车主根据这一事件写了首名为《200块就把我骗了》的歌曲,集体投诉发起人“米周不姓米”后续更是在微博@了威马汽车创始人沈辉以及威马汽车,并表示,“315不见不散”。
“锁电门”的真实性暂且抛开不谈,问题的焦点或许应该放在车企为何锁电,真的是为保护电池或者延长电池寿命吗?
或许未必,“锁电”通俗意义上指的是将部分电量锁住,避免电池过充过放,动力电池过充过放都有导致自燃的可能。
举个例子,早期手机电池自燃大都是过冲过充引发的,只要将部分电量锁住就会降低自燃的可能,但手机电池容量较小且大都为单组电池,软件控制就能最大程度避免过冲导致的自燃,手机企业没不要锁电“挑衅”用户。
而动力电池的情况更复杂,仅靠软件自行调控很难避免自燃,因此就需要锁电。打个比方,原本电池能充满99%(理想状态下100%),但车企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将20%的电量锁住,只能充79%,而且电池随着年限的增加会降低余量,被锁电的汽车充电量或许会远低于79%。
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锁电争议的不仅仅是威马汽车,蔚来、广汽丰田、小鹏汽车等车企亦不能幸免。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在锁电争议爆发前,都或多或少有新闻爆料其旗下新能源汽车存在自燃现象。
比如最典型的特斯拉,2019年集中爆发自燃事故后,特斯拉就发布了OTA升级声明,不出意外,果然有车主爆料其特斯拉在升级后被锁电。但遗憾的是,当时相关的行业标准在当时还未完善,很难证实特斯拉锁电的事实。
广汽丰田iA5的情况类似,在自燃事故爆发后的一个月,也有车主爆料自己的iA5疑似被锁电。
威马汽车因车辆自燃造成的影响也不小,2021年10月开始,威马汽车陆续召回了1282辆汽车,召回原因威马官方解释为“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但到了去年12月,威马汽车的EX5在一周时间内,先后在郑州、三亚、海口三地自燃。12月底威马汽车“迎新年用户特优”活动开展后,就有大量威马汽车车主爆料被锁电。
以上部分自燃事故在法理上还尚未有定论,但如果一切爆料属实,那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潜规则”犯下了三宗罪:无视消费者的知情权私自升级系统;将未成熟的车辆投放市场,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虚报里程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当行业潜规则被放在了明面,那么就需要权威机构及时拨乱反正,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向正规,315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据天眼查APP显示,威马汽车近一个月舆情量同比上月增长61%。
威马汽车既陷入了锁电争议,又有车辆自燃事故的发生,近日甚至又陷入了刹车系统突然失灵的争议中,315究竟会不会拿威马汽车做典型“敲山震虎”,我们且看且行。
参考文章:
《“锁电”骚操作,能解威马自燃之困?》,连线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