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38亿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不到60%,粪污直排现象比较突出,环境压力较大。与此同时,由于饲料浪费严重,我国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和国外有较大差距,如美国生猪养殖成本较中国低40%-50%左右。此外,仅2013年一年,我国就有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养殖。我国每生产1公斤肉的饲用抗生素量是美国的4倍、丹麦的22倍。
而实践表明,通过加大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力度,完全可以破解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资源浪费等难题。如研发源头减排的猪舍,集成节能保温墙体、半漏缝地板、自动粪尿分离、节水饮水、雨污分流、清污分流、高位发酵床、微生物除臭等技术,可实现源头减排80%以上;研发高效生态饲料、绿色兽药、抗生素替代、微量元素减排、微生物除臭等先进技术,可从源头上破解饲料浪费、兽药抗生素残留、重金属超标、臭气超标等难题。比如通过应用中草药兽药,在提高畜禽抗病能力的同时,还可改善其肉质和毛色。使用秸秆膨化发酵饲料,既解决了秸秆处置问题,又降低了养殖成本;研发微生物净水剂、微生物滤床等技术,养殖废水每吨处理成本可从8元下降到2至3元;研发蝇蛆及黑水虻产业化集成技术,每吨鸡粪可以产出200至300公斤的蝇蛆,新增效益达2400至3600元。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养殖的“源动力”。
市场培育是加快实现生态养殖的“助推器” 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加快推进生态养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加强市场培育,打通生态养殖市场上下游产业链。
从上游市场产业链来看,应重点解决生态养殖技术产品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信任不对称、资源不对称等难题。要让好技术、好产品真正走进成千上万的养殖户,打通生态养殖技术产品推广“最后一公里”。建议政府以采购服务等模式大力扶持第三方开展生态养殖集成技术推广,开展生态养殖技术产品征集遴选和评价,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全面推广。如依托县乡镇级的畜牧技术服务机构或饲料兽药经销网点,打造生态养殖技术产品集成“超市”,让技术单位和专家第一时间精准对接养殖户的各种实际需求,为养殖户提供个性化生态养殖转型升级改造方案。
从下游市场产业链来看,应重点解决粪便资源化、绿色有机产品销售等难题。粪便资源化方面,可借鉴荷兰模式,以县或市为单位建立粪肥交易系统,让种植大户用最低成本、最短时间找到需要的粪肥;让养殖大户产出的粪肥不仅能被消化,还能产生经济价值。同时加大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强绿色有机品牌培育,增加生态养殖种植产品附加值,让养殖户或农户因开展生态养殖种植所产生的额外付出得到市场价格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