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齐河县焦庙门诊张向华:看似“佛系”接诊,实则厚积薄发。

清晨温暖的阳光,照耀在焦庙村社区卫生院蓝色的牌匾上,透过干净透明的大门撒入门诊内,为整个门诊增添了一层淡金色,印衬着墙上“妙灸神针医百病,德艺双馨传四方”的锦旗,正熠熠生辉。张向华也开始了他一天的看诊工作。

在与笔者交谈中,张向华并没有穿白大褂,也不是平时过于休闲的衣服,而是穿了深色的Polo衫和西裤,俨然把这次交谈当成了一次朋友之间的谈话,既放松愉悦,又充分重视。

了解中西医的不同——治疗理念的临床诊断智慧

张向华的父亲是一位中医,这也是他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中医知识,另一方面自身在医科大学学习的西医临床专业,这些经历成就拥有精湛医术的张向华,让他能够掌握中西医的精髓,综合运用造福更多的患者,也让他有了很多先进的医学观念,对中西医结合理念、医学学科学习、重大疾病下沉基层都有独到的见解。

在谈到这些理念的时候,张向华的语气充满了自信和坚定,这是从过年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中得到的。张向华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大势所趋,这两种医学服务的对象都是人,但看病的角度不一样,层次不一样,可以说各有优势,这两种优势可以互补,但不能互相取代。“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中西结合。对于看完诊的患者,他们如果觉得不放心,可以继续做抽血检查,西医的诊断不能排斥。”


会诊诊疗中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与治疗,追求阴阳平衡,强调预防与调养,符合人体自然规律,张向华用发烧这一典型疾病分析了中医的治疗理念。“中医认为发烧是正气和邪气相争,不发热那些所谓的病毒邪气就去除不了,只有烧到一定的程度,正气打败邪气,人体才能慢慢康复。刚要开始去打仗,体温刚要升,直接服用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等药效一过,人体还需要恢复,就会反复发烧,这样极有可能转成重症。而在中医诊断中,发热只是一个症状,肿瘤也发热,麻疹风疹都发热,必须让身体把疹子发出来才会好转,而不是急于在抓住发热的机理去看病。”

西医则更注重人的器官、生理和病理的功能,更多依赖客观的检查。“西医的诊断有很多正确的,不能排斥。像子宫糜烂这个病,一度糜烂二度糜烂,之前的治疗方法是用激光烧了一下。现在认为这只是一种正常的柱状上皮细胞,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包括现在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也是同样的道理,过一段时间就能自愈。”

难治愈的重大疾病迟早会下沉到基层。张向华坦言,技术创新就是当下争取把老祖宗的方子进一步吃透,下一步继续研究肿瘤方向,让肿瘤患者更好的多生存几年。“在我附近大约有将近300人,肿瘤患者20人,接近10%了,这些疾病在大医院也是治不了的,就需要把它放到基层,肯定会下沉基层。对于这些难治愈的重大疾病,我们也只能起到延长生命的作用,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不受罪。”


张向华保留的之前的名片

医学是一门快速发展、不断进步的科学,这要求从医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不断勤奋努力,不断转变思路。很多医生的认知还不够,“他们只是聚焦在疾病上,没有深度研究疾病怎么生长,疾病发生规律,用中药也没有真正的走出去。”

医疗服务流程——精细化治疗与人性化关怀

很多人认为,门诊的设备配置低,人员不足,医疗服务跟不上,但张向华却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既能做到专心接诊看病,又能做到疑难病例重点分析和全面的跟踪随访服务。

从业十余年以来,除了外出学习的时候,他坚持每天上午出诊,下午进行病例总结和回访跟踪。对于当下门诊的患者流量,张向华很知足,他更注重的是质量和疗效。看似“佛系”,实则是厚积薄发,用心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工作中的张向华

中医治疗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扎针治疗更不能敷衍,针扎下去,要等一定的时间才能出针,必须要达到效果。中药也是,基本上我把握的就是几副要见效,有的一副要见效。”在他看来,全天一直看诊会有疲劳期,很难做到精益求精,“一天接诊一两百位患者,我感觉到一是我的能量达不到,再一个就像是肉多嚼不烂。”他选择在上午精力充沛的时候接诊患者,每天大约接诊10多位。同时,他还要负责治疗,对于胸椎置不正的患者要进行复位治疗,要实施针灸,这都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必须保证高度集中的精神。

而且,张向华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治病重在治心。心掌控着人的情绪,只有把心神调整好,让心绪平复下来,五脏之神才能得到调整,身体才能健康。“你不知道他的心是从哪里来的,你根本做不好。”

为了进一步完善门诊的医疗服务流程,加强门诊的人性化关怀,了解患者需求以及对门诊的合理化建议。下午的时间,张向华会亲自进行回访,并对一些疑难病例进行复盘分析。电话回访是最常用的方法,跟踪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诊后注意事项,深度分析患者病情的发展都可以在回访中做到或者发现。

满满的收获——患者的痊愈就是最好的勋章

在基层医疗行业摸爬滚打10余年,张向华靠着精湛的医术站稳了脚跟,靠着积累的口碑,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很多外地的患者慕名而来。张向华笑着拿出了他的病例档案向笔者展示,每一个病例他都记得很清楚,一边小心的翻阅,一边叙述着当时的故事。工整的书写,端正的字体,让笔者看到了一位严谨、认真的医者。

医生的好口碑通常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是日积月累下来的,是每一次恰到好处的服务和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他们要不就是挨着周围的环境,要不就是看诊所的品牌,还有就是在我这里治好病的人口口相传”。据张向华介绍,很多患者在疾病痊愈以后,会表达感谢之情,大多是请吃饭。尤其是一位济南的患者,他经常打电话,要从济南过来接张向华去吃饭,这样热情的患者还有很多。谈到这里,张向华眼里闪烁着光芒,一股骄傲的神情展现在他的脸上,这都是属于他的勋章。


张向华收获的锦旗

从业以来,几乎没发生过医患纠纷事件,“医闹事件很少,我干了这些年都是用真心给他们治病,他们能体会得到。也有一些患者因为排号等候时间长发几句牢骚,我一般会开玩笑说,稍微等一下,一会看的时候再给你加把力,就能轻易化解。”

谈到印象深刻的故事的时候,张向华的语气明显变化,有欣慰、开心、感动,还有对患者多年来被病情折磨的惋惜和难受。“有一位69岁的患者,每当遇冷下雨的时候感觉到胃里火烧似的,有肠炎、胃炎、便秘、肠梗阻多种疾病。他之前几经周转求医三个多月,在多家省级医院进行治疗,吃了很多药,瘦了二十多斤,也不见好转。然后在我这里,治疗了一个星期就有明显好转。复诊的时候,他感动的流泪了,多年的顽疾终于治好了。”还有很多睡眠多梦、咳嗽身体痛、心率快、严重皮肤病的患者,在张向华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我们不需要补贴,能让那些没医保的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现在我们真的能做到,我真的有这种能量。”

心中的医疗人生——坚守初心,践行诺言

事实上,很多基层医生的处境并不乐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少乡村人口大量流失,驻守村镇的医生靠治病养活自己很困难。“像山东齐河这么一个县里面,他们很多人说乡村医生都活不下去。”

面对任何困境张向华都没想过退缩,始终坚守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诺言,用一颗朴实的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疫情期间,基层医生大多工作集中在做核酸上,他们无法正常开诊,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营收。对于这种情况,张向华依然为门诊的护士正常开工资,让他们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


患者等待中

马西剧作家芯壬斯说过:“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预见未来。”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向华也有明确的规划,目前诊所里的规模比较小,他想把自己的技术和想法传承下去,想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下一步计划要去走出去,招纳更多的人才,到县城或者济南开设一家更大的诊所。

患者的信赖,良好的口碑是门诊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够带来一定的效益,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医疗技术和品牌建立才是一个门诊发展的长远之计。除了规模的扩大,张向华也没放下医疗技术方面的提升和品牌宣传的建立。“我们既要做临床,也要研究疾病,还要研究品牌宣传,比如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品牌宣传是另一个学科,也是我们比较欠缺的地方。”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张向华守望着初心,用坚守诠释着基层医生的使命,为基层医疗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张向华与门诊合影

事实上,基层医疗中并不缺乏有责任心、技术强的医生,张向华只是无数基层医生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故事中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守护,犹如一缕阳光照亮每一位患者的心灵。他们值得被铭记,也值得被期待!

本文为医家头条编辑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医家头条,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