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 —— 《画坛拾微》
宋行标
《画坛拾微》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6年出版
著名书画家曾宓先生题字
著名油画家、浙江画院院长潘鸿海先生题字
《画坛拾微》于2006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由著名书画家曾宓先生题字,由著名油画家、浙江画院院长潘鸿海先生题字并作序。全书收录近现代名家作品123件,其中国画82件,油画41件,从体裁、画风、技法等方面反映出中国近现代画坛的杰出成就。
本书收录的既有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吴冠中等近现代十大家的作品,也有曾宓、潘鸿海等现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每件作品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与风格,从整体上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绘画高超的艺术水准。
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也是艺术品收藏的鼎盛期。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是凝聚着艺术品收藏的风云沧桑史。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艺术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着艺术品收藏的蓬勃发展。本书收录的近现代中国绘画作品,作为承载历史的见证,在当今“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民族复兴”的主题下,为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本书内容编排以时间为序,以“海上画派”的登场拉开了中国近现代画坛的帷幕。“海派”的出现,引导了民国时期中国画的地方特色和地方画派的相继形成。这一时期位居“海派”的画家任伯年、吴昌硕等,不仅为当时所处的时代作出了贡献,同时还因其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为中国近现代画坛的变革积蓄了力量。特别是对画坛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尤以金石笔法入画,如盘虬屈铁,其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之风,开拓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
本集收录作品:吴昌硕《延年益寿》
“海派”发展到吴昌硕,不仅反映到民国时期中国画的基本成就之中,同时也对“京派”的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海派”相比,“京派”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冲击更深,而且更加猛烈,“京派”在不断的争论中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画坛的中流砥柱。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南昌起义爆发,同一年,吴昌硕在上海去世,齐白石则在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中国画坛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齐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书画大师,他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活到了近百岁。继清末民初的“海派”画家之后,他把中国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绘画、书法、诗句、篆刻无不出类拔萃,他的风格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齐白石作画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章法信手拈来,随意而成,极为简括大气。造型方面,有时脱略形迹,有时纤毫毕现,以求相反相成之韵趣。以其画风发展来看,早年笔墨较清新整饬,中年以后渐趋雄肆,晚年则炉火纯青,真率自然,不假修饰,实为近代中国画坛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家。
本集收录作品:齐白石《烛照吉寿图》
转回到以江浙为中心的江南画坛,自“海派”以后,逐渐改变了清末画风萎靡的局面,画家们一方面将目光投向宋、元时代,另一方面也开始从写生中寻找自己的出路。组织画会、创办刊物、举办展览都是他们的活动形式,一时间显得十分活跃。1928年,杭州成立了国立艺术院(杭州艺专),即如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由于教学的需要,加上固有的文化传统,也吸引了大量的画坛名家。在这种百花齐放的气氛中,一批杰出画家脱颖而出,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黄宾虹,安徽歙县人,生于浙江金华,早年参加反清革命,后相继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参与创办和参加多个艺术团体,并主持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美术部编审工作多年。黄宾虹主张“古人无常师”,他广收博采,吸收历代名家之精华,以实现“余欲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的理想,这使得他的山水画创作建筑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之上。此外,黄宾虹亦注重“师法造化”,并多次出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饱游饫看,心追手摹,积写生稿盈万,在感受和领悟大自然精神韵致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笔墨的表现力。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闻名于世。黄宾虹对山水画表现语言的创造性发展,主要表现在笔墨两个方面:用笔苍健老辣、古拙浑朴,刚柔多变,放纵自由;在用墨方面,他晚年作画,层层积墨,遍遍加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色墨交融,浓黑中见浑厚、见层次、见笔触,浓黑而透亮,达到浑厚华滋的辉煌境界,确立了黄宾虹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将中国山水画推向新的高峰。
本集收录作品:黄宾虹《嘉陵春晓》
潘天寿,浙江宁海人,诗书画印无所不精,其写意花鸟、山水和人物画,远师青藤、八大、石涛,近法吴昌硕,最终熔铸成自己的风格。他力倡国画家应“四全”,即在“诗、书、画”后再加上“印”。他的笔墨吸收了书法和金石气息,严正一如其为人,凝练一如其为诗。他还擅长指墨,精妙不逊于笔,人们常将潘天寿与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齐名,赞称“齐黄潘傅”。在当时的美术界,中国画前途莫测,中国画教育体系也几度面临被西洋画教育吞并的危险,潘天寿晚年创作了许多巨大尺幅的画,似乎也是力图向世人证明:中国画并不是软弱乏力、无补于事的书斋玩物,它也可以服务于时代。无论从任何的角度来评说,潘天寿都无疑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本集收录作品:潘天寿《长风白水图》
本集收录作品:潘天寿《沙汀棲鸭图》
林风眠,广东梅县人,曾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杭州国立艺术院校长。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打造“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他历经多年,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他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同时开启了对于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林风眠借鉴的西方艺术主要是印象主义以后的作品,对中国的传统艺术主要是在非文人画传统的艺术,选取的西方艺术是赋予生命力和现代性的,选取的中国艺术是相对开放和富有可塑性的。林风眠的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基础上的成功探索表明了古老的水墨语言在现代社会中表达的可能性,为众多后继者提供了可借鉴、深入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实在可算作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启蒙者。
本集收录作品:林风眠《群鹭》
本集收录作品:林风眠《绿衣仕女》
陆俨少,上海嘉定人,曾入无锡美术专门学校,退学后拜画家冯超然为师,并结识吴湖帆。30年代起,遍游南北胜地。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画师,并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陆俨少以山水闻名,兼作人物、花鸟,善于用笔,以笔之不同部位表现山川的不同变化。尤善描绘云水,其山水多江河浩淼,云蒸雾霭,变化丰富。追溯陆俨少的艺术发展道路,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其绘画艺术也是从传统走向创新的,并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在章法上重气势,每下一笔,都要增益其势,做到笔笔有着落,从整齐中求变化,在他的许多山水画中,都有意层层迭进,群峰耸立,江水奔腾,从而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雄浑气势,这就是陆俨少山水画的突出风貌。
本集收录作品:陆俨少《雁荡采药图》
本集收录作品:陆俨少《雁荡采药图》
本集收录作品:陆俨少《峡江行》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相继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吴冠中在技巧方面充分发挥油画的特性,同时又竭力导入中国画的传统构图和浪漫构思以及文学的意境。十几年油画创作的得失体会提醒他,必须去寻找一种更适合他气质,更利于他自由表达,更符合他艺术追求的绘画方式和语言。于是从七十年代起,吴冠中开始尝试中国画的创作。面对传统水墨的审美观念和形式法则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吴冠中从形式美学入手,抓住水墨艺术中点、线、墨的虚实变化,注重墨色与彩色之间的对比与协调,在这些层面上加以运用、改造和发挥。作品流连于抽象与具体之间,盘桓于写形与抒情之际,表面上具有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特征,事实上又散发着中国传统水墨的诗情画意。
本集收录作品:吴冠中《周庄》
除了国画作品,本书还收录了一定比例的油画作品,以著名油画家、浙江画院院长潘鸿海先生的江南水乡油画为代表。潘鸿海,上海梅陇人,是中国二十世纪浪漫写实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以创作江南风情油画著称。在他的笔下,油画与江南以一种浪漫唯美的方式完美结合,他的色彩清鲜雅致,变化细腻,柔和透明,使画面呈现出闪烁流动的效果,只要你看过水乡,你就会知道这是最适合水乡的色彩。他笔下的女子或淳朴善良、聪颖剔透,他笔下的风光是一片远离喧嚣的土地,是令人向往的天堂。潘鸿海先生凭借严谨、细腻的写实手法,轻快素雅的色彩调子,柔和抒情的艺术语言,被誉为“水乡的守望者”。
本集收录作品:潘鸿海《外婆桥头》
“画坛拾微”,一如题目所云,在中国书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这百余幅作品在数量上是微不足道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历程。面对曾经与未来,它既是记录者,也是传播者;它既是这艺术长河中微小的一滴水,也是这艺术长河本身。在若干年后,当我们回味今天的辉煌与失落,喧嚣与寂寥时,会期望寻找曾经置身于一段峥嵘岁月时拥有的激情,在翻开这本书的瞬间,一切都未曾失去。
《画坛拾微》作为中国近现代名家绘画作品集,从不同的体裁、各自的流派,以及画风、技法上反映出中国近现代绘画的杰出成就,为民间书画收藏者的鉴赏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为正在加入盛世收藏行列的人们提供了裨益与帮助,为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共同交流、学习与探讨,提供了一份正面的藉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