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是城市居民名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自行车交通流的特性对于合理规划道路交通资源,提高自行车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自行车回归热潮,而部分城市在自行车专用道等慢行交通网络设计方面仍有不足。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重温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团队曾关于非拥挤路段自行车交通流特性的研究,该研究对自行车道宽度设计优化、合理规划道路交通资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首先王炜教授及其团队考虑到自行车道一般无明显的车道划分,自行车交通流实质上是由多个平行单车道车流叠加的复合交通流,实际观测时难以测得类似机动车交通流的单车道密度,因此提出了自行车交通流面密度定义,定义单位面积车道上车辆的密集程度为自行车交通流的密度,即某一瞬间单位面积车道上的自行车车辆数。
接着基于调查数据,王炜教授及其团队研究了非拥挤状态下自行车交通流密度、车速和流率3个参数的相关性,发现非拥挤自行车流的速度总是分布在接近期望车速的范围内,且与流率、密度无关,而速度的离散程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最后王炜教授及团队仿效机动车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理想单车道的概念,并基于此概念建立了车道宽度、流率、理想单车密度和速度四者的关系模型。该模型提供了一种给定自行车交通需求以及服务水平下的自行车道宽度的确定方法,对城市自行车道路设施设计与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非拥挤状态下自行车交通流的特性研究,提出了有别于机动车交通流密度定义的自行车交通流面密度定义。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非拥挤状态下自行车交通流速度总是分布在接近期望车速的范围内,且与流量、密度无关,而随着密度的增大,自行车流的平均车速离散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最后,仿效机动车交通流理论的经典研究方法,提出了理想单车道的概念,并基于此概念建立了车道宽度、流率、理想单车道密度和速度四者的关系模型。该模型提供了一种给定自行车交通需求以及服务水平下的自行车道宽度的确定方法,对城市自行车道路设施设计与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期介绍到此结束,详细内容推荐阅读论文《非拥挤路段自行车交通流特性研究》,下期小编将进一步跟大家分享“拥挤状态下自行车交通流的特性”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