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宋行标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长石斋珍藏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收藏家钱君匋先生题“长石斋”

  《长石斋珍藏集》于2013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收录了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吴冠中、程十发、潘鸿海、陈逸飞13位中国近现代大师及当代艺术名家共56件作品,其中国画42件,油画14件,每件作品都配写了赏析简评与释文,方便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品的真实涵意,在表现每位艺术家独有的艺术特色与个人魅力的同时,也反映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书画的广度与深度。

  中华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中国近现代绘画都是中国美术史上最为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时期。虽然这种繁荣伴随着一种悲剧意识与英雄主义色彩,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近现代绘画散发出无尽的魅力。

  清末画坛暮气沉沉,因为“海派”的出现而注入了一股生气,这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以来的绘画发展,而吴昌硕正是“海派”画坛承前启后、最为重要的代表画家。吴昌硕,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后改名为俊卿。吴昌硕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吴派篆刻创始人,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无一不精,兼四绝于一身,熔于一炉。书法着力于石鼓文,深研数十年,自出新意,用笔结构,一变前人成法,雄浑恣肆,力透纸背,独具风骨。绘画擅于花卉、蔬果、山水等,取法徐渭、原济、石涛、八大等,亦受赵之谦、任伯年影响,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尤以金石书法之笔法入画,如盘虬屈铁。其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之风,开拓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由于吴昌硕的在清末画坛声望的影响,以及他本人融入金石风味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成就,使得一批后起的年轻画家追随了他的脚步,比如王震、陈师曾、赵云壑、王个簃等,此外,齐白石和潘天寿也受到了他的画法的影响。

  吴昌硕一生酷爱枝头花卉果实,自意高洁清雅,并将自己的性格、思想和人品也融入其中。《错落珊瑚枝》是缶翁晚年力作,画面构图别出心裁,两尊顽石坐落于画面两侧,稳住画面重心,天竺虬枝从右侧顽石后方穿插向上,与左侧枝繁叶茂形成疏密对比,几簇天竺果高低错落,顾盼生姿。左上角题款识,与画面互为对应,配合得当,既紧凑又疏朗,色墨相映,笔力苍浑,气足墨酣。主干直上直下,用笔凝重浑厚,于拙朴中见秀雅,给人以刚正平直而富变化的感觉。虬枝以篆书写出,枝叶交插,坚韧如屈铁,呈倔强之势。果实以没骨法画出,点缀枝头,疏密相间,浓淡有别,形状色泽恰似被击碎的珊瑚,份外妖娆。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吴昌硕《错落珊瑚枝》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吴昌硕《星斗六》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画坛,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逐渐改变了清末民初一味地秉承“四王、吴、恽”的局面,画家们一方面将目光投向宋、元时代,另一方面也开始从写生中寻找自己的出路。清初的“四僧”、“扬州画派”、“金石书画家”和“前海派”都成为这一个时期画家们所师承的重点。组织画会、创办刊物、举办展览都是他们的活动形式,一时间显得十分活跃。上海由于是当时中国的头号通商口岸和对外文化窗口,各种画家都在这里云集,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南京和杭州则分别有著名的国立中央大学和杭州艺专,由于教学的需要,加上两地固有的文化传统,也吸引了一大批各种面目的艺术家在两地生活。在这种百花争艳的气氛中,一批杰出画家脱颖而出,黄宾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黄宾虹一生好游山水,中年之后更是行遍中华名山大川,尤其是晚年的巴蜀之游,发生于黄宾虹古稀变法之时,对其艺术风格的变化可谓影响深远。1932年秋,黄宾虹应友人之情入蜀游览写生,他溯江而上,经武汉、重庆,沿江又到叙州,入岷江,而上峨眉山,翌年春,在成都代陶冷月在四川大学教课数月,并漫游青城。后由成都出发到龙泉驿,过简阳,经乐至、射洪、蓬溪、南充、渠县等地至广安,游天池。再沿嘉陵江回重庆,由重庆乘轮船东还,览长江三峡之险。整个游程历时近一年,得画稿千余幅,诗文七十余首。巴蜀壮游,是黄宾虹历时最久、行程最远、收获最大的一次,也成为他艺术风格转变的关键。

  《蜀游峨眉山水册》的创作是在蜀游十年之后,宾虹老人79岁起始稿,越十年,于89岁完成,而这十年也正是其晚年变法最为激烈的时期。册页为解锐夫先生旧藏,为设色纸本十二开山水册页,尾附四页藏家题跋,每开17×22厘米,是一套古朴小巧的精品册页。

  此套册页合则可看作山水游记的长卷,分则可视为一幅幅独立的精致小品,从风格来看,由滞留北平时期起稿,一直延续到南归后居于杭州时期终稿。整册尽揽黄宾虹晚年风格变化之各时期的代表风貌,可以从中完整的看出其晚年变法的发展轨迹,如同亲身经历了黄老笔墨实验的十年心路历程。1953年,黄老因双目患白内障,几近失明,据解锐夫先生在跋中所言,此册页完成于1952年,正是黄老患眼疾之前,其创作欲望最为激昂之时,也更敢于放胆尝试各种绘画语言表现的可能和极限。因此,在虚实之间,此册页所呈现出的,是宾虹老人一生的艺术成就。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黄宾虹《蜀游峨眉山水册》

  梅竹双清题材自古就有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寄托着文人雅士高洁、雅静、傲然不屈的气节追求。黄宾虹《双清图》为设色绫本,在黄老的作品中,绫本非常罕见。画面梅枝肆力劲利,点花勾勒疏密有致;竹叶清丽淡雅,竹竿挺劲简洁,造型清秀新奇,青竹逸出斜枝,疏密叶片点缀其间,风枝露叶,清峻挺拔,颇得萧散之趣。由此画中梅竹意象可见黄老既有放怀笔墨之外、贯注郁勃之气的艺术追求,又能千变万化感知离奇苍古。黄老在这幅画作中采用小写意的方式创作,勾花点叶是其主要方法,笔墨之老到,情态之童真,简劲古厚,令人感叹。

  《双清图》所绘梅枝苍劲拙朴中又见秀润,蜿蜒起伏中腾挪跌宕,有着浓郁鲜明的风格,铁骨梅枝墨色缤纷,层次丰富。画家以渴笔圈瓣,淡墨画须,深墨点苔;用笔似圆非圆,似方非方,注重大小相衬,左右攒聚。梅朵错落有致,更显活色生香之意态。画中梅竹之间前后照应,虚实顾盼;梅竹内外虚实交汇,笔墨所及,枝条交错,叶蕊并呈,雅逸之态毕现;无笔墨处,香雾弥漫,清风习习,氤氲之气拂拂而来,虚实互济,活脱生动,令人遐思万千。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黄宾虹《双清图》

  二十世纪初,正值中国青年学生的留洋运动热潮,19岁的林风眠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求学之路。当时的欧洲画坛,正是表现主义等现代派艺术开始盛行的时期,而现代派艺术一开始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东方艺术的某些因素,诸如边角式的构图、对线条的强调、对比强烈的色彩等。更为重要的是,“东方”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欧洲有着极为广泛和模糊的概念内涵,所泛指的是非西方的历史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的理解也是停留在这个概念上的,这就必然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某种误读,尽管这种误读后来却阴错阳差地造成了林风眠独特的个人艺术面貌。

  1926年春,受蔡元培之聘请,林风眠接受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一职,踏上了归国的创业之路,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校长。1928年春,国立艺术院于西子湖畔成立,林风眠再次被任命为院长兼教授。对于天真浪漫的林风眠而言,不管这所学校的现状如何,现在却是他实现“融合中西艺术”、“艺术救国运动”理想的最佳土壤。

  林风眠组织策划成立了艺术运动社,将“艺术改造人生,艺术改造社会”为己任,杭州艺专的一切,和林风眠在北京艺专时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可林风眠的梦还是破灭了,他所向往的艺术运动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不可能有成功的可能性。林风眠的性格正在发生着变化,他的兴趣,从过去致力于艺术改造社会的进步转移到专注于艺术的变革上来。

  从国立艺专隐退下来后,林风眠开始了艺术探索生活。从具体的形式上而言,大体可归纳为“方纸布阵”的画面布局和对传统笔墨观念的改造。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更多地体现在观念上,他由学习西方自然主义转而服膺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方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因而他试图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中国绘画,同时,林风眠的留学时间大多消磨在东方博物馆的陶瓷作品上,造成了他作品中技术成分的缺失,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中国画赖以生存的骨线被抽去了笔墨的特质,同样地,黑色在他的作品中也仅仅被当作一种色彩来看待而失去了在传统中国画中具有的特殊意义。这也造成了他的画从外观上看更像西方画,从而被人误解为不传统。但是从作品的内涵来看,那种冷凝的悲剧精神在画面上的升华,使之更为契合中国画的纯粹性,独具一格的林氏画风——风眠体,终呈现在世人眼前。

  1977年,林风眠经广州抵达香港,并一直定居于此,在他最后的20多年里于日本、欧洲等多地举办了画展。他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同时开启了对于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林风眠的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基础上的成功探索表明了古老的水墨语言在现代社会中表达的可能性,为众多后继者提供了可借鉴、深入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实在可算作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启蒙者。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林风眠作品:

  《秋树集禽》、《花里双栖》、

  《西湖秋景》、《万紫千红》、《双鸡图》

  李可染,江苏省徐州人,原名永顺。幼年家境贫苦,13岁时,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习清代“四王”之画法,接受传统文人画的训练。1929年,时年16岁的李可染报考西湖国立艺术院首届油画研究生。由于现场所作的巨幅人体油画,画风雄厚大胆,被慧眼识才的林风眠院长破格录取。于艺专期间,李可染接触了林风眠先生建立起来的新型美术教育体系,跟随法国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认真研究了西画素描、写生和创作的方法,同时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进步活动,是先进学生社团“一八艺社”的主要成员之一,确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志向。

  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一扫逸笔幽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捉住人们的感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调。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重视意象的凝聚,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于单纯。李可染先生在四十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五十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之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独特的风格,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无疑地,李可染为水墨画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虽以画闻名,其书法功力也十分深厚,只是不及绘画般为人熟识。《李可染书画全集•书法卷•序》中说:“书法既是李可染的余事,也是他的全部艺术活动的重要部分。说余事,因为书法只占用他从事绘画以外的较少时间,并且与绘画的数量比较占据次位。但是,从书画理法相同的意义来说,从笔法与结构的最抽象的原则来说,书法就不仅不是余事,而是可染艺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了。”

  李可染书法,初学王右军,赵吴兴,深得其精髓,放达、清雅、疏淡,奇中寓正。但正如“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所言,他并非一味的临仿,取其精,而抛弃了其流滑和柔媚。李可染先生曾说:“字体削瘦容易,丰厚难。就像人的肢体,要有骨力、有弹性、苍而润。瘦笔只见骨头,比较容易,若在丰厚之中见出筋力就好了。丰厚比瘦削好,传世多颜字是有道理的,颜字有庙堂之气。”由于 “文革”中作画甚少,常以习字为日课,临摹颜真卿、魏碑、汉隶诸帖,自创了一种采众家之长的一家之体——“酱当体”闻名于书坛。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李可染《墨宝堂》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李可染《天道酬勤》

  陆俨少,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曾入无锡美术专门学校,退学后拜画家冯超然为师,并结识吴湖帆。三十年代起,遍游南北胜地。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画师,并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陆俨少以山水闻名,兼作人物、花鸟。善于用笔,以笔之不同部位表现山川的不同变化。尤善描绘云水,其山水多江河浩淼,云蒸雾霭,变化丰富。

  陆俨少对山水很是敬仰,他对山水的情怀可用他的一句名言来概括:“登高自卑”,所以他的山水作品,在章法上重气势,大处有着落,小处更是谨小慎微,力求小势服务于大势,就是小到一个局部,都要有轻重,再小的一点一线,都要为这个势服务。每下一笔,都要增益其势,而不是减损其势。要做到笔笔有着落,笔笔都能看,笔笔都起作用,经得起推敲,通过笔笔增益其势,处处增益其势来积累气势,以形成大势。正因为陆俨少要求笔笔增益,从整齐中求变化,在他的许多山水画中,都有意层层迭进,群峰奔腾扶摇直上,那峥嵘崔嵬的峰峦几乎都朝着一个方向倾斜,从而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雄浑气势,造就了陆俨少山水画的突出风貌。

  《杜陵诗意册》作于1988年,是陆俨少80岁时创作的作品。与常见的杜甫诗意册不同的是,此作在陆俨少经历75岁晚年变法之后,在相当程度上既保持了中年巧于构思、结构丰富、用笔灵动等特点,又展现了晚年雄健苍润、简约浑厚之气象,笔力从外张趋于内敛,笔线奔放恣纵,画风真正进入了老境、化境。

  整套册页既保持了陆俨少中期风格寓工于写的优点,又兼有晚期风格中最稚拙敦朴的趣味。非常难得的是陆老还为此册页书画相偕而抄录了杜诗十二首,分别对应每一幅画作,这在陆俨少的山水册页中极为罕见。所选诗首首皆为杜拾遗的佳作,字字珠玑,与画作相得益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陆老也不遗余力,尽显书法功底,纵横恣意,力透纸背,使得此册页成为诗书画兼美的惊世之作。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陆俨少《杜陵诗意册》

  《峡江险水图》作于1985年,为陆俨少晚年所作大幅精品手卷。由于此图为手卷,尤有利于画家蓄势造险,突出其绘水气势:西水东来,由细而阔,由缓而急,终至关隘,奔流澎湃仿佛钱江涌潮争先恐后。更有群山夹岸,视觉中黑山白水泱泱然,阔眼界,荡胸怀,陆俨少独创的山水画面貌在手卷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山水作品中,少有以中线上下来分割山与水构图的,因为此招险之又险,一旦不慎,满盘皆输,但这一切在陆俨少的笔下中却显得那么游刃有余。《峡江险水图》中,长江奔腾,气势浩瀚,水云勾连,水既是“陆式”的水,云也必是“陆式”的云。用线条作半圆弧开,正反相属,连成一行,行行相并,其中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变化不一。陆俨少所绘云、水二物,若同时在一幅画中出现,则更显奇妙。由于表现手法的不同,云是弧形带圆,水是弧形带扁;云之势氤氲翁勃,曲然而生,线条故简;水则潆洄曲折,或奔或咽,线条故繁。加之水是平面,云是立体,水流潆洄,用笔繁细;云色混茫,用笔粗简;故云水相植,厘然判别。云水二物,既不相混淆,又映带呼应,江中几点帆舟点缀,山内亭台若隐若现,相映成趣。

  舒展开整幅长卷,壁立千仞,险峰对峙,山峦起伏,百里不断,飞云缭绕,江水奔腾,浩浩荡荡,可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缠枝交错,虎啸猿啼,有李唐之意,而又完全是陆家风貌。一泻千里的江流,正是“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用连绵不断的中锋笔勾勒而出,与逆向飞动的浮云交融在一起,展现“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的气势。以古稀之年作出此幅巨著,却绝无迟疑,一气呵成,陆老先生一生的绘画技法,均体现其中。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陆俨少《峡江险水图》

  吴冠中,别名荼,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1946年至1950年留学法国,回国后相继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在法国时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教育和艺术思想,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时代,他的艺术思想和追求没有能够得到施展,“文革”后,他率先提出了“形式决定内容”、“抽象美”等观点,在美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七十年代以前,他主要从事油画创作;七十年代以后,他开始从事水墨风景画创作,偶尔也画人物和花卉。他继承了老师林风眠融合中心的主张,试图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精神相结合。他的水墨画,多取材于江南的白墙黑瓦,绿柳红花,也有作品描绘都市风貌,点线交错迷离,色墨飞舞辉映,抽象意味浓重,影响很大。

  吴冠中深刻地领悟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同时又深受西方绘画精神的影响,自由地吸取了两者的精华。吴冠中一生的创作是围绕着油画的民族化和水墨的现代化这两个中心展开的,也可以说这两点为一体两面。在吴冠中的创作中,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墨画,所追求的都是一种以中国精神为主导的东西方艺术的融会与结合。在早期的作品中,无论是搜奇揽胜的写生,还是门前小景的点染,都洋溢着浓郁的情感,隽永的形色意味。八十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大多以泼丽的色彩,萦绕的点与线为主要手法,同时实物与地貌的特征渐渐隐淡。整个作品流连于抽象与具体之间,盘桓于写形与抒情之际,表面上具有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特征,事实上又散发着中国传统水墨的诗情画意。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吴冠中《江南水乡》

  程十发,名潼,后其书法教师李健为其取名十发,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现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1921年出生于中国景物明媚、文风颇盛的一个江南小城松江,家里三代人都是悬壶济世的中医师,尤其到了父亲一代,更是雅好书画艺术,家里的墙上壁间,经常挂满各种艺术作品,由于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使得年少的程十发很早就喜欢上美术。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伴随着文人画隐逸情怀与争取民族自强的时代主题相背离的现实,富有自律色彩的艺术追求更多地让位于适宜发挥社会功效作用的艺术取向。程十发将自己富于风格化的画笔,消融到主流社会能够认同的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古典人物等题材以及插图、连环画等形制中,就巧妙地规避了极左思潮的裹挟,在时代夹缝中觅得了自我发展的生机。一方面,他守护着以笔墨为内核的文人画精髓,使中国绘画艺术的纯洁性获得了价值、图式和趣味上的保障;另一方面,他又用民间艺术的生趣置换了传统文人画的逸气,幽默乐观的思致,夸张奇崛的造型,清新艳丽的色彩,编织成一张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审美之网,从而实现了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传统性与时代性之对峙的双重超越。

  程十发在人物画形式语言的探索中,克服了人物画本身的局限性。中国画虽然由历史沿革下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画等类别,但就中国画艺术的本质特征而论,无论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是相通的。山水画、花鸟画更重气韵和意境,而人物画相对比较更重造型,更重神韵。程十发先生早年习山水画、花鸟画,后转投人物画,因此在《傣村之晨》中既有大气魄,又有微的精致;既把人物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又有着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的生气与活力。整个画面洋溢在一种清晨的无比喜悦之中,奔放的画风、欢快的节奏与鲜明的题材结合得天衣无缝。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程十发《傣村之晨》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程十发《平安长乐》

  潘鸿海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浪漫写实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从灵魂深处对画画有着真挚热爱的艺术家,担任过《富春江画报》的编辑、担任过浙江画院的院长、担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担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鸿海先生为人真诚豪爽,喜欢交友喝酒畅谈天下,为画院、美协、油画学会尽己所能出力办事,去基层下乡采风,在80年代末期赴美讲学,在法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举办多次画展,行走天下。但他最深深眷恋着的,依旧是故乡江南的水土,在他的笔下,油画与江南以一种浪漫唯美的方式完美结合,严谨、细腻的写实手法,轻快素雅的色彩调子,柔和抒情的艺术语言,被誉为“水乡的守望者”。

  静静地躺在柴草边,仰望《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将思绪放逐。为着一棵花草劳神,何时会绽放;为着藤萝的弯曲来回无措,怀疑是否会悬在墙头轮回倒转;为着一口古井曼妙的舞姿,徐徐又渐渐,好似仙女的背影在雾里纠缠。江南的午后,明媚映衬着姑娘蓝色的衣衫,青鸟频频回头,携来云外的书信,嫣红了一池的睡莲。昆虫低吟浅唱,柳丝荡漾圆纹,忘了时空的迁移,都来含情脉脉地追忆着幸福的童年,情不自禁,却心思涟涟。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潘鸿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轻烟淡水的河畔,细雨霏霏的埠头,水乡的故事连同白墙脚灰瓦檐下的苔藓—起生生不灭,又和《紫气东来》的门楣—起闪闪发亮。江南水乡那悠远深邃的文化在少女手中的锦绣里缠绕,像在重新翻看一本泛黄的黑白相册,是在记忆中摘取似水的年华,那是江南永远不变的诗意。水乡的故事在光阴的流逝中轻轻地摇曳,岁月远去了,褪了色不要紧,故事里总有让人久久沉醉的励志和伤感,风骨和柔情。

书简——《长石斋珍藏集》

 

  潘鸿海《紫气东来》

  长风抚白水,浮云抱幽石。中国近现代书画博大精深,包含内容之广,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只愿尽己所能为每位热爱书画的朋友奉献一点光和热。本书从不同的绘画体裁、流派以及每位艺术家的画风、技法上集中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绘画辉煌的成就,为书画爱好者维系一条共同探讨的纽带,为书画收藏者搭建一座彼此交流学习的桥梁,享受书画艺术带来的愉悦与快乐,使精神生活得到陶冶和升华。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综合资讯

瑞幸携手茅台推出“酱香拿铁”,又一现象级爆款

2023-9-5 15:34:30

综合资讯

为什么选择成为塔罗师—AKIMZ讲述78牌成长史

2023-9-5 15:34: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