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在各大城市的建设运营为完善交通体系、方便居民出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住房郊区化影响的日益显现,居民的出行距离明显增加,交通出行的时间不断增加,对机动化的需要也日益提高。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自行车交通将难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
为解决交通“城市病”,方便市民交通出行。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团队对研究高机动化条件下城市自行车交通的规划方法开展研究。该研究通过优化组合各种交通工具,对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对珠三角典型城市的自行车出行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 就职业而言,采用自行车出行的人群中最多的是中小学生,自行车出行的比例通常为50%左右;就年龄结构而言,自行车交通出行的主体为 15 岁19 岁及50 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就出行目的而言,健身、旅游和休闲逐渐成为自行车交通出行的主要目的。
基于这一调查结果,研究团队提出建议,应充分发挥自行车的出行优势,建立一个既与公共交通紧密联系,又与机动车交通有所区别的有特色的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具体原则如下:使自行车成为城市近距离出行的主导方式;尽可能建立公共交通、私人机动化交通与自行车交通的换乘系统,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近远期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充分利用自行车交通的特有势,满足人们对自行车交通的需求;用多种形式的机、非,提高自行车交通的安全性。
广州市番禺区也认为协调好各出行方式是至关重要,所以积极实施自行车交通方案,在番禺区未来城市客运交通规划中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努力改善步行环境、合理组织小汽车交通、完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的协调”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