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的气候特点为“寒”,天地间的阴气偏盛,人体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注意保养、调养自身的阴液和阴气。
大家都知道怕冷可以吃羊肉、狗肉温补壮阳,但这只是养生的皮毛。云太医认为滋阴涵阳作为冬季养生的精髓,要把握尺度、时间点,还需将阴虚分为不同类型对号入座,以便养得其法。
一、滋肺阴
冬日里,气候干燥,燥邪之气容易经过口鼻之窍损伤肺阴,肺伤则皮毛失养肺阴亏虚,所以容易出现口鼻咽干、干咳少痰、皮肤干燥、脱皮掉屑等问题。
1、银耳
银耳,又称雪耳、白木耳,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清代张仁安在《本草诗解药性注》记载:“此物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之要品。
银耳性味甘平,入肺、胃、肾经,具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肺燥干咳、痰中带血、胃阴不足、咽干口燥、鼻衄、大便秘结、心悸失眠等症。其滋润而不腻滞,灭心火而不伤阳,滋肺阴而不生寒,滋阴潜阳,是一年四季都适合的进补佳品
2、艾灸太渊穴
人体上也有能滋养肺阴、补养肺气的穴位,太渊穴就是肺经上储存气的“深泉”,艾灸太渊穴能调动肺经里气的生成和运行,从而达到增强卫气的目的。
二、养胃阴
胃阴不足即胃阴虚,容易导致胃痛、食后胸膈不适,日常还有大便干结、饮食减少等症状,久之易引起慢性胃炎。
1、麦冬
古有麦冬“专补胃阴”之说。
《本草正义》云:“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品。”麦冬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等作用,因味甘甜易于入口,且价格便宜,为冬季养阴之要药。
2、艾灸胃俞穴
胃俞是胃的背俞穴,是胃腑的经气转注输入之所,出现胃部不适的话,也可以艾灸胃俞穴进行调理。
三、补肾阴
若肾阴不足,无以潜藏肾阳,则相火不藏,或肾阳亏损,命门火衰,则阳浮于外,多表现一派虚火之象,常见于耳鸣、咽痛、失眠等症。
1、桑葚
清代医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桑葚能够“滋肝肾,充血液,止消渴,利关节,解酒毒,祛风湿,聪耳明目。”桑葚性寒,味甘、酸,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肠、润肠通便、明目、补肝益肾的功效。
2、艾灸太溪穴
太,大也;溪”与“隙”字相通,有缝隙的意思,这个穴位在内踝之后,凹陷大深之处,所以称为“大隙”,也就是太溪。太溪穴具有滋肾水之功,云太医建议长期熬夜、喜食辛辣导致肾阴亏虚的人,可以常灸此穴滋补肾阴。
四、养肝阴
肝阴虚,就会导致血不养肝,出现眩晕耳鸣、胁痛目涩、潮热盗汗、口燥咽干、经闭经少等情况。
1、枸杞
《本草经疏》载:“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
枸杞子味甘,入肝,肾二经,具有滋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作用,可用于调理肝肾阴虚引起的不适症状。
2、艾灸三阴交
三阴交穴是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经常艾灸三阴交可以通达三经,具有养肝、补血、滋阴的作用。
五、滋心阴
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窝部发热伴有手心、脚心发热或发烫,睡着后容易出汗……这些往往是心阴虚的表现。
1、小麦
《金匮要略论注》:“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小麦性平味甘,入心经,有养心安神、温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失眠等症。
2、阴郄穴
天气变冷,昼夜温差变化大,容易影响心脏,阴郄穴是手少阴心经的重要穴位,常灸有助于清泻心火、凉血通脉、滋养心阴,对心脏有保健作用。冬日是养阴的时节,调养五脏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