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定值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
幽门螺杆菌生长缓慢,对酸又一定耐受性,这是它可以在胃内酸性环境生存的原因。幽门螺杆菌非常顽固,一旦受感染,如未采用正规治疗将终生受累,即自愈绿接近于零。
二、感染症状有哪些?
主要症状:反酸、烧心、上腹痛、口臭及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嗳气、腹胀和食欲减退等。
※数据表明,有7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没有症状,10%的人可能存在消化不良,10%-20%的人可能有消化道溃疡。
三、哪些途径容易感染?
1、最易在餐桌上感染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性很强,最常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在外就餐,若餐馆的碗筷消毒不达标,或几个人一起吃饭时不使用公筷,互相夹菜,都可能会造成传染。
2、刺激性食物
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致使胃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
3、生吃
越来越多人开始钟爱西餐、日餐,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就吃,涮火锅肉还没烫熟就下肚,这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埋下了隐患。
4、接吻
唾液中也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如果情侣间接吻,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将畅通无阻。
四、幽门螺杆菌“偏爱”哪些人?
1、10岁以下的儿童
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中,10岁以下被感染者占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剧增加;而10岁以上感染者,每年仅以0.5%-1%的幅度缓慢增加。患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其感染率远高于同龄的健康儿童。
2、居住卫生条件不佳的人
居住在拥挤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尤其是与家长共侵者,感染几率较大。有调查表明,有上下水系统的城市家庭,不论成人或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都低于不具备这种系统的农村家庭。家里没有抽水马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3、处于水污染地区的人
调查发现,饮用池塘水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饮用井水者,而饮用自来水的人感染率最低。
五、感染幽门螺杆菌易导致的疾病
1、造成胃黏膜病变
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15%-20%发展成消化性溃疡,低于1%发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因。
2、导致“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持续的感染后,胃黏膜淋巴细胞增生并散布进入粘膜层。并且感染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对增生的淋巴组织具有刺激作用,可以出现淋巴细胞的癌变。幽门螺杆菌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最危险的病因。
3、胃肠以外损害
幽门螺杆菌会导致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简单点说,就是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因幽门螺杆菌有与血细胞、血管细胞类似的抗原,导致机体免疫系统误认血液、血管细胞为外来危险因素,产生抗体进行攻击,误伤血细胞和血管细胞,导致发病。
六、学会6招,预防感染
1、餐具消毒、分餐可预防
管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餐具要定期消毒。同时。应尽量减少在外就餐。
2、不吃生食或太烫的食物
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
3、不要“口对口”喂饭
部分家长喜欢口对口地给孩子喂饭,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或不自觉地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在喂奶前先尝一口试试温度,还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这些习惯都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
4、及时洗手
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
5、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
到医院体检时,可通过胃镜和碳13尿素呼气实验两种方式,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诊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幽门螺杆菌高危人群应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50岁以下的成年人,需每3年做一次胃镜;50岁以上者,每2年做一次。
6、注意口腔卫生
建议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修复口腔问题,经常更换牙具、口杯、水杯,不要混用,并且要经常蒸煮消毒。
七、哪些情况应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
①消化性溃疡;
②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
③Hp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④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糜烂;
⑤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
⑥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⑦胃癌家族史;
⑧计划长期服用非体消炎药(NSAIDs)(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⑨其他:成人和儿童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等;
⑩个人要求治疗
八、关于幽门螺杆菌的6个问题
1、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胃炎、胃溃疡有什么关系?
研究表明80%-90%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粘膜炎症消退。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2、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有什么关系?
虽然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关,但尚无直接证据表明两者的因果关系。正常人有相当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但患胃癌者毕竟是少数,且相当部分的胃癌病人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幽门螺杆菌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须的致癌因子。
3、饮食中哪些因素容易促使幽门螺杆菌感染?
(1)经常吃过于酸甜、辛辣食物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
(2)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人,幽门螺杆菌染率高。这是因为饮酒一方面对胃粘膜形成刺激而引起损伤;另一方面影响粘膜血液供应而降低局部抵抗力,加重感染。
4、幽门螺杆菌只存在于胃粘膜上?
幽门螺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的唾液、牙菌斑中,可造成自身感染,也可引起相互之间传播。因此,一定要培养孩子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的习惯,及时消除牙菌斑,不给幽门螺杆菌有藏身之地。
5、出现胃病的征兆就要清除幽门螺杆菌吗?
腹胀、食欲不振等胃病症状并不一定与幽门螺杆菌相关。例如,急性胃炎也可以出现胃病症状,但幽门螺杆菌并不是急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并不需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即使有慢性胃炎,但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并且没有胃黏膜的萎缩、化生时,需要考虑慢性胃炎的病因并非幽门螺杆菌,同样也不需要抗菌治疗。
6、幽门螺杆菌成功根除后是否会再次感染,为什么?
成年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成功以后,很难再次感染,复发率不超过0.5%。所谓的“复发”,多是没有根除成功,比如没有规范用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复查等,导致患者以为“根除了”,其实并没有。之后又出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是原来的细菌又活动了,并不是重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