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长沙这座充满年轻活力的城市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越来越多人心向往之的旅游之城和生活之城。
12月22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23年度活力城市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发布“2023年度活力城市”案例,长沙多项指标表现亮眼,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获评“2023年度活力城市”。
是什么让长沙活力满满?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普遍认为,活力是一个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表现形态,是诸多要素的叠加、融合、集成,其中最为关键的指标包括产业、人口、生态、消费、人文、创新等方面的活力。
近年来,长沙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三大高地”。长沙用烟火气、低房价、大兼容,释放出幸福的引力、宜居的魅力、创业的活力,在各大网络平台长期刷屏,成功跻身“网红城市”顶流,成为青年心生向往、人生出彩的现代化青年理想城。
特色产业兴旺

人口净增迅速
当前,长沙正紧扣“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发任务源自全球、研发资源来自全球、研发成果用于全球”定位,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政策也不断加码和升级,先后出台实施意见、20条政策及配套措施、“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人才政策十条”等系列政策。
首先,落户长沙不用愁,长沙户口轻松拿。其次,长沙对于应届毕业生是比较友好的,只要落户长沙即可享受租房及生活补贴。俗话说成家立业、立业成家。在长沙无论是先立业亦或是先成家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长沙的房价和涨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宜居宜业的长沙吸引力持续增强,人口超千万,长沙早已跻身特大城市。
数据显示,2022年长沙新增人口18.13万人,在17个千万人口城市中名列榜首,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近10年,长沙人口净增300万人以上,新增人口中80%为年轻人,其中,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高精尖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达95%,“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这无疑为长沙带来蓬勃向上的发展朝气和创新活力。
生态宜居宜业
10年之前,当霾锁星城时,我们曾向天发问:蓝天,何时常驻?
10年之前,当黑臭水体横溢时,我们也曾徘徊湘江边,不时心生疑团:喝的水安全吗?
弹指一挥间。10年之后,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人们徜徉绿色,忘情山水。
生态,已成长沙最亮的生活底色;生态,已成长沙发展成色最重的砝码;生态,已成长沙幸福家园最鲜明的标识。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这样指出。长沙的执政者在思索:我们要留下一个什么样的长沙给未来?
10年来,长沙始终坚持不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市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绿色经济发展实现腾飞。这座机甲之城、智造之都,炫出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文明,却从未忘却回返初心,呈现出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生态图景。
生态兴,则长沙兴;生态美,则长沙美。
孜孜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道,打造生态星城、幸福家园,长沙在奋进中奋斗。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据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武介绍:2020年,长沙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9天,优良率达到84.4%,未出现重污染天气,首个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完美收官;
2021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3.3%,相较于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起始年(2013年),空气质量总体实现“一升两降”,优良率提高29.6个百分点,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五项主要污染因子浓度显著下降,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
2022年,长沙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2天。其中,一级优天数为117天,较2021年增加22天;重污染天数2天,较2021年减少5天,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与2013年相比,PM2.5浓度下降54.2%,创10年间最低水平。
岳麓山下,一片近600亩的水域环绕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这里是后湖。
违建遍地,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十多年前,附近生活污水直排后湖,后湖的水域面积一年年缩小,水质也越来越差。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2015年,一场生态攻坚战在后湖打响。截污治污、拆违提质、河湖连通、水生态修复……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强力推进,后湖实现了大变样。
如今,后湖已建设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大师岛、创意设计小镇、科创梦想小镇等一批“园中园”,形成了集文创、科创、设计、艺术、教育、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消费业态。随之而来的是“文创引擎”带来的强劲经济动力。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优良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幸福增长点”,绿色发展正为全面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长沙注入强劲的生态环保力量,为长沙的发展增添了一份活力。
消费活力四射
过去的长沙,身上有着很多标签,比如湖南卫视打造成地方台“一哥”,文娱产业领跑全国;“工程机械之都”,来自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几大巨头所形成的产业链。
现在的长沙,特别能让人感受到长沙的风土人情,走过长沙的大街小巷,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体验各种消费品牌,可以让我们看到一幅“土地财政之外”的城市与产业链相互融合的新景象,把“新消费之都”的身份牢牢地安在了自己身上。
在去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略微下滑的情况下,长沙维持了2.4%的增长,新消费在其中贡献良多。进入2023年,长沙的消费信心进一步恢复,消费活力得到释放,呈现出全面升级的特点。
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及家用电器等大件耐用品消费快速增长,并带动相关服务产业同步发展;随着社会生活全面复苏,社交需求带动服装、珠宝首饰、箱包消费快速恢复;健康意识全面提升,医药、传统滋补、营养保健等品类消费保持高增速……这些积极向好的消费趋势,展现了长沙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是长沙地区消费市场迭代升级的重要动能。
假期里的长沙,体验到最多的就是“人多,烟火气十足”。 越是接近核心的五一广场商圈,密密麻麻的人群挤满了街道,走路都像在排队,几乎能看到的每一个门店都是爆满状态。
长沙,不只有吃喝玩乐,还充满了书香气,这座拥有岳麓书院的城市是全国图书消费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2023年上半年,长沙人网购图书支出占比是全国均值的1.5倍,除童书和教辅书籍外,文学、管理、历史等书籍是长沙读者的最爱。除此之外,长沙人在个人护理、家装建材、玩具乐器等品类上的支出占比均高于全国均值,爱美、爱玩、爱生活的长沙人形象在消费数据中得到印证。
人文激情碰撞

创新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