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近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冰冻天气,10省份将出现暴雪或大暴雪,河南、山东、湖北等地的累计降雪量具有极端性。
一旦“断崖式”降温开始,相信很多小伙伴畏风怕冷、手脚冰凉、频繁感冒、腹泻、痛经等不适症状将更加频繁地出现。
怎样才能从内到外的保暖驱寒,缓解不适?云太医带你一起来看看吧!
护好五个部位
护好头
戴个帽子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在寒冷时,如果只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会迅速从头部散去,因为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顶很薄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
护好颈
戴好围巾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围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等,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
护好腰
中医认为,腰乃肾之府,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除了衣着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疏解受凉带来的不适。双手快速揉搓,把手掌搓热后捂在后腰上,温暖腰肾,同时双手转圈按揉。
护好鼻
冷水搓鼻气温骤降,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此时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
护好脚
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是人体“小心脏”。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特别是寒冬,脚最易受寒,使湿气入侵。建议大家进入秋季之后要给双脚穿上稍微厚一点的中筒袜,不要露脚踝。少穿或者不穿凉鞋,以免脚底受到寒风的袭击。
云太医送你六个锦囊
一、艾灸
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曾描述:“艾叶通经脉、理气血、逐寒湿、降虚火、强壮脏腑、平衡阴阳。”平时可艾灸腹部的神阙、中极、关元、气海等穴位,以及腰背部督脉的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肢体寒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针灸对于体寒也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循经取穴,温通经络,结合了针刺、腧穴、艾叶的三重作用,可明显改善阳气不足而引起手脚冰凉的症状。
三、穴位按摩:
中医推荐对命门、神阙、关元这三个穴位进行按摩,有驱寒补肾气的功效。
命门穴为壮阳补肾散寒的常用穴位,可用手掌进行直线来回摩擦,以透热为度,每日1~2次。
神阙穴在肚脐中,脐乃“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是“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可鼓舞一身之阳气,具有温通阳气、散寒通络的作用。两手相叠,掌心对准并贴在神阙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它是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并且能大补元阳,故名关元。关元穴具有温肾、散寒、益气的作用,是治疗真阳不足、肾阳虚衰、寒凝血结、阴寒内积的常用穴位。可用手掌进行摩擦,以透热为度,每日1~2次。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阳气、阴性均藏而不泻,营养物质能充分吸收、利用和储存,因而往往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在这段时间以膏方调补,能最大限度发挥药效,使来年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协调,气血和顺。
五、三九贴
三九贴就在这严寒的日子选用辛温通经功效的药物,贴敷特定穴位,使药物通过经络循行直达病所,温经散寒,扶阳固本。
六、饮食
天冷宜食温补,切忌进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云太医推荐以下几款药膳食疗供大家参考:
1.鹌鹑党参淮山药
功效:具有健脾胃,和五脏,润肺燥的功效。
原料:鹌鹑1只,党参15g,淮山药30g,香油、精盐少许。
2.当归生姜羊肉煲
功效:具有补血、温经、散寒的功效。
原料:当归20g,生姜15g,羊肉200g。酱油、盐少许。
3.姜枣茶
功效:具有温胃散寒的功效。
原料:生姜9g,大枣9g,适量红糖。开水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