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晚长还是真矮小?家长如何才能及时发现?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观测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身高差距,定期进行身高测量观察生长速率。当然,更专业的方法还需专业医师的专业检查。一旦孩子确诊导致矮小的疾病后,家长除了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外,也要帮助患儿进行治疗。
生长激素是治疗多种矮小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且使用周期较长,考虑到日常环境中的现实用药情景,生长激素厂家几乎都在生长激素产品中依规添加了适量的“防腐剂”,但此“防腐剂”非传统意义上真正的防腐剂,专业来说应称为“抑菌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药液免受污染及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抑菌剂若要保证生长激素的用药安全,应首先保证抑菌剂本身的安全性。市面上的生长激素大多添加微量苯酚作为抑菌成分,欧洲化学品管理局发布的苯酚风险评估报告总结了苯酚生物蓄积性极低。药用辅料手册(第四版)有表述称,微量苯酚通常不会在体内蓄积,通常代谢为苯基葡萄糖醛酸化物和硫酸苯酯后,随尿液排出。研究表明,注射苯酚在高达7.5mg/ml的时候并不会导致组织损伤;动物实验表明,更高浓度的注射苯酚剂量也没有在大鼠中观察到不良反应。这些研究说明,生长激素中添加的更低剂量的苯酚在注射用药中并不会导致安全问题。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患者身体指标的不同,剂量也会有所区别。因此,单次注射生长激素装量固定,多次使用不可避免。体外实验表明,未添加抑菌剂的药液在启封之后不到一天就会出现严重的细菌污染。另外,未添加抑菌剂的药物多次反复注射也会增加细菌侵入血液循环的风险。有研究统计,血源性细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高达27.85%。
可以看出,不添加抑菌剂的生长激素水剂存在用药安全隐患,因此添加抑菌剂的生长激素才更安全。此外,抑菌剂在生长激素中的添加不是特例,大家熟知的胰岛素以及抗毒血清(珊瑚蛇)、抗毒血清(黑寡妇蜘蛛)、鲑鱼降钙素、促红素、促卵泡素等药物中,也都有添加合规适量的抑菌成分。客观理性看待抑菌剂的添加,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产品品质与疗效上,才是生长激素选择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