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太医肝胆脾胃专家李素娟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长期从事脾胃肝胆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溃疡结肠炎、功能性胃肠病等消化系统。
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论著9部,参加国家级、省厅级课题多项,兼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全国健康促进会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药新药评审专家。
现代医学对于胃息肉的治疗多为于术治疗,或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或观察姑息治疗。引起胃息肉的原因很多。
具体的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与下面几个原因息息相关:①胃黏膜上皮细胞分化异常是最主要的原因。②不良习惯:患者长期饮浓茶和咖啡,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或者患者有长期抽烟酗酒的恶习,患上胃息肉的概率比一般患者高几倍。
依临床表现,其应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黄帝内经》:“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兰室秘藏》:“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满,或脏寒生满病”“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
云太医肝胆脾胃专家李素娟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为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损及脾胃;或用药不当,伤及胃腑;或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气机失调。久致中气受损,脾胃虚弱,湿热内阻,气滞血瘀,日久成积。本病脾胃气虚是其根本,气滞血瘀胃热是发展的病理关键,脾虚血瘀、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
李素娟教授根据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将胃息肉的中医分型分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肝气犯胃、肝气犯胃四种,并根据不同的分型有不同的治疗方式。
气阴两虚
主症: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乏力,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红苔少,脉细。
病机分析:素体脾胃阴分不足,再遇燥邪内传或类燥内生,致燥邪伤津,脾津亏虚,津液暗耗,胃失濡养则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气随液耗,中气不足者乏力,胃阴亏虚津
不上承则口干不欲饮,舌红苔少,脉细乃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养阴和胃。方药:六君子汤合一贯煎加减(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生姜、大枣、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气滞血瘀:
主症: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涩。病机分析:胃乃多气多血之腑,燥邪淫内,津枯血涩,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停积于胃,久病入络,胃络不通,故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涩乃气滞血瘀之象。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淡苔薄,脉弦滑。
病机分析:情志不畅,抑郁恼怒,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犯脾,脾胃升降运化失常,胃腑失和,故见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胁肋为肝之分野,故胃痛连及胁肋,舌淡苔薄,脉弦滑乃肝气犯胃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理中。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白芍、川芎、茯苓、枳壳、陈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