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肥胖、慢性病等年龄的提前,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被提上新高度,营养标签作为食品营养成分的说明也越来越清晰化。一些国家根据相关食品成分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代表其越健康,虽然在市场中引起了较大的讨论,但在健康风潮的引领下,不少品牌为了突显产品的“健康”属性,也纷纷加入。
在时间的推移下,当时的算法已经不再符合目前的市场现状及市场需求,前段时间欧洲市场就对营养标签进行了新的规定,而这也使得部分品牌产品降级。由于触碰到相关品牌的利益,一些品牌宣布取消营养分级标签,这也引发了市场热议。当前越来越多国家推出营养分级制度,未来可能成为市场大趋势,直接取消或许对品牌的长期发展不利。
Section 1
需求升级,推动营养标签推出
在国外,超市货架的大部分食品都有一个五色标签,上面还标注了从A到E的五个不同等级,这就是Nutri-Score(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实施的营养标签)。这是由法国食品安全局研发的营养标签系统,其设计初衷是帮助消费者更容易地识别和比较不同食品的营养价值,以便做出更健康的食品选择。
据了解,Nutri-Score营养标签将食物分为五个健康等级,从亮绿色A(健康)到深红色E(不健康),分类基于营养成分含量,并依据英国食品标准局(FPA)的营养概况系统(NPS)来判断健康状况。在该系统中,一种食品根据其固体食品每100g或饮料每100ml的含量而得到正负分。营养素的含量越高,所对应的积分也就越高,如糖、脂及超过一定比例会得负分,蛋白质、纤维、维生素等达到一定比例会得正分,依据公式得出等级。
这套评分体系推出已有七年,由法国公共卫生署监督,并得到了其他欧盟国家以及欧盟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不仅在提升法国食品品质上起到了重大作用,还对其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打造有重要意义。只不过,Nutri-Score官网在去年表示,从2023年12月31日起将应用新的计算方法,对于已经上市的食品,将有两年的过渡期。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法国营养评分科学委员会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营养需求的升级,原有的评分体系需要升级。
新的计算方法将根据新的科研成果,对食物的能量含量、糖分、蛋白质以及蔬果含量等进行了新的评估。除了原有的通过食物中脂肪或糖的含量来判断其营养价值外,还将依据所用植物油的品类,以及是否添加人工甜味剂来打分。在新的计算方式下,Nutri-Score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食物的营养价值,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选择更健康的食品。
Section 2
产品的降级主要原因
新的计算方式是根据新的科研成果对食物的能量含量、糖分、蛋白质以及蔬果含量等进行新的评估。由于在新的算法中加入了一个新的组分来估算食物中无营养甜味剂(NNS)的含量,能够更准确的反映Nutri-Score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外,也使得一些食物的健康评级发生变化。
比如水是唯一被评为A类的饮料;天然果汁的等级保持不变;牛奶风味饮料可能会从A或B类降为D类,甚至是E类(视含糖量而定);牛奶发酵饮料(包括甜味和风味酸奶饮料)不再是A类,会根据其糖含量划分为C类和E类之间;植物基饮料(包括大豆、杏仁、燕麦、米等饮料)不再被分为A类,根据其营养成分划在B类到E类之间;含非营养性甜味剂(NNS)的食品,将从B类降为C类(如果同时含有NNS和糖,则可能会被分为D或E类)。
在健康饮食理念的引导下,过量摄入糖类的危害被更多人了解,越来越多消费者崇尚购买低糖或无糖产品,但真的不添加糖类又可能影响产品的口感和风味,所以大部分品牌选择添加甜味剂。而甜味剂又可以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无营养性甜味剂,前者主要来源于天然食材或人工合成,例如蔗糖、蜂蜜、糖浆等,会有一定的热量;后者则是一种人工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化学物质,例如阿斯巴甜、糖精、甜菊糖等,可以赋予食物甜味,但几乎不提供热量或糖分。
但有些研究表明,无营养性甜味剂可能会引发人们对高糖食品的渴望,长期食用还可能导致代谢综合征、肥胖、肠道微生物平衡失调等健康问题。因此,在新的计算方式中,Nutri-Score会根据食品中无营养性甜味剂的含量改变食品的健康等级。而某品牌近期突然“翻脸”不再贴营养标签就是由于其产品被降级,因为品牌旗下的部分产品,要么用的是棕榈油,要么添加了人工甜味剂,从而影响了其等级划分。
Section 3
达能取消在欧洲的营养分级标签
日前,达能表示,将从9月开始取消其在欧洲市场销售的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上的营养标签。据了解,在标准收紧后有关产品被归为与软饮料相同类别,比如品牌旗下Actimel、Danonino等酸奶,由于糖含量过高会其跌至营养标签的D或E等级;植物基饮料也因其热量水平以及低蛋白质和纤维含量而被降级。作为较早自愿签署这些标签的主要食品和饮料公司之一,该公司对欧洲将乳制品、植物性饮料与软饮料归为同一类别的变化感到不满。
对此,该公司表示修订的标准对可饮用乳制品和植物性产品的营养和功能质量给出了错误的看法,不符合欧洲基于食物的饮食指南。上述企业作为行业里的领军任务,历史悠久,规模强大,业务遍及全世界多个国家,其鲜乳制品、饼干和饮料作为其三大主要产品,人们所熟悉的爱他美奶粉、脉动、依云都是该集团旗下品牌。
从其品牌实力来看,就算其取消其在欧洲销售的乳制品和植物性饮料上的营养分级标签,可能对其整体业绩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根据其发布半年报业绩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北亚及大洋洲地区实现销售收入18.41亿欧元,同比增长8.6%。中国使其主要增长市场,而我国目前推出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只是在部分项目中试点,还并未完全覆盖。
但未来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选择健康、营养的食品饮品或将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共识。2023年“少油”“少盐”“少糖”等关键词在外卖平台的日均搜索频次,较2021年同比大幅增长,尤其是“少糖”相关搜索词同比增长901%;在一些社交平台,搜索“控糖”关键词的文章,超过101万篇。在欧洲市场中由于营养分级标识打下的坚实基础,已经影响了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对于品牌来说,还是要顺应发展趋势,即便“家大业大”,也还是需要向前发展。
Section 4
消费者对新标签的接受度颇高
“Nutri-Score”起初的概念是在法国国家营养与健康计划中提出的,2013年该计划负责人向卫生部长提交了有关引入一种新的营养标签的报告。此后,一份请愿书在相关网站上发布,呼吁引入Nutri-Score,获得了不少人的拥护,2016年法国通过了一项卫生系统现代化法案,其中包括一项条款,为引入一种正面食品标签系统创造了法律基础。该法案允许向消费者推荐一种营养标签,以帮助他们根据产品的营养成分做出更明智的购买选择。
该系统于2017年初被法国卫生部采用,同时也逐渐推广到了其他欧洲国家,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也陆续采用Nutri-Score标签,在乌克兰,这一营养评分系统已被该国第二大连锁超市用于其商店品牌产品。虽然政府鼓励食品制造商和品牌自愿采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食品制造商和品牌选择在产品上使用Nutri-Score标签。
在健康化趋势的影响及品牌的宣传营销下,消费者对该标签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19年90%的消费者对其持积极看法,40%的人购买了带有相关标签的产品,相比一年前增长14%。研究表明,在法国94%的人赞成在包装上使用营养标签,57%的人表示由于 Nutri-Score,他们已经改变了至少一种购买习惯。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国家的消费者对营养标签的接受度较高,因为这确实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产品的营养价值,省略了消费者了解配料表成分、查询不认识成分等繁琐的步骤。营养价值标签本就是需要不断调整变化的,新修订的标签将市场中关注度较高的甜味剂加入其算法内,更加符合当前食品市场现状。由于之前的营养标签在市场中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大部分消费者对新修订的营养标签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也颇高。
Section 5
多个国家推出营养标签系统各有优劣
其实,推出营养评分体系的国家不止法国,英国有红绿灯体系,新加坡也有预包装饮料分级政策,并且自2023年12月30日起,其措施将扩展至在新加坡特定场所销售的现制饮料。今年3月我国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为引导公众健康饮食,该中心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在上海开始试行。
具体来看,英国推出的“红绿灯标签”,是通过查看关键营养成分——盐、脂肪、饱和脂肪、糖和总热量来评估产品的健康程度,从而在颜色上做出区别;新加坡的饮料分级标准主要根据饮料中所含的糖分和饱和脂肪判定;我国则是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识ABCD四级。
也有研究表明,仅从糖分、脂肪等成分上判断食品的营养价值并不准确,而法国的Nutri-Score系统涵盖范围更广,考虑到正、负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看起来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但这些营养标签系统都各自有其优缺点,比如Nutri-Score系统仅考虑常量营养素,忽略了微量营养素。而且仅对食品营养程度做出分级,却在摄入量上并未提出限制,过度摄入A级产品与摄入微量D、E级产品的利弊不得而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新成分被不断挖掘并应用到食品中,这也会驱动着营养标签的更新迭代。一些国家的营养分级标签从现在看来可能不够完善,但在当时确实是有意义的存在。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营养标签都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换代。
Section 6
受影响品牌不少
此次标准升级后受到波及的品牌并不少,比如零度可口可乐汽水从原本的B类降为了C类,Lipton无糖饮料也从C类降为D类;Candy’up牛奶就从原本的B类降为了D类;YOP酸奶就从原本的B类降为了D类等等。但这些品牌并没有发布相关声明表明取消其在欧洲的营养分级标签。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这些食品生产商很可能会选择调整其成分添加来提高其营养等级。因为目前市场中大部分产品都印有相关标识,这也成为影响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特点,如果取消营养标签很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而且此次新标准截止2025年底,已在市场流通的食品将有两年过渡期,这也为市场中相关品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时间。
当然也可能有部分品牌会选择取消营养标签,某品牌宣布取消营养标签的理由是,认为这让人们对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的营养和功能品质产生了错误认识,不符合欧洲饮食指南。据了解,自《2023年北欧营养建议》发布,并提倡“豆类、蔬菜等植物性饮食”以来,欧洲国家相继更新饮食指南。
比如奥地利更新的饮食指南中,加入了大部分由豆类构成的植物蛋白部分,并建议每周至少食用豆类等植物蛋白食品三份;德国营养学会更新的饮食指南中不但建议每周吃125克黄豆等豆类,还将黄豆、豌豆、扁豆等豆类和坚果列为了DGE营养圈的七个组成部分之一;近日,挪威卫生局也更新了国家饮食指南,鼓励该国居民多吃大豆等豆类,并建议用豆腐等豆类食物代表某些菜肴中的部分或全部肉类。
目前欧洲已有多个国家通过更新饮食指南,将以豆类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植物性食物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这也就是相关品牌所提的“不符合欧洲饮食指南”。虽然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冲突,但德国指南中也明确表示建议食用全谷物而不是加工食品。植物基饮料虽然符合当前所倡导的植物基风潮,但其还是属于加工食品,需要考虑整体的口感、风味,所以还会额外添加其它成分。而且加工后大豆的蛋白质和纤维含量也会得到降低,营养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Section 7
营养标签朝着更完善发展
Nutri-score营养标签系统在开发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食品的加工程度的分类,以及所使用的添加剂和替代品(饮料中的甜味剂除外)的数量和类型。这样也可能会误导想要追求健康饮食的消费者,比如在超市购买面包时,可能会选择营养评分为A的预先包装的高蛋白面包,而不会购买可能更健康的买手工制作的面包。
所以卢森堡农业部今年3月5日通过了一项新规定,将允许食品行业经营者,在非预包装食品上使用Nutri-score标志,即在散装产品以及在食品食谱或餐馆菜单上,可标记从A到E,从绿色到红色的五个级别。这样既可以使营养标签覆盖率更高,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整体食品健康程度的认知,或许成为未来营养标签的发展趋势之一。
未来市场对健康、营养成分更加关注,相关营养标签也会越来越完善,比如意大利于2020年提出了营养标签Nutrinform Battery,不对食物进行分级,仅标注单份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与健康成年人整体日常饮食所需营养的相关性。比如30克薯片的能量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为8%,理论上,仅从能量角度考虑,12.5包薯片便能满足每日能量所需,但此时摄入的饱和脂肪酸将达到人体所需的12.5*24%=300%。
类似的标签还有食品的碳足迹的标签、政府推出的全谷物标签等等,虽然有些算法系统都有受到争议和批评,但是可以预见,此类营养标签更加有利于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也有利于推动食品行业向健康转型。随着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对营养标签的重视,未来可能会发展的越来越完善,也会推出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发展。
行业思考:近期,某品牌宣布将从9月开始取消其在欧洲市场销售的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上的营养标签,在市场中引起了热议。也让营养标签热度上升,其实,Nutri-score食物营养标签全新算法于今年年初就已经正式采用了,由于其采用新的算法,使得一些产品的等级发生变化,品牌之所以抵制还是由于其触碰到了其利益。但未来营养标签或将成为市场发展大趋势,是坚决抵制还是调整变化还需品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