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可能很少关注到自己便便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我们便便的状态是跟我们身体内部健康息息相关的,能够直观的反映出身体各个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健康。
我们可以从便便的以下几个方面去分辨,便便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排便的频率和习惯。
一、便便的形状:
正常的便便是类似香蕉状,表面光滑且连续。若是出现任何异常的形状,往往都是在提示着不同的身体状况:
1、颗粒状:像一颗颗羊粪球,往往提示便秘的存在。
便秘可能是由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摄取过少、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或者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
长期便秘会使肠道内的毒素和废物不能及时排出,被身体重新吸收,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可能导致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甚至增加患痔疮、肛裂以及肠道疾病的风险。
2、不成形:呈稀糊状或水样便,可能是腹泻的表现。
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饮食不洁导致的肠道感染,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
也可能是食物过敏、消化不良、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或器质性肠道疾病所致。
3、细条状或扁条状:可能暗示肠道存在狭窄或梗阻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肠道内的肿瘤、息肉、炎症性狭窄或者外部压迫等因素造成的。
这种异常形状的便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二、便便的颜色:
1、红色便便:可能存在下消化道出血。
出血部位可能在直肠、结肠或肛门附近,常见原因包括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
或者是因为食用大量红色食物,如红心火龙果、西瓜等,也可能导致便便暂时呈现红色,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便便颜色即可恢复正常。
2、黑色或柏油样便:
首先要考虑是否使用了如动物肝脏、动物血、菠菜等,或者服用了含铁剂、铋剂的药物等。
但如果排除了饮食和药物因素,黑便则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信号。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严重疾病,一旦发现黑便且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3、灰白色或陶土色:
呈灰白色或陶土色,这通常提示胆道系统出现了问题。
三、便便的气味
正常情况下,便便是会有一定的臭味,但是不会过于刺鼻。
当出现异常的恶臭气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可能是由于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摄入过多,肠道内细菌分解这些食物时产生了大量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
此外,某些肠道疾病也会导致便便气味加重,如肠道感染、消化不良、肠道肿瘤等。
四、排便频率
正常的排便频率因人而异,一般每天1- 3 次或每周3次以上都可视为正常范围。
但是当你出现以下情况的时候就要引起重视了:
1、每周少于3次,且伴有排便困难、大便干结等症状,即为便秘。
2、每天超过3次,且大便性状改变,如呈稀水样便或伴有黏液、脓血等,则可能是腹泻或其他肠道疾病的表现。
3、排便习惯的改变也值得关注:例如,原本规律的排便时间突然发生变化,或者出现里急后重(即感觉排便不尽,频繁有便意,但每次排便量甚少)的症状,可能是肠道炎症、息肉、肿瘤等疾病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