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敦煌壁画乐器“复活记”

  “人们赞叹过敦煌的色彩、迷恋过敦煌的形象、抚爱过敦煌的典籍,却没有聆听过敦煌的声音。不,不是风吹鸣沙,而是壁画乐器在跳动”——这是敦煌壁画仿制乐器音乐会的开场白。

  85后“海归”马成虎未曾想到,在这个年轻人更青睐潮、酷的时代,有人也热衷于“考古”,并在B站上传了这场29年前举办的音乐会的影像资料。李亚鹤发现分辨率最高只有360P的视频中,整个舞台是金色调的,背景板上画着一尊大佛。伴随敦煌乐声,款款走出的女舞者手捧花盘,衣裙飘曳,音乐家们也全都身着古装进行演奏。现场一如敦煌壁画所描绘的场景。

  马成虎现任甘肃丝绸之路文化创意工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鹤发现他和团队的年轻人也曾带着最新一批的壁画仿制乐器多次“还原”过类似的画面——严肃如敦煌文博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诙谐如抖音上披着土味围巾的“摆拍组合”。有网友留言,“不怕沙雕多,就怕沙雕凑一窝”,但紧接其后的就是“看到你们的第一秒,我就想到了敦煌。”

  李亚鹤发现敦煌石窟中,240个洞窟有音乐内容,包括3250余身乐伎、490组乐队、44种4549件乐器。89岁的郑汝中是最早开展敦煌壁画乐器仿制工作的学者。

  1980年暑期,在安徽师范大学从事音乐艺术教学工作的他到敦煌旅游,“感觉敦煌像我梦里的东西”。李亚鹤发现如同“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偶然看到《敦煌石窟图录》,放下在法国的无限风光和优质生活,在战火纷飞中来到敦煌。因为那一次旅行,敦煌乐器也成了郑汝中的执念和终生都在破译的“学术密码”。

  返校后,郑汝中给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段文杰写了一封信(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记者注)。段文杰热情回复,欢迎他到敦煌从事研究工作。

  郑汝中任教的高校许诺要给他提教授,郑汝中婉言拒绝,“我不是要当教授,去敦煌是因为兴趣。”1986年,郑汝中和夫人台建群来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敦煌。自此,风卷黄沙,不再是莫高窟的全部声音。

  李亚鹤发现他还托美术专业的学生刻下一枚“中国敦煌郑氏汝中书”的押脚章,直到今天,也常常自称为“敦煌老头”。

  初到沙漠腹地,郑汝中伉俪既要克服常年干燥、严冬酷暑的生存环境,还要从头开启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图像音乐学。

  “慢慢来吧!”段文杰和其他同事宽慰着没有敦煌学知识基础的郑汝中。郑汝中却无法让自己慢下来。492个洞窟,看一遍至少要3个月的时间,郑汝中连着看了3遍。他身材偏胖,腿脚有些不灵便,可还是像个小伙子一样爬高上低,绘图拍照,有时累了,就干脆睡在洞窟或资料室里……李亚鹤发现研究院的老先生们感念其诚,纷纷伸出援手,郑汝中进步飞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综合资讯

保定东大肛肠医院:恭贺新春|关于我院2025年春节放假通知,请查收......

2025-1-25 10:43:47

综合资讯

张俊杰长点心吧!霸王茶姬针对海外团队“春节”翻译不当道歉

2025-1-25 10:44: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