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奇艺进军直播电商领域。
老实说,爱奇艺这反射弧太长了,直播电商早已经被巨头们瓜分多少年了,这个时候,爱奇艺才来掺一脚?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不是爱奇艺开始“乱投医”了,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变现。
不过,实话说,这不能怪爱奇艺。如今长视频平台确实太难了,本身就陷入利润增长泥潭,近两年,短剧又进一步发展壮大,无疑是再度压缩了长视频的生存空间。
于是,长视频行业内许多人不像以前一味追求流量,开始对外喊长视频无可替代的价值。
像腾讯视频副总裁孙忠任在前些日子发言表示,“长视频在完整叙事、思想引领和艺术表达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说自己不可取代,其实表明自身地位已经相当弱势,不免思考,长视频赛道未来应何去何从?
短剧会是长视频平台的救命良方吗?
几大长视频平台,面对行业困境,都做了变革。
目前做的火热的,就是主动拥抱“短时代”。
上个月,爱奇艺2025春季悦享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发布了超过400部“长+短”新片单,会上王晓辉指出,2025年内容行业唯一关键词就是“短”,爱奇艺将实施“长+短”并行模式。
3月份,阿里大文娱CEO、优酷总裁樊路远开会拍板成立微短剧,腾讯视频,芒果TV更是在近年把短剧抬到战略级别。
一时间,短剧好像成为了长视频平台的救命良方。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 年12 月,微短剧用户规模高达6.62 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01 分钟,仅次于短视频和长视频,且网民使用率较上半年提升7.3 个百分点,达到了59.7%。
用户需求发生了变化,长视频作为供给端也理应变化。
但短剧真的会是长视频平台的救赎吗?
短剧刚刚在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兴起时,长视频平台不以为意,觉得短剧质量太差,甚至不如长剧烂片,会有人看?
直到去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了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超过了电影票房,长视频平台今年才紧锣旗鼓地加注布局。
这其实反应了长视频平台早期的“傲慢”,对“短”的理解不及这些短视频平台。
短剧更讲究流量、爆款,与短视频一样,不注重内容深度与价值尺度,而在于爽点密度。
所以,短剧天生适合短视频流量平台。
像目前做的比较好的红果短剧,根据天眼查APP显示,背后就是字节跳动控股。
其本质上就是抖音单开一个短视频平台,只是内容上都是短剧,减少了社交属性而已。
特别是其基本上都是竖屏短剧,配合抖音的流量,更容易推广开来。
与短视频平台的短剧相比,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三者具备着长视频的优势,更容易拍摄精良的短剧。
无论爱奇艺、还是腾讯视频,都在往精品短剧的方向走,其实就是想通过推出精品短剧,来保证自己的竞争差异化。
尽管精品化是提升短剧差异化的一个路径,但其背后所隐含的高成本投入,却与短剧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低成本、高产量的运营逻辑相悖离。
短剧原本依赖低成本实现高产量,进而通过海量作品中偶然出现的爆款来吸引观众关注。然而,转向精品化,意味着会大幅度提高成本,会进一步压缩产量,改变原有的市场策略。
而且观众并未对短剧产生高品质的需求,许多网友调侃自己,“脑子一扔,开看”。
不过也不排除供给创造需求的可能。
整体来说,观众对于这种改变后的短剧是否依然买账,目前仍是一个有待验证的未知数。
同时拍摄精品短剧成本提高了,如何平衡创作者与平台利益也很重要。
为此,长视频平台在短剧上采用的是分账剧逻辑,像爱奇艺采用“会员付费+广告分账模式+单点付费分账”;优酷根据“会员分账收入+广告分账收入+流量分账”。
这些新型分账模式,为创作者提高直接收入的同时,又激励创作者产出更优质的内容来获取其他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到这,二姐依然认为长视频平台打造短剧,仍只是面对短视频平台短剧的被动防守。
核心还是流量太强大了,短视频平台的短剧,像红果短剧,可以背靠字节流量池,源源不断地为其拓展新用户,长视频平台看似不断强调打造精品短剧,其实是只能依靠内容胜出,来拓展新客户及防止老用户流出。
在正面战场上,长视频平台短剧还是难以与短剧平台抗衡。
而且短剧对于红果短剧而言,只是一个引流入口,如今红果短剧APP里面也布局着长剧、电影、漫画、小说等,旨在进一步提高用户时长,如果用户形成新的使用习惯,将会是对长视频平台格局的新一轮冲击。
从这来看,长视频平台与短剧平台的竞争,本质上还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长视频模式像是封建君主的领地模式,无论是长视频还是短剧,掌握着一定的独播权,许多内容需要开会员才能看,就像君主设立一块自己的疆土,拥有稳定的土地收入,但包容性不够强。
红果短剧的流量模式更包容,里面的短剧还都是免费的,用户只负责爽,广告则是平台与用户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用户享受精彩内容,平台通过广告实现商业价值。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海量的免费内容吸引用户,再通过精准的广告投放实现盈利,同时尽量减少广告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对于长视频平台而言,短剧只是丰富了其内容生态,并不是改变了商业模式,如果爱奇艺们不加注打造短剧栏目,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短剧对其分流的情况。
爱奇艺的创始人龚宇在今年2月份时,公开点名批红果,认为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签排他性协议”,不利行业发展。
也难怪长视频平台着急布局短剧,2024年3月份时,红果短剧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了1.38个小时,超过一众长视频平台。
这个成立不到两年的平台,却能有如此成绩。
经过多轮事实证明,在商业获利上,流量的力量是要强于内容的力量。
在长视频行业的发展开始,优质内容与精湛演技是作品获得观众认可的核心要素。
然而,随着流量明星模式的兴起与验证,其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迅速改变了行业格局。
流量明星凭借其庞大的粉丝基础和强大的商业价值,一度成为长视频平台的宠儿,导致大量作品以流量为导向,内容与演技的重要性被相对弱化。
这不仅引发了行业内对创作本位的偏离,也让许多真正注重剧情深度与表演质量的观众感到失望,甚至逐渐远离了长剧市场。
如今风水轮流转,长视频行业处于了流量弱势地位,碰见了抖音等更大的流量平台,如今开始呼吁内容,可谓让人唏嘘。
面对焦虑,平台们何以缓解?
如今流量焦虑怎么办?沉下心来,做好长剧内容依然是王道。
短剧一时火,但先天具有bug,大多数短剧内容太水了。
爱情剧男女主一见面便情深似海,前一秒废物男主,下一秒霸道总裁。
本来视频就短,爽点太密集了,留给的内容价值空间就更少了。
短剧虽然贴合人性对爽的追求,但也存在被人性反噬的可能。
纵观中国影视市场,任何一个品类的电视剧、电影等在经历过大规模的工业化量产之后,观众都会经历审美疲劳,就像当年《大圣归来》火了,各种各样的悟空开始出现,观众对此吐槽到“少了孙悟空,中国少了一半IP”。
狂风不终日,骤雨不中歇。
如今短剧虽然爆火,但笔者认为,利用人性,缺乏内容支撑的短剧,造成审美疲劳也是迟早的事儿。
内容支撑,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永远是不能放弃的“必答题”。
时隔多年,人们还会再刷《甄嬛传》、《大明王朝1566》等经典长剧,这就是内容创作经典的魅力。
跨越时空的优质作品,就是长视频平台的“内容护城河”。
但经典作品好比高潜力公司,需要巴菲特这种价值投资者长期持有。
如今考验的是长视频平台愿不愿意当巴菲特,坚持做长视频的价值投资,而不是像当年,看见流量模式的短期暴利,就加注流量明星模式,抛弃内容的耕耘。
如果说坚持深耕内容是长期战略,那么长视频平台应对短剧分流则是当务之急。
其实也没必要把短剧与长剧完全对立来看。
短剧作为一种新的内容形态,未来会承载更多的内容变化,换个角度看,短剧也能为长剧赋予新生。
如今各个长视频平台都在探索“长短协同”的商业模式。
目前相对较火的就是经典IP短剧化。
像芒果的风芒工作室正在尝试《大侦探》等经典IP短剧化,腾讯视频推出《庆余年》的衍生短剧《庆余年之帝王业》……
经典IP短剧化或许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一是经典IP本身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这为短剧化改编带来了天然的热度和话题性,使其在上线初期就能迅速吸引大量关注并登上热搜榜单。例如《庆余年》短剧版一经推出,便凭借原著IP的号召力冲上热搜。
同时,这种基于经典IP的短剧化作品,由于篇幅有限,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动原IP故事,与长剧有所差异化,因此,通过短剧的热度还能激发非粉丝群体对原长剧的兴趣,进而为长剧引入新的观众流量,实现二次曝光,进一步扩大长剧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
二是对于长视频平台而言,其拥有着海量经典IP资源,做经典IP短剧化更有优势。像腾讯视频利用腾讯动漫及阅文集团的大量IP,推出“奇迹短剧”平台;爱奇艺实施“百部港片微剧计划”,将经典电影改编为短剧。
而且经典IP改编要求专业的编剧团队,还需要保持制作商高质量水准,这正是长视频平台的优势地带。
可以说,相比短视频的短剧,这是长视频平台能够打出为数不多的差异化“王牌”。
从这个角度看,短剧也并非是长剧的天然对手,二者也可以相互奔赴,或许以后,长视频平台依靠在这方面的优势,能够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联系二姐 | 加微信:emilypin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3275087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