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食博主成为城市观察员,谢根海镜头下的餐饮江湖与市井生存哲学

在短视频平台,一位自称职业干饭人的博主正以独特视角重构大众对美食的认知。40岁的谢根海凭借2000余次用餐体验、100万粉丝积累,从传统媒体人蜕变为现象级美食观察者。他的镜头既对准过挪威北极圈的三文鱼刺身,也俯身记录东北小镇的酱骨头老店,用1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吃”的认知革命.当美食从精英化叙事回归市井本真,餐饮评价的尺度正在被重新丈量。

从米其林餐桌到社区食堂,10年味觉实验解码中国餐饮生态链

谢根海的餐饮探索史堪称中国美食评价体系演进的微观样本,2009年作广播电台音乐主持人时,他便开始利用周末自费拍摄美食旅行节目,这种“为吃一顿正宗肉骨茶飞新加坡”的狂热,在2015年催生出现象级美食综艺。节目组曾为追踪俄罗斯鲑鱼洄游深入勘察加半岛,也曾在巴厘岛火山脚下记录传统烤乳猪制作,这种将美食与人文地理深度绑定的创作模式,比同类节目提前三年预见体验式旅行风口。

前几年疫情期间,当国际美食拍摄受阻,谢根海将镜头转向国内街巷,在抖音平台开创“美食地图”系列。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渠道迁移:他主动摒弃米其林餐厅的精致摆盘叙事,转而用“人均消费+亮点速览”的极简框架重构信息密度。广东中山10元海鲜档因真实记录成为现象级打卡地,吉林延边小镇的酱骨头馆带动整条街区经济,这些案例印证着其创作理念:美食博主的价值不在制造网红餐厅,而在建立消费者与餐饮从业者的信任纽带。

真实评价体系的重构者,在流量时代坚守味觉诚信

在短视频美食赛道,谢根海确立了独特的评价坐标系。他能为街边柴火馄饨撰写温情文案。这种“双标”背后是清晰的评价逻辑,高端餐饮考察食材本味与创意边界,市井小店注重性价比与烟火气呈现。区别于情绪化表达的探店风格,谢根海坚持先亮价格后谈体验的叙事结构,将选择权交还观众。

谢根海镜头下的餐饮江湖,悄然记录着中国社会的消费变迁。面对大众对自己的戏称,谢根海展现出媒体人的清醒:“众口难调恰是餐饮业的魅力所在。”这种认知使其内容始终保持着难得的克制,既不媚俗追捧网红店,也不刻意标榜格调,而是将评价权交还给市场。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综合资讯

黄峥回归倒计时?拼多多的即时零售亟待落子

2025-5-28 18:57:03

综合资讯

1499元起!雷鸟AR眼镜三箭齐发:取代智能手机不是梦?

2025-5-28 18:57:2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