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芒种时节收获的不仅是麦浪,还有文学的硕果。近日,著名旅外作家刘广元创作的长篇史诗《界河悠悠》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以1934-1949年中国抗战史为背景、融家族记忆与民族命运于一体的巨著,一经上市便引发海内外读者争相收藏的热潮,更有读者在社交平台晒出“6月7日芒种日收书”的珍贵时刻,称其为“时间赋予的仪式感”。
血脉书写:一部穿越硝烟的家国史诗
《界河悠悠》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创作基因。作品中常家二姐妹逃婚途中遭遇日军暴行的主线故事,原型正是作者外婆秦淑芳与秦雅范的真实经历。刘广元的家族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版的中国抗战史:其外祖父参与长沙保卫战,叔外祖父张作儒(后改名为张濯域)指挥衡阳保卫战敢死队创下歼敌2万人的战绩,父亲作为新华社代表曾随周恩来总理出席1954年日内瓦会议。这种浸透在血脉里的历史记忆,使得作品“既有宏观战场的磅礴气象,又有针脚绵密的个体叙事”。
叙事革新:三十三章标题构建隐喻迷宫
作品以《暗通款曲》《盈虚有数》《防不胜防》《李代桃僵》等三十三章匠心独运的标题,用古典章回体的外壳包裹现代叙事内核,每个标题都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这种举重若轻的文学处理,让沉重历史获得了诗性表达的轻盈,搭建起一座历史隐喻的文学迷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开篇通过常家二姐与赵家、章老师的情感纠葛,以微观视角折射出”日军侵华背景下中国社会的集体创伤”。
跨界赞誉:从文学殿堂到大众读者
该书获得罕见的多维度推崇:经济趋势研究专家、财经评论家、央视特约评论员时寒冰在序言中盛赞其“如电影大片般的叙事张力”“我相信《界河悠悠》不仅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书籍,也将成为一部流传于后世的经典。”;经济学者意外发现其中“乱世经济生态的珍贵样本”;而普通读者则被“封皮触摸到的历史脉搏”所震撼。高级记者、公共外交活动家余熙指出:“当书中描写外婆秦淑芳被炸断手臂仍英勇抵抗的段落时,你会忘记这是在阅读文学——那分明是血脉传承的集体记忆在纸上复活。
全球视野:一场跨越八十年的文明对话
刘广元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旅外作家,其创作以加勒比地区为背景,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与深刻的人性洞察。他早年从事国际贸易,1995年移民多米尼克后建立商业版图,但始终坚持文学创作,作品引发关注。
作为曾旅居加勒比地区的作家,刘广元在《界河悠悠》中展现出独特的跨文明视角。书中对日本“开拓”’妇女的描写超越了简单的敌我叙事,呈现出战争对所有人的异化。作者本人坦言:“界河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是文明对话的通道——我想展现的是在极端环境下,人性如何保持其复杂性。”
据悉,《界河悠悠》中文版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及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上架。这部被业界预测为“年度华语文学重要收获”的作品,恰如芒种时节的麦穗,正在全球读者的期待中沉淀出思想的重量。正如一位读者在读后感中所言:“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条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河——它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终将汇入人类共同记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