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食品安全是全球公共卫生与家庭健康的关注重点,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食品中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对健康构成长期危害,对于婴童食品来说原料品质安全应是基础,且需保证每个环节安全发展。
近期某平台多款婴童大米被检出含有重金属,此类事件并非孤例,国内外婴童食品原料都出现过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尤其是谷物原料及水产等品类因其特性更易受到环境污染影响。虽然全球都对婴童食品重金属进行严格监管,但现行法规也尚未完全覆盖风险原料与污染物,此次引发的健康担忧再次警醒国内外婴童食品企业要重视原料选择与供应链管理,强化从源头到出厂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某平台多款大米含重金属被质疑威胁儿童健康
该平台因涉嫌销售含砷、镉等重金属的大米面临集体诉讼,原告指控其平台销售的18个品牌大米存在安全隐患且未向消费者披露风险信息,这一法律行动直指其销售商品对消费者健康构成的风险,引发了行业对婴童食品安全的关注。
砷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易从土壤和水中富集,此前一项研究发现检测的145个大米样本均被检出含有砷,这项研究覆盖了美国主要产区,其广泛性表明砷污染是行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而非个别品牌或产地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发现其中28%的样本砷含量超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针对婴儿米糊设定的安全限值,婴幼儿因其生理发育特点对重金属的代谢能力远低于成人,长期摄入过量砷可能对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可逆损害。
像婴儿米糊常作为辅食其原料安全可能直接关系到婴幼儿群体的健康保障,大米作为其主要原料当前所关注的重金属砷污染问题可能对婴幼儿食品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确保大米不含砷等重金属污染对于大多数婴幼儿日常饮食至关重要。
这一事件已经引起行业和消费市场广泛关注,在婴童食品领域儿童适用的标签不应只是营销话术,而是要保证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

婴童食品重金属超标,全球市场的共性挑战
在婴童食品中砷、镉、汞等重金属的存在对婴童健康有着很大的潜在危险,婴幼儿和儿童正处于成长重要节点,其器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重金属的代谢能力有限,即使含量较低也可能对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及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需要严格控制重金属含量。
但婴童食品重金属超标并非偶发事件,在美国就曾多次爆发婴童食品重金属风波并涉及多个全球知名辅食品牌,如在2021年美国国会众议院小组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指出4家婴儿食品企业产品重金属含量高,报告提到FDA认定无机砷、铅、镉和汞对婴儿和儿童有害,之前也设定了无机砷在婴儿米粉中的含量标准,然而这些企业均对报告内容表示异议并坚称其产品安全。
国内监管部门近年来也多次公开通报辅食产品重金属检出超标的情况,如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官网发布的2022年第11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牧野渔趣牌的AD高钙胡萝卜高钙配方奶米粉不合格,该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其中镉含量为0.073mg/kg,超出标准0.06mg/kg;2024年11月中国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显示江西德煦实业生产的德其尔婴幼儿米粉中镉含量超标,其检测值0.0675mg/kg超出国标≤0.06mg/kg的限值。
早在2011年英国《每日电讯》报道称瑞典研究人员发现9个欧洲品牌辅食含砷、铅等重金属,虽都未达WHO规范的上限但婴儿长期食用可能导致智力损伤等危害;2018年8月美国消费者报告发布《婴儿食品中的重金属:你需要知道什么》显示,抽查50种婴幼儿食品发现所有产品均含有至少一种重金属,约2/3产品重金属含量令人担忧,5种食品中重金属含量可能危害儿童健康等情况。
可见婴童食品中重金属超标或污染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确保婴幼儿和儿童的安全饮食,行业内企业加强自律的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积极行动,共同发力以保护婴幼儿和儿童饮食安全。


谷物原料、水产等更易出现重金属污染?
婴童食品的重金属风险在辅零食领域较为常见,因为大多米粉、米饼、磨牙棒饼干等产品需要以谷物类为原料,一些鳕鱼肠、鱼肉泥、虾排、蟹棒等需要以水产动物为原料,还有猪肝粉之类的是以内脏为原料,而这些原料又容易被重金属污染进而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
谷物原料由于其生长环境的特性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重金属,像大米、玉米、小麦、小米等农作物的根系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重金属,而铅、镉等重金属元素进入作物体内再经食物链传递后在婴幼儿体内的累积影响健康。国内十多年前就曾出现过原料米重金属污染现象,如2013年东莞联合米制品厂因湖南原料大米导致镉超标,企业召回问题产品并停产,虽然现在安全性持续提高但时刻警醒行业不能重蹈覆辙。
在自然界的水生生态系统中水产生物往往会在食物链中逐级累积各种污染物,如工业排放的废水中所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可能会被水中的浮游生物所吸收随后成为虾类的食物,虾类又成为小鱼的食物,而小鱼则被更大的肉食性鱼类捕食,随着食物链环节升级污染物可能会被进一步浓缩和累积,不少鱼类都不建议用在婴幼儿辅食中。
在动物生长过程中若长期摄入或饮用含有重金属污染的食物和水源,某些重金属元素可能会被身体吸收,肝脏、肾脏等内脏作为关键的代谢和解毒器官更容易积累如镉、铅等有害重金属,而且在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处理无法降解重金属,导致后期可能直接进入婴幼儿膳食。
谷物、水产品、动物内脏等重金属污染可能是环境污染、食物链传导等原因造成的,其风险程度受原料产地环境质量、生物种类及生产链管控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需从土壤治理、水体修复及原料筛查等源头环节协同防控。

国内外婴幼儿食品重金属限值差异仍存
在全球范围内婴童食品安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重金属限值方面的安全问题,尽管许多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其中包括婴童食品重金属限量标准以及规范检测流程,但是各国在具体限值要求上仍然存在着差异。
在我国针对婴幼儿食品中重金属限值的法规标准是明确且严格的,例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中就对以水产及动物内脏为原料的产品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这类产品的铅含量必须严格控制在0.3mg/kg以下,无机砷的含量也需控制在这个标准之下,此外对于汞含量法规同样设定了明确的上限即不超过0.02mg/kg。
而这一标准与欧盟针对同类产品的无机砷等重金属含量管控要求基本持平,但在谷类辅食的铅、镉限值上中欧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欧盟已经将加工婴幼儿谷类食品中的镉限量严格设定为0.040mg/kg,这个数值相比我国现行的标准0.1mg/kg来说显然要更加严格。
这种差异可能是各国的居民饮食结构存在差异,因此重金属限量涉及的食品名称与分类侧重点不同,或者不同地区重金属分布情况不一,产品生产环境存在较大差别不同国家着重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物种类有所不同。
从重金属污染米诉讼中暴露的砷等重金属限值争议到中欧镉标准的数值差异,可以说婴童食品的重金属限值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家长对婴童食品安全关注度提升,婴儿食品成分、质量也越来越严格都提醒着监管部门加速标准升级、加严监管。

监管趋严,但重金属规定尚未覆盖全部
婴幼儿食品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还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对国内生产厂家的监管很有必要,虽然现在全球对婴儿食品里的重金属监管越来越严,但对于关键污染物与产品类别的标准还是不够全面。
以美国加州2025年新法规为例,其针对婴儿食品中的重金属检测制定了详细且严格的标准并要求对婴幼儿食品进行砷、镉、铅和汞等重金属检测,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尚未出台所有重金属的限值,但该法规也将检测纳入法律框架推动企业提升品控,然而该要求仅限加州销售产品等核心品类,监管范围还是存在着局限性。
我国现通过专项标准与临时公告完善部分重金属管控,现行《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明确对铅、无机砷的限量规定;2018年增设镉临时限量值≤0.06mg/kg,针对性管控高风险谷物原料;水产类辅食则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10770-2010)规定铅、无机砷、镀锡包装产品的锡含量限量规定,未对镉、砷等设定专项限值,新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10770-2025)的重金属污染物限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中婴幼儿辅助食品类别要求。
目前未被充分监管的重金属风险依然存在,现行各国标准主要聚焦在砷、铅、镉、汞四类重金属上对其他种类重金属未作规定,如加州法规仅要求检测上述四种金属,中国标准也没有要求检测铬等污染物,但研究证实此类重金属同样具有神经毒性积累风险,监管滞后可能使相关风险仍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
尽管中外通过实施强制性检测和精细化标准来推动监管升级,但在重金属的管控上仍面临一些问题,像在美国由于缺乏联邦层面的法规监管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州的分散立法,在中国现行的标准对于水产、动物内脏等非谷物类原料的针对性覆盖并不充分,此外全球范围内具有潜在风险的重金属尚未被纳入统一的限值管理框架中,这些问题都可能给婴幼儿食品带来安全风险。

婴童食品供应链透明度仍需加强
随着人们对婴童食品原料、生产等环节关注度日益增加,对婴童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提升需求愈加迫切,当消费者能够清楚地看到整个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更便于自行评估食品安全性进而对品牌建立起信任。
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2025年实施的新法规要求婴儿食品生产商每月对婴幼儿食品(不包括婴儿配方奶粉)进行砷、镉、铅和汞等重金属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公开,如果企业未能遵守这一规定将面临被禁止销售等严厉处罚,通过强制要求检测数据的公开化让企业更加注重产品安全问题。
美国已有婴儿食品生产商响应这一政策,比如大型生产商如Gerber和Beech-Nut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二维码标识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重金属检测结果,BabyLife Organics也将每批产品的第三方重金属污染测试结果可通过包裹上的二维码查询,并承诺产品均符合欧盟有毒重金属标准和清洁标签项目且严格于FDA指南。这对企业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机会,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明确了解更有安全保证的产品,这有助于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抢占市场优势。
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建立溯源机制,但重金属检测结果公开未制度化,比如电商平台上大多数辅食米粉产品详情页介绍中并没有相关的检测信息,向多家米粉品牌询问重金属检测报告有一些品牌发来了检测结果,有的品牌还发来了有机认证证书以及土壤、灌溉水以及产品的重金属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部分企业比较重视产品合规性的,但也存在部分品牌客服不能提供检测报告或数据不完善,但一般来说重金属项目在出厂检验时都会按照要求检查且市场抽检严格。
加州新出台的法规为婴童食品行业提供了范例,加强婴童食品供应链透明度、直观展示除了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基本外的其他信息,如原料的有机认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等,即便不能每批次都公布抽检结果,但可以定期发布检测结果提升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安全问题始终是重点关注对象
随着科学育儿观念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市场对于婴儿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确保婴幼儿健康成长,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
除了重金属问题外婴童食品中也经常出现营养素不合规的现象,如某品牌婴幼儿米粉被检出维生素A、B1、烟酸、钙、铁、锌等8项营养素含量低于国标,其中维生素B2和维生素D未检出。若仅1项营养成分未达标可能是由于储存过程中有些比较敏感的营养素受其他因素影响含量会降低,若多达8项营养成分不合格则可能是企业使用纯度低的营养素、营养素计量不准等,在高温灭菌、干燥等环节控制不当破坏热敏性营养素,或者搅拌不均导致同一批次产品含量差异大。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非法添加禁用物质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还进一步加剧食品安全风险,早在2015年就有报道称江西南昌的恒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鑫隆医药保健品公司被曝光其皇仕、绿之贝等品牌米粉中违法添加了营养强化剂乳酸亚铁,这一行为违反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标准,该标准明确禁止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乳酸亚铁,但这些涉事企业在产品配料表中公开标注了这一被禁止的成分,对婴幼儿健康构成威胁。
对于婴童食品来说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当下婴童食品行业不时还会出现重金属、营养素不合规等现象,这折射出婴童食品产业链仍需加强监管,也提醒行业需从原料筛选、生产过程到出厂检验均要进行强化。
行业思考:受污染大米事件不仅揭示了全球范围内婴童食品原料监管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暴露了法规差异、供应链透明度低、检测公开不足等隐忧。婴童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确保婴童食品安全不仅是行业的基本责任也是监管部门的义务,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保证食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