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贝拉赴港上市,“贵妇经济”能否推动月子中心繁荣 ?

受时代发展变化和传统“坐月子”习俗影响,80后、90后这一代年轻父母对专业产后护理服务需求增加,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月子中心以提供从营养膳食、产后恢复到心理辅导等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截至目前全国月子中心数量已经达到了5000家左右。

 

今日圣贝拉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再次将月子中心行业推到聚光灯下,上市首日圣贝拉开盘涨28.42%,报8.45港元/股,截至收盘涨幅达33.74%,总市值53.66亿。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需求旺盛市场一片繁荣,但圣贝拉的上市也让外界窥见了月子中心行业的“虚假繁荣”,隐藏着营收虚高、增长乏力、模式难持续等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月子中心行业的未来发展又将何去何从?

 

月子中心连年亏损企业较多

 

大多数月子中心都会提供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餐饮和居住等服务,而且服务周期至少达到一个月收费标准也通常都是万元起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月子中心似乎是一个非常盈利的行业,通过时代红利和小部分资本加持月子中心市场确实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期,但虽然近些年月子中心的收费依旧不菲,不过这门看似利润丰厚的生意现在还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挣钱吗?

 

部分企业财报中能看到月子中心的赚钱难度似乎逐渐增加,例如根据圣贝拉招股书披露其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0.15%,但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分别亏损1.22亿元、4.12亿元、2.39亿元、4.80亿元,三年半内累计亏损12.53亿元,据了解圣贝拉月子中心套餐价格从几万到上百万不等,但即便是如此高昂的价格和增长速度也并未掩盖其亏损事实。

 

圣贝拉的情况并非个例,另一家知名月子中心品牌爱帝宫财报也显示长期亏损,虽然2024年财报至今尚未发布,但在其2020年-2023年的财报数据中除了2021年实现盈利530万港元外,其他年份分别亏损3.81亿港元、1.65亿港元和1.77亿港元,四年间亏损达到7.23亿港元。

 

亏损阴影不仅笼罩着知名大品牌,就连曾经在新三板上市的喜之家、喜喜母婴、大美股份等中小企业也难逃亏损魔咒,新三板退市名单里喜之家在2018年亏损662.9万元后于2019年摘牌;喜喜母婴在2019年-2022年6月分别亏损395.70万元、666.02万元、946.68万元、361.77万元,并在2023年未按期披露报告被终止挂牌;大美股份退市前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

 

透过知名品牌亏损和中小品牌退市可以看出月子中心行业普遍面临的盈利难题,即便是那些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知名品牌也难以独善其身,月子中心行业的营收虚火已经越来越难以掩盖。

 

月子中心缺乏增长新支撑?

 

月子中心行业发展受新生儿出生率以及行业竞争等因素影响,据统计2024年新生儿数量达954万,虽然有所回升但此前已连续下滑7年目前仍然处于低出生率水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月子中心客源规模持续缩水、市场需求疲软,随之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

 

从部分品牌营收增速看月子中心行业增长动能明显减弱,爱帝宫从2023年的3.13%直接跌至-6.06%陷入负增长区间;圣贝拉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15%小幅回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35%,但较此前74%的高位大幅下滑;尽管圣贝拉出现回暖迹象,但增速与行业发展期相比仍显乏力,企业需找到新增长点以支撑品牌持续发展。

 

为了摆脱困境企业纷纷开始探索月子护理之外的业务领域,部分品牌将目光投向了家庭护理服务这一细分市场,希望通过提供更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还有一些企业开始涉足母婴用品销售、产后康复等领域,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多元化业务布局尚未带来有效增长,圣贝拉招股书显示其2021年-2024上半年家庭护理服务占比分别为8.2%、7.4%、8.1%和8.2%,女性功能性食品分别为1.6%、6.2%、8.4%和6.1%,可以看出除月子中心之外的各项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仍然较低且近几年变化不大,尽管企业已经意识到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性并开始付诸实践,但要想让这些业务真正成为支撑企业业绩的重要力量还需要很长时间。

 

面对新生儿数量逐年减少、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新客户开拓难度加大的严峻形势,月子中心行业需寻找新的突破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品牌在业务拓展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新业务拓展步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月子中心面临成本重压?

 

月子中心的运营涉及场地、人力、营销和日常消耗等多方面,不仅场地租赁、装修、设备购置等一次性投入巨大,后续租金、水电、维护等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月子中心对专业护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需求量大,优秀人才的薪酬福利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

 

圣贝拉采用“月子中心+高端酒店”轻资产模式,其成本结构清晰反映了行业痛点,根据招股书披露2021-2023年租赁成本占比分别为31.9%、27.8%、28.5%,仅2023年租金支出就达1.01亿元;人力成本同期占比分别为30.6%、33.1%、34.3%,2023年达2.22亿元;营销费用也随竞争加剧持续攀升2023年销售及分销开支8150万元占比14.5%,另因依赖酒店供餐膳食成本同年支出4230万元占比11.9%。

 

目前月子中心各项成本依旧持续攀升,圣贝拉在2024年上半年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33.08%,市场竞争激烈和获取新客户难度提升迫使公司不断增加营销投入,另外随着员工薪酬水平提升和人才竞争加剧控制人力成本也成为一大难题,加之月子餐食材价格的波动以及耗材消耗不断增加,在多重压力交织下公司成本管控显得被动。

 

另一上市企业爱帝宫此前采用自建月子会所但2021年也开始租赁别墅或酒店,导致人力成本、营销费用等也很高;反观在新三板挂牌的一些中低端月子中心采用酒店服务式、医院附属式、社区家庭入宅式等模式,虽然租赁、人工等成本没有高端月子中心那么贵,但同样收费和利润也不会太高。

 

可见月子中心的商业模式承受着成本结构重压,无论是走高端路线还是中低端路线都面临租金、人力、营销三座大山,若无法平衡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无论哪种模式都将持续面临考验。

 

月子中心可持续发展怎么突破?

 

月子中心行业曾经的繁荣景象似乎正在逐渐消散,一些头部企业深陷长期亏损困境还有不少中小企业面临批量倒闭和退市窘境,曾经被视为暴利赛道的生意如今在夹缝中艰难度日。

 

行业天然带着慢回报的特性,从圣贝拉、爱帝宫等财报可以看到月子中心想赚钱前期需要持续的、巨大的投入,就像圣贝拉在2021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达12.53亿元,直至运营第七年才通过会计调整实现账面盈利,爱帝宫同样多年在亏损边缘挣扎。

 

在近两年时间里可以频繁地看到月子中心突然关闭或宣告破产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曾经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月子中心企业也因为长期的财务亏损不得不选择退市,这些现象似乎都体现出月子中心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从爱帝宫停牌事件可以窥探到资本市场对行业的信心正在动摇,该公司自2025年2月21日起停牌,联交所提出的复牌指引包括解决子公司深圳爱帝宫股权纠纷(涉及727万元股权冻结)、完成2024年财务审计并披露业绩、公布所有重大信息以评估经营状况等多项严苛要求,若无法满足要求可能将面临长期退市风险。

 

回归行业本质月子中心的可持续性正面临多重考验,前期巨额投入能否转化为稳定盈利?消费萎缩与竞争加剧下模式能否适配市场?资本退潮后企业能否挣脱亏损循环?未来企业还需要在成本、需求、模式间找到平衡。

 

大牌月子中心地位虚,领先品牌份额仅1%?

 

月子中心起源于台湾随后传入大陆,在1999-2005年正式进入中国内陆市场,经过了一段时间发展后在2016年二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红利期迎来了迅速扩张,目前月子中心在国内已发展近30年,服务模式多样化且覆盖区域扩大,但当下市场仍然处于分散状态。

 

可以看到整个月子中心行业的集中度很低,也可观察到全国性企业几乎没有,多为区域性企业,像圣贝拉、爱帝宫这样的头部企业也只是要覆盖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圣贝拉虽然在公告中宣称自己为亚洲及中国较大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但其市场份额仅为1.2%。

 

月子中心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利润空间导致大量企业纷纷涌入,但这些月子中心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加上经营模式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即便市场上已经存在一些上市企业但仍然缺乏具有领导地位的头部品牌。

 

近30年的发展并未改变月子中心行业小散弱的特征,当大品牌以1.2%的市占率占据领先地位可以看到行业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的竞争阶段,还缺少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绝对主导地位的品牌出现。

 

对赌协议压力太大?

 

据圣贝拉招股书披露,2022年C轮融资时圣贝拉与高瓴资本签订对赌条款,要求2025年前估值须达到80亿元否则需回购股权并支付12%利息,还有消息称另一对赌协议是要求公司需要在2025或2026年完成上市,今天圣贝拉成功上市虽然跨过了资本设定的一项门槛,但其估值还要看下半年的发展。

 

而圣贝拉C-3轮融资时其估值仅30亿元与对赌目标相差62.5%,今天上市后估值虽然超过了50亿,但和对赌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下半年若无法实现估值的大幅增长可能面临财务压力,不仅会影响其后续融资能力,更可能对其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造成损害。

 

可以看到爱帝宫的估值也相当低,停牌前公司股价仅为1.31港元市值更是低至2.52亿港元,这一数字与其在行业内的地位严重不符,低于投资者和市场预期。

 

过去几年的市场红利让一些月子中心尝到了甜头,还有部分月子中心品牌得到了高额融资,行业开始盲目扩张,但其背后的市值和估值并不匹配,随着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高估值企业面临巨大经营压力,其市值增长也显得愈发艰难。

 

在新生儿不足千万、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月子中心不仅市值增长面临压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难度也可能会加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行业更规范,需要监管助力

 

近年来月子中心作为母婴照护的新型方式实现快速扩张,但相关监管还没有完善,截至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强制性规范文件,仅有的推荐性标准和行业指南,导致一些企业钻了空子,出现了经营边界模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等问题。

 

行业内各种运营规范问题和专业资质存在漏洞情况时有发生,如某品牌月子中心2021年至2022年因“无证行医”两次被罚,某月子中心无证无备案的情况下雇用无行医资质人员对顾客产后康复治疗被处罚,暴露了行业在专业医疗行为合规性上的风险。

 

月子中心消费通常数万元起步,确定意向后一般还会交付较高比例的预付款甚至全款,高额费用缺乏有效担保机制,行业内机构挪用资金、经营不善后倒闭甚至恶意卷款跑路事件频发,如某月子中心全国数十家门店集体停业跑路,不少消费者预付资金无法追回,消费权益蒙受重大损失却难以追偿。

 

月子中心作为为产后女性及新生儿提供专业护理的场所,通常提供母婴护理、营养膳食、产后康复等多元化服务,这就需取得市场监管部门的《工商营业执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卫生健康部门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消防部门的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等,若提供医疗服务则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配备持证医护人员。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到当前月子中心行业存在诸多痛点,构建严格的准入标准、统一服务质量规范、明确资金存管或保险机制以及明确权责统一的主管部门等,打造全方位监管框架是有效遏制乱象、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并为月子中心行业创造公平竞争与长期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的当务之急。

 

行业思考:月子中心行业发展迅速,从表面上看市场景象似乎一片繁荣然而实际上隐藏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像行业乱象频发消费者权益受损、运营模式存在一些缺陷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月子中心行业健康发展,不仅容易影响消费信任也给行业的整体形象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未来还需要从企业、监管等多方面提高重视度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