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婴童食品的洼地所在,以秋田满满为例

作为母婴行业的重要细分品类,婴童食品产业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增速开始放缓,在此期间行业吸引了不少玩家以及资本入局角力,多个新锐品牌凭借精准的定位和创新营销崭露头角,但随着行业回归平静婴童食品行业的竞争也进入实力较量阶段。

 

秋田满满作为新锐品牌之一,在市场不断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期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束缚,如产品供应链短板、差异化优势不足、安全保障等,这些问题广泛存在于婴童食品企业中,婴童食品如何更有安全感是众多企业均需要思考的。

 

供应链存短板

 

对于婴童食品行业来说代加工模式相当普遍,毕竟不可能入行都先去建设工厂,采用代加工的模式不仅可以减轻资金运营的压力也能帮助企业节约资金和时间成本,让新进入品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市场快速扩张。

 

就拿秋田满满来说其“婴幼儿胚芽米”生产企业为哈尔滨市然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益生元山楂六物膏”生产企业为烟台爱陶漳食品有限公司、“高钙牛奶小软饼”生产企业为山东婴儿乐股份有限公司、“猪肉肠”生产企业为厦门市源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蝴蝶面”生产企业为扬州方广食品有限公司、“米粉系列”生产企业为北海贝因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而在婴童食品行业,小鹿蓝蓝、宝宝馋了、星圃、窝小芽等也均存在代加工现象,并且不同品牌的同类型产品出自同一加工厂的现象也不罕见。

 

虽然代工模式已是行业的常规操作,但如果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控制质量,品牌方又不参与生产环节就存在生产环节出现漏洞的可能。比如秋田满满的代加工企业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扬州方广食品有限公司、青岛然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均曾遭到处罚。

 

其中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曾被曝光未经保健食品许可使用普通食品许可证违法生产经营儿童鱼肝油,2016年该企业生产的绿森林牌乳酸钙颗粒还被检出钙(以Ca计)不合格。另一加工厂青岛然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因生产的儿童面片维生素A含量不达标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处以罚款,而平台显示这批产品的客户正是秋田满满,抽检信息显示当事人受委托生产的“婴幼儿卡通面片”商标一栏为秋田满满及图形商标。

 

虽然有些加工厂的不合格产品以及工厂问题并不涉及秋田满满,但产品出自同一厂家难免会引发市场质疑。而且代加工虽然可以轻装上阵但也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难题,生产过程中品牌方对加工工厂的生产流程、原材料采购等环节缺乏直接的控制和监督,特别是代工厂数量众多、分布也比较广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一旦代工厂出现质量问题品牌方也很容易受到波及。

 

 

婴童食品如何更有安全感?

 

在婴童食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品牌们也不再专注于辅食、零食产品,而是拓展到婴童主食、肉类食品、调味品甚至洗护产品等领域,将原本6个月-3岁的生意扩大到12岁或者更高,但赛道拓宽的同时婴童食品的品质安全成为行业的一大考验。

 

由于婴幼儿群体的特殊性,辅食产品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并且还分为谷类辅食和罐装辅食等不同类型,是专门为婴幼儿食品制定的严格质量规范和安全的标准,这一标准对食品的原材料选择、营养成分添加、生产加工工艺、包装标签等各个方面都有严苛的要求,旨在确保婴幼儿食品的高质量与高安全性,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殊需求。而且今年3月底谷类辅食和罐装辅食在时隔15年后均出台了新的国家标准,在产品成分、工艺、配方、污染物等方面做出新规定。

 

为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不少辅零食产品也会按照婴标标准来生产,但也有不少婴童食品的执行标准和普通成人食品的标准并无区别。比如秋田满满旗下的小圆胚芽米饼属于含油型膨化食品,执行的是GB 17401膨化食品标准,宝宝馋了高钙果蔬奶酪脆属于烘烤类糕点(热加工),执行的是GB7099糕点、面包的国家标准,此外还有不少品牌的产品执行的是企业标准。

 

就行业目前情况来看,婴标产品还是限制在辅食以及部分辅零食产品上,不少婴童食品比如鳕鱼肠、海苔碎、部分儿童饼干、花卷馒头等执行的均是非婴标、非儿童食品相关标准,这一现象在婴童食品行业非常普遍。要知道婴标只是保障婴童食品安全的方式之一,对于那些非婴标、消费对象却又瞄准婴童的产品,如何让其更有安全感是行业品牌需要做的。

 

溢价严重,一斤米饼卖到259元

 

前几年在新生代父母对健康饮食和科学育儿观念的关注之下,辅零食市场迎来了一轮发展机遇,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牌,不少品牌产品在婴标、分阶、营养化、低致敏性等卖点加持下身价也水涨船高。

 

一直关注婴童食品的应该知道,辅零食以及婴童食品行业的产品溢价严重,带上“婴幼儿”“儿童”标签的商品价格往往比普通产品高出一截。秋田满满也不例外,其米饼产品32.8g卖16.99元,贝因美50g卖9.22元、亨氏有机米饼50g卖22.5元,折合一斤的价格可以高达259元;泡芙产品也差不多,秋田满满婴幼儿胚芽手指泡芙36g券后价17.46元,小鹿蓝蓝婴幼儿有机胚芽泡芙条32g券后12.87元,不过也有禾泱泱婴幼儿牛乳泡芙条32g优惠后23.92元甚至售价更高的品牌。

 

辅零食领域的价格差虽然存在但差别较小,在婴童领域价格差异则更为明显,比如秋田满满的肉多多香葱小花卷900g券后68.76,宝宝馋了猪肉香葱花卷320g券后30.89元,大希地肉肉花卷600g券后35.51元。从电商平台价格可以看到不少辅零食以及婴童食品的价格普遍偏高。

 

这种高溢价的背后既有品牌大手笔投入营销宣传,通过强调产品的婴标、营养化等特性精准捕捉新生代父母对科学育儿的重视,塑造出高品质、专业化的形象以为高定价提供支撑,也有消费者对婴童食品安全的担忧,使得他们更愿意为带有“婴幼儿”“儿童”标签的产品支付更高价格,以换取心理上的安心。而且观察市场产品也发现,部分婴童食品虽然宣称不添加、具备营养优势,但实际成分与普通产品差异并不显著。

 

产品同质化,弱势尽显

 

浏览电商平台上的产品也能发现,各个品牌旗下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比较明显,比如秋田满满产品主要以米粉、米饼、磨牙棒饼干、核桃油、鳕鱼肠等常见辅食及辅零食、佐餐调味、主食产品等为主。

 

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罕见,许多品牌也在销售类似的产品,比如婴童食品市场中还有亨氏、英氏、爷爷的农场、光合星球、不二宝贝等品牌,甚至像大希地等品牌也跨界推出了不少婴童食品,行业竞争可谓十分激烈,但从各品牌的产品类型布局、产品形状和口味等方面对比来看,同质化程度已经比较严重,缺少独具特色的产品是品牌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单独来看秋田满满的单个产品在市场上优势并不明显,以其主打产品米粉为例,市场上已有不少品牌深耕多年,积累了深厚的消费基础和口碑,一些产品在配方研发、原料选择上有严格标准外还有专利技术加持,或者产品具备差异化的优势;另一米饼品类中,同样几乎所有的辅零食品牌都推出了这一产品,秋田满满的米饼在口味和形状上与竞品相差无几,难以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磨牙棒饼干、核桃油、鳕鱼肠等产品亦是如此,各品牌间的差异并不大。

 

在品牌竞争愈发白热化的阶段,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使得品牌在争夺市场份额时往往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因为选择日益丰富的当下缺乏独特卖点的产品很难吸引消费目光,而面对众多功能、外观相似的婴童食品也会限制产品的销量增长。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品牌对市场趋势把握不够精准的体现,当下市场对婴童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比如对有机、无添加、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如果品牌不能及时捕捉并跟进这些趋势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品牌竞争中差异化优势也待补足

 

婴童食品赛道中早已是品牌林立,既有嘉宝、亨氏等进口老牌企业,也有爷爷的农场、小皮等新锐进口品牌,国产品牌中同样有传统品牌、新锐品牌,比如方广、伊威、英氏以及秋田满满、宝宝馋了、光合星球、窝小芽等品牌,不过这些品牌在定位、产品种类、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品牌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虽然每个品牌从形象上看并不相同,但其产品布局以及拓展路线的差别却不大,比如秋田满满定位于打造“婴童营养全餐专家”,但实际运营中并没能充分展现出这一差异化特点。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营销策略等方面和其他品牌相比并未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优势。

 

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线上品牌中,每个品牌的产品布局基本都围绕米粉、面条、果泥、各种类型的饼干、溶豆、米饼、鲜虾片等展开,有些还会有佐餐产品、主食产品,每个品牌可能在重要原料选择、用量、营养素选择、技术方面存在细微差别,但整体并不明显。一些品牌为了拓展更广泛的人群还推出营养品、洗护产品等,但在这些领域也均有很成熟的品牌。

 

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各品牌之间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还涉及品牌力、产品力等多个方面,虽然多个新锐品牌在不同电商平台细分类目销量榜单上能够找到,但由于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地位很容易被取代。

 

比如在天猫磨牙棒饼干热卖榜中,英氏硬高钙磨牙棒虽然霸榜,但蝉联榜首的时间仅有324小时,热销榜中该品牌蝉联榜首2周,另一款防掉带绳磨牙棒霸榜前三6天,小皮的原味磨牙棒则霸榜前三1周,秋田满满米饼磨牙棒排名上升1位,bc光合星球磨牙棒排名上升3位,可以看到各个品牌的地位并不是很稳固。

 

虽然线上单个榜单并不能反映出整个行业的情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婴童食品品牌竞争的激烈与动态性,这种不稳定背后是各品牌在差异化优势构建上的不足的直接体现,当大家都聚焦于现有的产品类型和营销模式时,就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探索新的产品领域、研发新的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线上销售为主,线下存在感仍不强

 

对于婴童食品来说,渠道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得益于电商平台的发展不少新锐品牌都是从线上起家,有些品牌站住脚后开始走向线下市场,但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对于品牌、产品的需求和特点截然不同。

 

自成立以来秋田满满就以线上渠道为主,2021年开始加大线下市场布局,先后进入吉林、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区,并进入当地母婴店、商超等线下渠道,但至今在线下的存在感依然不强,和线上渠道的的对比也很鲜明。

 

线下门店可以提供产品体验与试用的机会,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还能通过和母婴店、商超等终端的合作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及品牌推广,提高产品的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但线下渠道对于品牌的选择也是有要求的,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品牌或者品牌力较强的品牌,因为这类产品发展多年市场体系建设已经自有一套,对线下市场需求也比较清晰,而且有着成熟稳定的市场服务团队,能够持续稳定帮助门店做动销服务、活动策划等。一些网红辅食品牌由于更迭快、服务及人员的不稳定以及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在线下立住脚的很少。

 

虽然积极拓展线下市场,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秋田满满目前在线下的存在感还稍显薄弱,对于秋田满满来说如果想要在线下市场取得突破还需要在提升品牌力、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增强与终端的合作深度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好地适应线下渠道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行业思考:秋田满满存在的问题其实可以看作是当前婴童食品行业的一个缩影,在行业增速放缓、竞争进入实力较量阶段的背景下,婴童食品企业若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直面并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品质安全是婴童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础,在此之上还要紧跟市场趋势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通过研发有机、无添加、功能性食品等新产品提升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