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饮料旺季已经来临,中式养生水品类表现抢眼,从开年至现在已经有不少新品推出,品类边界持续拓宽,也推动市场竞争朝着更深层次进发。
目前中式养生水赛道产品同质化问题明显,品牌想要在新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不仅需要在口味、包装上比拼,还需要升级更细分的卖点,在政策引领下,打造“真养生”硬实力是目前各品牌需要重视的问题。
由于品类发展时间并不长,在产品、渠道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品层面本身口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销量及复购率,功效细分利于品牌扩张消费群体,提高销售转化率等;渠道层面存在一些线下渠道本身推出中式养生水,为品牌线下布局造成阻碍,以及如何在下沉市场打开声量等,都是养生水想要从网红走向长红,需要重点关注的新一轮竞争方向。
政策春风推动,养生水配方升级
中式养生水通常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融入了多种具有养生功效的中药材和食材,年轻人养生血脉觉醒后,具有便捷特点的中式养生水成为了其主要选择,能够满足随时随地的养生需求。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式养生水销售额同比增速达182%,成为继无糖茶之后的现象级赛道;市场规模从2018年不足1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45亿元,预计2028年突破百亿大关。
中式养生水能够在市场中迅速崛起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得益于国家积极推行《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及《“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等一系列医药政策,消费者对于传统中医理念的认知与接受程度持续攀升,饮料行业也从零添加、减糖等减法思维向健康、养生等加法思维转变,政策利好为中式养生水营造良好市场氛围,同时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消费基础。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产业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到2030年健康产业产值将达到16万亿元的规模,药食同源目录扩增至106种,为养生水提供更多原料基础。
但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加入,整体配方趋于同质化,即便有创新,也只是微创新,红豆薏米水、红枣枸杞水、绿豆水等传统品类数量依旧爆满,为入局品牌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想要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需要在配方上进行差异化升级。
在今年春季糖酒会中,可以发现不少创新配方的产品,比如露露依托草本基因推出桂圆姜枣饮、陈皮乌梅饮等新品;植养说推出了蒲公英陈皮水、桑叶双瓜饮等产品,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品牌还是新势力品牌都在发力,品类边界持续拓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入局品牌谁能够先将差异化原料更好地应用到产品中,谁便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筑牢根基,打造自主生产能力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及健康生活方式普及,中式养生水市场也呈现较强的增长动力,但品类越做越大的同时,越来越多问题开始显现。
其中比较明显的便是代工问题,从目前中式养生水品牌的生产情况来看,79%是通过委托代工生产方式进行,仅有21%的企业具有自主生产能力,比如依能旗下的红豆薏米水和植物驾到旗下的养生水产品都是河北君邦乳业有限公司生产,哪吒竹蔗茅根水和果子熟了红豆薏米水都是江苏上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代工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品牌专注核心业务,将生产环节交给专业的代工厂来完成,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甚至能够帮助品牌规避一些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在发展初期代工模式确实对品牌发展有利。
但随着品牌规模越来越大,声量越来越高,其弊端也会越来越明显,由于代工厂商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参差不齐,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从而影响品牌形象和信任度。
接下来自主生产能力的打造将是入局品牌的发力重点,从市场端来看,品牌拥有自主生产能力无疑会为其增添一层滤镜,吸引更多消费目光,有相关调研显示,有59.6%的消费者更关注养生水是否自主生产,其更加偏向于选择拥有自主生产能力的品牌;从行业端来看,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于养生水品牌而言,一旦出现相关问题,则面临致命打击,这也会对自主生产能力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对于已经在市场取得成绩的品牌而言,打造自主生产能力,提升工艺壁垒,更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但对于中小品牌而言,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品牌应该加强对代工厂的管理,重点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并加强与消费市场的沟通,及时了解消费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品牌形象,为自主打造工厂不断蓄力。
深挖细分功效,精准狙击市场需求
根据《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6(2023-2024)》数据,年轻人成为当下养生消费的主力军,国内多数城市的常住居民年均花费在健康养生方面的金额超过1000元,其中18岁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达83.7%。
中式养生水正是因其附加的一层养生功效在健康品类频出的饮料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相关报告显示,消费者购买中式养生水的一大原因就是看中了品牌宣称的减肥祛湿、补血等功效。
但从市场中的产品来看,在功效宣传上缺乏针对性,这也是接下来品牌竞争的新方向,即通过细分功效,精准定位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女性消费群体而言,补气血是主要需求之一,但这也包括失眠、多梦、痛经、月经不规律、气血不足、手脚冰凉等细分关键词,相关品牌可以以此为创新点,在原料及配方上创新并推出更具针对性的养生水。
此外,功效细分还可以帮助品牌拓展更广阔的消费者群体,比如男性群体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常面临疲劳、精力不足等问题,有提神醒脑、抗疲劳等需求;中老年人则更关注心血管健康、关节养护等,品牌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研发专属配方,精准满足消费者期待,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中老年人对传统养生理念较认可,品牌在原料、配方上尽量使用认知度较高的传统滋补食材。
现在天气逐渐变暖,品牌或许可以使用“清热解暑”类成分的产品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心智,从近期一些品牌推新的产品来看也确实有这样的趋势,比如元气森林好自在推出的陈皮山楂水,好望水推出的柠檬薏米、茉莉薏米两种清新口味,可可满分上新的黑枸杞杭白菊饮料等等。如若在细分上没有灵感,品牌可以借助社交平台的优势来为功效细分提供思路,满足市场需求。
抢占制高点,构建渠道网络
对于饮料品牌而言,渠道永远是稀缺资源,再创新的产品也可以被复制被模仿,但渠道网络的价值无法替代,而饮料又是一个非常重视线下渠道的品类,养生水作为细分品类也是如此,一些品牌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加大对经销商的扶持政策,可见线下渠道的重要性。
某品牌表示自其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明确了运营理念——借势线上势能,构建强势品牌力,并以此为杠杆撬动线下厂商共创共建的热情,深度链接消费需求。
还有品牌的经销商表示“不管任何问题,厂家从来不会拖延、敷衍,都是快速及时和我们一起沟通解决方案”,而且在销售计划的制定上,针对当地市场的特性,给出合理的增长建议,还会主动拆解销售目标,给策略、给方法,这为其品牌在线下市场的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相关报告显示,消费者在线下渠道中更加倾向于连锁便利店、连锁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等业态,其占比分别为76%、55.1%、41.2%,品牌可以优先在这些线下渠道布局,来提高产品曝光度和销售转化率。
但如今一些渠道本身也开始做养生水,比如拥有自研团队的盒马、小象超市、叮咚买菜和七鲜,也都推出了自营的中式养生水SKU,这就对其他品牌线下布局造成阻碍。
接下来品牌可以将目光放到餐饮渠道上,餐饮渠道作为高频消费场景具有天然的优势,不少饮料品牌凭借在餐饮渠道的有效布局实现了显著的市场增量。
虽然这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前提需要品牌在产品上做出创新,推出更适合餐饮场景的口味和包装设计,以满足消费者在用餐时的特定需求,而且不少餐饮门店有免费茶等饮品供应,可能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但目前在餐饮渠道布局养生水品牌并不多,若能率先抢占这一市场,也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进一步深挖,提高下沉市场渗透率
制约养生水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该品类尚未全面渗透市场”,数据显示,目前中式养生水66.2%的消费者依旧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随后,消费人群数量随着市场下沉程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从商超的货架上也能明显看出这一趋势,据悉在北京多家永辉、山姆等大型商超和711、罗森等便利店中,无糖茶和中式养生水已经占据了饮料货架的近一半,品牌种类繁多,二三线城市商超中虽然养生水占比逐渐提高,但依然还是“小甜水”的天下。
有挑战的地方也蕴藏机遇,这也意味着下沉市场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品牌想要在下沉市场实现拓展,就需要对市场有基本的认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与中式养生水发展时间较短、未能实现对市场的全面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购买能力有关。
对此品牌需加大市场教育力度,提高消费者对养生水的健康认知,同时在产品上可以先推出适合当地口味和消费习惯的养生水,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差异化营销,逐步培养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养生意识。
还有品牌打出水替概念,这对于下沉市场消费者的钱包很不友好,即便价格在5元左右仍需考虑性价比,品牌也需要在价格上斟酌,来提升品牌在下沉市场的认可度和市场份额。
尤其是下沉市场与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截然相反,据说区别一个打工仔在三四线城市打工、还是在一线城市“牛马”的方法,就是看桌上放的是可以熬煮的养生壶,还是一瓶5.9元的瓶装中式养生水;在下沉市场中,养生壶是一个低成本、慢悠悠的养生模式,适合不疾不徐的工作生活节奏,加上更具性价比优势,大部分下沉市场消费者会选择用养生壶自己煮水,这对养生水的市场拓展有一定阻碍。
重视舌尖体验,口感持续升级
今年养生水赛道火热的态势依旧,跨界布局养生水的品牌显著增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持续地口感升级是品牌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饮料好喝是基础,如若养生水不好喝,消费者并不会一直买单,比如某品牌的银耳马蹄味养生水,除了略微的甜味外,并未明显感受到银耳和马蹄味,这就会影响消费者后续的购买意愿。
想要实现口感的升级则需要从原料选择、工艺改进、口味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比如选择高品质的食材并确保添加量的充足,来提升产品的风味和口感;在工艺上可以使用锁鲜技术或低温萃取,保留营养成分和风味,较大限度的提升口感;口味创新也能对口感提升起明显作用,比如某品牌推出的苹果黄芪水等使用水果搭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食同源成分的苦涩感,增加了饮品的清甜和层次感,更符合大众口味,这都可以为口感升级提供坚实基础。
尤其是未来更多药食同源成分被挖掘应用后,如何平衡好健康和口感是品牌应当重视的竞争点。
今年春季糖酒会上有不少新品亮相,比如三诺食疗推出了紫苏姜汤、六味地黄饮这种看名字觉得并不好喝的养生水。但从社交平台上反馈却意外不错,有消费者表示“没有苦味,也没有怪味”“板蓝根的味道、有点甜”等,但也有“有点淡、像水放多了的红糖姜茶”的讨论,可见口感对产品的重要性,未来还需要在口感上继续下功夫。
由于消费者对一些药食同源成分口味的接受度不同,对养生水的口感接受度也自然不同,相关品牌可以参考无糖茶市场推出浓厚口味版本的案例,推出更浓郁口感、清淡口感等多种浓度选择,来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对于一些搭配果味的产品,可以推出果味浓郁版本及果味清淡版本,让消费者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从而提升整体市场接受度。
与可持续生活方式关联,打造持久竞争力
市场中创新饮品源源不断,养生水的崛起可以说是借助无糖茶的市场铺垫,将眼光放长远,或许养生水现在的热潮也是为下一个热门品类做铺垫。当新奇的原料、功效和产品定位带来的新鲜感消退后,中式养生水能否实现长期吸引力、产生高复购率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品牌将养生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市场中有些品牌通过场景切入来实现养生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比如某品牌推出的养生水强调“早晚轻松喝”及多场景适用性,如佐餐、办公、夜间等等,将养生水从传统解渴功能延伸至日常健康管理领域,进一步拓宽了消费场景与复购空间;其主要支撑点含有y-氨基丁酸28mg、0咖啡因的卖点,通过配方升级实现场景拓展,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增强消费黏性,使养生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品牌也可以通过情绪价值的打造,将养生转化成可持续生活方式,助力品类实现长远发展,数据显示,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在乎其能否带来情绪价值,85.1% 的消费者希望在忙碌和舒适之间寻找平衡点,65.1% 的消费者通过情绪调节让自己更平静;养生水则为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提供了情绪缓冲,能够快速获得一种健康的满足感。
养生水还是社交货币的具象载体,对于打工人而言,桌面上摆着养生水不仅是健康象征,更是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品牌可以用“喝养生水=自律且精致的都市青年”的叙事逻辑,完成产品与生活态度的深度绑定;通过这种情感链接,品牌不仅能巩固现有市场地位,还能吸引更多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群体,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行业思考:养生水作为近年来市场热度较高的品类,市场竞争一直较为激烈,此前品牌之间的比拼主要集中在原料、口味、包装等方面,随着品类越做越大,竞争也朝着自主生产能力、细分功效、渠道布局、下沉市场等更深一步方向发展。未来竞争的核心也将从单一的产品创新转向产业链、消费场景与文化价值的系统性重构,也对入局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谁能将养生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谁更有可能在市场中争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