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市就淘汰?资本“催肥”后的茶饮圈开启长距竞速

自今年开年,新茶饮赛道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多家头部品牌推进上市进度,在新茶饮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行业竞争格局将迎来洗牌,上市为新茶饮品牌增添了滤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购买意愿,当这成为行业风向后,没有上市的品牌则会面临淘汰风险。

 

获得资本支持或许对品牌长远发展有利,但从其他角度分析,上市也并非万全之策,上市后或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此前已经有多个品牌上市后破发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损、股价波动加剧;而且在资本驱动下,品牌若过于注重加盟和门店扩张而不重视深耕供应链,很可能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在上市后的发展过程中,效率和利润也是隐患之一,未来品牌仍需构建产品、供应链护城河。

 

 

不上市就淘汰?茶饮圈开启“生死时速”

 

近年来新茶饮风靡市场,成为年轻人手中的新型社交货币,众多品牌借势崛起,行业增长迅猛,但如今已经显露出饱和的苗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547.2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维持小幅但稳定的增长态势,到2028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

 

市场规模增速趋缓意味着行业正在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入局品牌需要靠抢占市场份额来维持长远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卷产品、卷价格、卷联名等成为常态。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品牌将目光瞄准上市,2月12日古茗在港股敲钟上市;3月3日蜜雪冰城成功在港股上市;与此同时沪上阿姨也成功取得港交所备案;随后霸王茶姬境外发行上市也获证监会备案,计划赴美上市。

 

这波上市风潮背后是品牌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随着品牌日益成熟,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扩大规模、优化管理,增强综合竞争力,并应对国内市场日趋内卷的竞争。

 

当上市成为风向后,未上市的品牌将面临更大生存压力,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因为当前新茶饮的竞争已经不是跑马圈地这么简单,未来或许还将面临资本能力的竞争,有充足的资金可以为品牌产品创新、供应链建设、下沉市场拓展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而未上市的品牌在竞争升级的大环境下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参与持续的规模化竞争,从而逐渐被淘汰。

 

站在消费者角度,上市为品牌增添了滤镜,可能默认能够上市的品牌在产品上有着独特之处,消费意愿也就更强烈;站在大环境来看,新茶饮品牌若还不抓紧上市,未来上市的机会可能会更加渺茫,同时若没有上市融资渠道,在竞争时劣势则更加明显,比如以书亦烧仙草为代表的新茶饮品牌在掉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28日现有门店数量为4819家,较2月初就减少了近100家门店。

 

 

上市即渡劫?股价下跌风险随之而来

 

尽管新茶饮品牌争相上市的势头愈发强烈,但伴随上市潮而来的是股价破发、估值缩水等行业性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连锁新茶饮品牌的开店总数同比下滑了10.6%,与开店下滑相对应的,是闭店数量的上升,去年连锁新茶饮品牌门店闭店总数突破两万家,同比增加33.2%,近三年来的新茶饮闭店潮仍在延续。

 

具体到品牌,2021年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首日便破发,股价跌幅超过13%,截至2025年其股价累计下跌超过10%,与19.8港元的发行价相比,已相去甚远;去年茶百道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17.5港元/股,上市首日即破发,此后不到半年时间其股价最低跌至3.98港元/股,市值蒸发超190亿港元;今年在港股上市的古茗亦是如此,开盘虽一度上涨超过10%,但午后便跌破发行价,收盘跌幅达6.44%。

 

新茶饮品牌想要上市也需要符合标准,一些品牌经过多次递交上市申请才通过,这也就意味着背后需要付出较多的资金和精力来满足上市要求,由于上市前期需要高昂的成本,当市值大幅度缩水后则面临资金压力。

 

市场竞争加剧也推高了运营成本,导致业绩承压明显,比如某品牌上市首年业绩亮红灯,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较去年下降不超过53.90%、年度净利润较去年下降不超过62.47%,这可能引发资金链紧张,进一步制约业务扩张,加剧经营风险。

 

长时间的股价下跌会影响投资者信心,造成资本退出,比如某品牌上市以来股价连续四年下跌,曾力挺的资本也在撤退,在2024年9月27日至11月28日期间品牌共遭遇来自天图资本、PAG(太盟投资)等大股东在内的19笔减持,累计减持约2.87亿股,合共变现约5.58亿港元。在业绩与股价持续低迷之下还被深交所正式调出港股通标的名单,此消息一出迎来的又是一轮暴跌,当日下跌接近21%,这也形成恶性循环,品牌很难走出来。

 

 

国家差异,新茶饮出海如何打破水土不服

 

在新茶饮品牌争相上市之前,出海已经成为众多品牌的战略选择,未来海外市场或许可以为品牌带来新增量,对于新茶饮品牌而言,上市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助力品牌迈向更高舞台的关键一步。

 

积极寻求上市的一大原因也是为了更好推进国际化战略,助力品牌打响国际知名度,借助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现进一步发展。前段时间完成赴美上市的品牌在招股书中提及将部分用于科技投入和新品研发,以及用于扩大中国及海外门店规模,构建海外供应链网络等。

 

但由于文化差异不同,品牌在海外市场推广时,需适应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消费习惯,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当地标准,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茶饮品牌将出海重心放到东南亚市场中,因为当地与中国文化相近,消费习惯相似,降低了市场适应难度。

 

有消息称某品牌美国首店将在本月底在洛杉矶正式营业,直接从东南亚到美国市场的跨步可见其野心。

 

美国市场向来是中国品牌出海较艰难的一站,由于当下美国市场主流产品仍以植脂末奶茶为主,健康化、品质化需求缺口明显,以及美国消费者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升温,其“原叶鲜奶茶+国风美学”的定位恰好填补市场空白,这为品牌的出海累积了较大信心。去年品牌创始人还曾喊话“先定一个小目标,2024年霸王茶姬要全面超越星巴克中国区”。

 

星巴克的成功靠的是对全球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本地化策略,而新茶饮品牌要从区域性品牌转型为全球品牌,不仅要面对不同国家的消费习惯差异,还要解决供应链国际化和品牌适应性的问题。

 

在国外市场中若核心原料依赖进口,单店物料成本可能比国内高30%,价格自然也就偏高;美国消费者偏好高甜度、高冰量饮品,需调整配方平衡本土化与品牌调性;而且当地已有不少奶茶店,CoCo、快乐柠檬等华裔品牌已建立先发优势,新品牌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立足还有待验证。

资本“催肥”,容易导致品牌“虚胖”

 

资本驱动下品牌能走多远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短期来看,获得资金支持后,品牌现金流压力能够得到一定缓解,但长期而言,从资本对三家上市品牌的态度来看,新茶饮行业品牌需在产品创新、供应链优化、市场适应性上持续发力,构筑差异化竞争壁垒,否则很可能迎来资本退潮、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不稳定性较强是资本驱动的弊端之一。

 

据悉,某品牌计划将IPO募集资金用于门店扩展和供应链建设,似乎是为未来发展铺路,但如果品牌过度加盟和门店扩张,而忽视了品牌溢价能力和供应链深度的构建,很可能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比如某品牌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从蟑螂乱爬、水果腐烂,到标签不实、使用过期原料,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更让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降到冰点后很难重建,这无疑对其未来的市场扩张和品牌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尤其是在品牌上市后,负面消息对品牌的影响难以估量。

 

资本运作的短视性也不容忽略,某品牌2022年推出“奈雪币”虚拟炒股活动,虽然短时间内便“夭折”,但依旧引发不少质疑的声音,还被批不务正业,资本想要凭这一策略在短时间内回笼更多资金,这反倒对品牌形象造成了更深的影响。

 

资本压力下,品牌更关注商品交易总额、拓店数量等短期指标,忽视产品创新和健康化需求可能会导致消费黏性下降,虽能短期助推规模扩张,但新茶饮行业本质上需要精细化运营和差异化创新。当前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过度依赖资本可能加剧商业模式脆弱性,想要在市场中站稳还需回归产品本质、优化供应链和服务。

 

 

新茶饮“狂飙”背后,效率和利润是隐忧

 

选择上市的新茶饮品牌在近两年发展速度都较快,比如某品牌2023年商品交易总额是108亿元,到了2024年就预计突破200亿元,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3000家飙升到2024年的6000家。这在行业内都算是较少见的,但如此迅猛的扩张速度背后也有不少隐患,因为商品交易总额作为未扣除退货和折扣的流水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盈利水平。 

 

虽然其产品利润率据说高达60%,但这种利润率未必能完全转化为净利润,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明显矛盾,2023年其净利润仅8亿元,净利率约7.4%,远低于官方宣称的“产品利润率60%”。

 

由于新茶饮行业的成本结构非常复杂,供应链建设、人力成本、营销费用都会侵蚀利润,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利润只会越来越低,有数据显示,2024年一线城市的老店销售额同比下滑超30%,部分加盟商回本周期延长至28个月,单店营收下滑明显则是其经营困境的缩影。

 

行业内大部分品牌为加盟驱动模式,这意味着品牌对加盟商的管控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加盟门店的运营质量、供应链依赖以及品牌统一性都需要长期管理,一旦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影响未来发展。尤其是新茶饮行业培育消费信任很大程度上依赖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如果加盟店出现问题,品牌声誉会受到影响。

 

从另一表现较好的上市品牌来看,供应链的效率提升应是关键,该品牌通过五大生产基地以及核心仓和分仓体系,实现了原料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15-20%,这种供应链运作模式使得其在低价策略下仍能保持可观利润。这也为其他新茶饮品牌提了个醒,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整体成本才是实现高利润的基础,也是各个品牌应对未来竞争的重要法宝。

 

 

基石竞赛,构建品牌护城河

 

从上述一些案例中能够看到,上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未来品牌想要在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持续优化产品、服务与运营模式才是根基。

 

目前整个行业同质化问题严重,无论是品牌调性还是产品都有很大相似性,缺乏独特竞争力,比如某品牌伯牙绝弦年销2.3亿杯、贡献35%销售额,但瑞幸等竞品已推出9.9元低价版的茉莉鲜奶茶,直接冲击其核心单品。

 

近两年原叶鲜奶茶概念较火,便涌现了不少竞争者,比如爷爷不泡茶、茉莉奶白等新兴品牌,去年下旬某品牌在香港开出首店后,爷爷不泡茶迅速在北京开设 10 家门店,茉莉奶白更是获得近亿元融资,成为其有力的竞争对手。

 

去年某品牌超级果蔬茶在市场中大爆后,便有不少品牌跟风退出,甚至此前一些存在感较低的品牌也凭借这一概念迅速崛起,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各个品牌若不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差异化,市场份额将被逐步蚕食;除了产品外,服务也是打造产品护城河的重要一环,某品牌通过品牌人格化策略、亲民接地的品牌形象已经迅速圈定了大批长尾消费者,数据显示,近一年以来其小程序月用户活跃数持续领先于其他头部茶企,今年2月份录得月用户活跃数超2800万。

 

对于消费者而言,该品牌饮品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中,且在大部分消费者的心智定位中,已经不仅仅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其中还多了层情感联结,扎实筑牢消费基石。即便在今年315中该品牌因隔夜柠檬片被推上热搜,却并未对其产生影响,反倒是获得了不少声援,其品牌忠诚度可见一斑。未来新茶饮品牌需在产品创新与服务提升上双管齐下,深化消费者连接,巩固市场地位。

 

 

上市≠上岸,新茶饮开启下半场马拉松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掀起上市热潮,头部品牌相继登陆资本市场,但回顾各品牌的上市过程可以发现,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挑战的开始,某品牌在上市致辞中也强调了这一观点。

 

其实新茶饮品牌的上市潮本质上是行业融资需求与资本退出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存量竞争加剧、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多数品牌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些品牌业绩已经连年下滑,加上一级市场融资遇冷,上市成为品牌获取长期资金、缓解现金流压力的关键途径。

 

虽然这为品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品牌上市后背后也有不少发展难题,从一些品牌上市首日均遭遇破发的市场表现来看,资本市场对其估值和盈利模式尚存疑虑,一旦资金链断裂,品牌将会面临更严重的危机。如果品牌也只是将其作为缓解资金压力的短期手段,而非重构竞争力、找准发力点的起点,那么上市带来的红利将难以持久,品牌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这也为接下来想要上市的品牌提出了警示,上市并非万能良药,产品和供应链终究是核心。

 

近一个月新茶饮圈又甚是热闹,今年3月19日某品牌携手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势设立乳品创新坊,还同步亮出研究成果——“无抗无激素认证牛奶”,瞬间在行业内引发高度关注,将健康品质提升到全新高度的举动受到了市场中不少好评。

 

在供应链建设方面,某品牌在福州投建了自有茶厂,采用CO超临界萃取技术保留茶香,并通过一周三配的夜间配送模式降低门店库存压力;另一品牌在湘西自建2700亩茶园,采用承包制+标准化种植将茶叶损耗率从12%降至5%,同时通过合资工厂实现茶基底自主加工,降低对外部供应商依赖等等。不仅为品牌筑牢供应链基础,提升产品品质与稳定性,还实现了原料成本的可控,为品牌夯实根基。

 

行业思考: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后,新茶饮行业已经转向存量竞争,各个品牌为了不被市场所淘汰,争先抓住上市机遇,但上市并非万能钥匙,从已上市品牌的股价表现来看,也透露出阵阵寒意。未来新茶饮品牌上市后不能将希望寄托于资本市场,仍需将创新产品、优化供应链和服务等作为重点,在健康、品质等方面下功夫,构建品牌护城河。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