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充电宝到雨伞 “花式共享”靠谱吗?

几乎在同一时期火热的共享充电宝和共享雨伞,不论是在用户、媒体眼中还是在投资市场上,处境都天差地别,一个创造了“40天融资12亿”的神话,另一个则屡遭困境…

共享经济在短短一个月内似乎体验了从火山之巅到冰川谷底的气温转变。

共享雨伞遭遇市民冷眼,城管出动企业回收

五月末的这几天,深圳香蜜湖地铁站上演着多次诡异的对峙——伞在淋雨,人在躲雨。

在狭窄地铁口来回踱步等待雨停的市民打量共享雨伞的目光,仅在地铁口数米外的伞箱里正斜插着数把共享雨伞,始终无人问津,于是这种人伞对峙的情景出现了。

1

“不好用,因为摆得太远了,没法取”一位正避雨的市民在接受深圳广电都市频道《第一现场》记者采访时如此回答道,而他口中不好用的共享雨伞正是5月20日正式落地深圳的“e伞”。

“e伞”在伞柄上加了一把类似ofo的智能锁,用户下载APP注册,完成19元的押金和9元的租金的缴纳即可使用,租金是0.5元每半小时。根据“e伞”创始人赵书平介绍,“e伞”开发和运营成本达到了90元一把,目前在深圳的投放量已达3万支,注册用户达7万人。

2

几乎就在同时,另一座一线城市上海的陆家嘴街边,也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共享雨伞,这种伞扫码后通过“借借”的平台付20元押金即可使用,收费标准为1元/天。

“用20块钱的押金,我都可以买一把新伞了。”上海市民李阿姨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她对此非常质疑:“不可能每天都下雨,使用率不容易保证,而且雨伞是一种损坏率很高的用品,现在谁不是人手一把雨伞?”而另一位市民程先生则表示支持,“一旦下起暴雨,这些伞说不定就能发挥作用了”他说。

不过,上海市民可能还没用到伞就被收了,就在昨天(5月26日),陆家嘴城管中队表示,由于共享雨伞不允许绑在市政设施上,投放企业已自行整改并将这些雨伞全部收走。

同样“落户”上海的还有“魔力伞”,不同的是它不会被“收走”——魔力伞在地铁商场设有自助借伞机,用户只需线上下单借伞,即可取走,用完于其他自助借伞机返还即可。目前,魔力伞线下一台自助借伞机载有50余把雨伞。它的押金在30元左右,每12小时收费1元,交付押金之后,如果一直不还伞就会一直计费。

共享雨伞现状:玩家十余个,仅三家获融资

目前,共享雨伞行业已经出现了超过15家企业,其中较为知名的有芝麻信用借还、魔力伞、e伞。

3

图片来源:知乎专栏飞天狐狸

而这十余家共享雨伞总体而言有三种运营模式:借助机器的自助设备型、随处使用的自由借还型、联合商家的商户借还型。

4

不论是哪一种,都已经有各自的运营逻辑,但殊途同——目前归营收的方式仅依靠租金。如果纯粹依靠租金营收会如何?会如共享单车ofo宣称的那样已经在两座城市实现盈利吗?

我们在一位共享雨伞的从业者的帮助下构建了一个商业模型,以2016年的深圳各项数据为例,以3万把共享雨伞计算:

5

从图中可见若光依靠租金,共享雨伞两年内几乎无法盈利,而雨伞的使用寿命最长也就2年,重新投入意味着新一轮亏损。

不过即使光靠租金无法收回成本,理论上来说,通过广告+租金两条腿依旧可以支撑起一个健康的共享雨伞生命,别忘了如果给雨伞内外印上商家广告,那就是一个长期的户外移动广告位,相信这种击鼓传花的变现套路创业者早已滚瓜烂熟。

魔力伞创始人C E O沈巍巍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魔力伞在广州已经接到广告,主要通过伞面印制logo,按照一定时间和数量投放,不过这第一批广告是团队尝试性的试验,价格定得也比较低。e伞也表示目前已经在洽谈广告,称预计接下来投放175万把伞,每把将获得10元的广告费。该团队表示,其项目的盈利模式主要在于广告,伞面广告和A PP广告。

如此来看共享雨伞可能会是一个好生意,那么共享雨伞目前融资状况如何呢?

6

这一次,投资者似乎犹豫了。

昂若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磊从去年就开始关注共享雨伞,并且也在积极接洽投资,但他对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仍很慎重,“无论财务模型的计算如何完美,要看这种模式未来发展的状况,还要等时间检验,尤其是要看项目的融资能力,是不是有足够的资本支撑它们度过初创的艰难和未来的竞争期,最终站稳脚跟。”他说。

能图资本创始人、总裁熊芬则认为,共享雨伞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会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个差别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定价方式、营销推广方式上,还体现在项目本身的变现能力上;同时共享雨伞是否还与市场早已经存在的营销赠送雨伞的变现存在异同,也是值得考虑的。

充电宝与雨伞云泥之别,资本寒冬侵袭共享经济

既然几乎在同时间大火的共享充电宝能创造“10天融3亿、40天融12亿”的神话,为何共享雨伞被投资者如此差别对待呢?共享雨伞怎么了?说好的带上“共享”俩字就能傍上“投资如洗钱般迫切”的金主呢?

我们先来看连王思聪都愿为之“吃翔”的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宝其实是充电宝租赁,共享与租赁的区别在于资产私有还是公司所有,这里不作赘述)。

虽然给没电手机充电是刚需,但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不是,因为有许多替代方案(买一个新的,或者到某些店面充等等)。

更重要的是,共享充电宝要求使用者处于一个苛刻的情景:头晚忘记充电、不随身携带充电宝、短时间内处于户外、身边刚好有共享充电宝设备、对其安全性不质疑。因此它是相当低频的。

共享充电宝由企业统一采购充电宝进行统一投放,需要投入软硬件成本、渠道成本及运维成本等等,因此它是相对的重资产。

所以,共享充电宝的本质是:非刚需的、低频的、重资产的租赁经济。

再回头看共享雨伞。同理,不被雨淋也是刚需,但使用共享雨伞挡雨并不是,因为有许多替代方案(打滴滴、等雨停、找人接等等)。

与共享充电宝类似的是,共享雨伞也要求使用者也处于一个苛刻的情景:没车或没开车出门、出门前晴途中降雨、没有带伞的习惯、身边刚好有共享雨伞且“伸手”就能用、对共享雨伞不排斥。因此它也是相当低频的。

与共享充电宝不同之处在于,共享雨伞造价较低,是相对的轻资产。

所以,共享雨伞的本质是:非刚需的、低频的、轻资产的租赁经济。

如此看来,相对于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唯一的差别——轻资产。

要知道单品价值低是产品快速规模化的巨大优势。所以雨伞更接近盈利,ROI更高、更具商业价值,然而却没有像前者那样备受投资者青睐,两者的对比甚至是云泥之别。

与之类似的是,共享篮球、共享服饰、共享洗衣机、共享健身房看似被媒体调侃得火热,实则也同样遭遇资本冷眼。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洞察:共享经济在资本层面很可能出现了拐点,以共享雨伞遇冷为界,资本已经更加理智和克制,类似共享充电宝领域的资本狂潮几乎再不会出现,共享经济的资本寒冬很可能已经到来。

这场寒冬并非毫无预兆。在刚开始的互联网下半场,创业者与投资人在对线上流量枯竭的焦虑中,发现了被“共享经济”银装素裹的线下流量,于是疯狂涌入。在错过了共享单车后他们把充电宝视为救命稻草,谁知遭遇当头一棒——舆论就几乎一边倒地痛批“创业者忽悠”、“项目是条死路”、“投资人盲目进入,坑害接盘侠”,于是终于有些人开始冷静。

终于,大多数人都发现早前的滴滴Uber、Airbnb与现在的充电宝、雨伞、篮球早已不是同一类“共享”,最大的区别是前文提到的所分享物品是个人私有,还是企业所有。前者叫共享,后者是戴着共享高帽的租赁,你可以称之为“伪共享”。如今,这顶高帽越来越达不到“增高效果”。

当更多人有了这个认知后,冷静,就在创投圈中滚起了雪球。

在这场美其名曰“共享经济”的馅饼暴雨中,投资者们直到发现脑袋上流淌着的不只是果酱还有鲜血后,才幡然醒悟,每个落下的不都是笑脸形的馅饼,也有屁股大的铅球。

终于,他们终于学会了落脚避雨,而不是埋头猛冲。​​​​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