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本来是一个历史悠久、非常传统的行业,但只从马老师提出新零售后,恍惚一夜之间,一下子成了最热的行业。
目前线上在谈新零售,线下也在谈新零售;品牌厂家在关注新零售,经销商、B2B也在关注新零售;媒体、研究机构在研究新零售,资本市场、机构也在研究新零售。
目前,大家都在高度关注新零售的创新实践。不论是盒马模式、超级物种、海物会、YOOYA,还是小米之家、三只松鼠、泰山啤酒、南极人、韩都衣舍等。
大家更是高度关注阿里的新零售动作。期盼阿里与苏宁、银泰、三江、百联的合作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新零售启示、示范。包括前天天猫与银泰合作开出的面积仅288平米的ONMINE零食馆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大家对什么是新零售争论也一直没有停顿。特别是阿里研究院推出新零售研究报告以后,更是引发了一段时间的激烈讨论。
概念总归是概念。从零售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零售企业,关键是要如何全面的去认识新零售,如何全面的去准确实践新零售。无论线上企业还线下企业如果只是固守以往的思想,基于以往的角度去认识新零售可能会陷于片面。
目前看,对新零售的认识与解读大约分为两派:以阿里研究院为代表的,更多代表线上企业观点的(互联网基因),是更多的从数据驱动、技术驱动,着力店从线上线下数据打通来去认识新零售。
更多的做实体的零售人(线下实体零售基因),更多的从消费变化、零售环境变化来去思考零售商业逻辑的变革。
以我自己对新零售的认识,对目前线下零售现状的分析研究,对线上零售的了解研究,什么是新零售?依据消费环境变化、零售商业环境变化重构新的零售商业逻辑+数据驱动,重构人、货、场的新零售形式。
也就是说:把电商基因的人解读的新零售与线下实体零售基因的人解读的新零售结合起来的新零售是最完整的新零售解读。
苏宁云商COO侯恩龙说:十年前,电商说苏宁没有互联网基因,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他们根本没有线下零售的基因。
目前看线上零售确实存在比较多的对线下零售企业的不了解甚至误解。从阿里研究院的新零售研究报告中可以略见一斑。
首先,二十年的时间,外资零售巨头大多进入中国,中国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同台竞技,总体上讲,中国的零售已与国际上的零售企业完全接轨,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其次,到底哪种零售模式最适合中国,目前还不能定论。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坎坎坷坷;家乐福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佳世客、伊藤洋华堂的发展也是艰难曲折;欧尚、乐购怕是在中国市场是以亏损的红数铩羽而归;罗森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便利店,目前门店数量有限,到目前怕还是陷于亏损的泥潭。
而像永辉、胖东来、大张等一些本土零售企业虽然没有外资零售的风风光光,但是发展的健健康康。
当然这二十年来,中国零售企业在高呼“狼来了”的情况下,向外资零售学习了非常多的新的零售技术、新零售形式。
东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异的,表现在消费文化上也是有巨大差异的,进而对零售商业文化的影响上也是不一样的。
三:对零售行业的认识一定不能仅从技术上去分析,零售=人+技术。
影响零售成功与否的核心一定是人。特别是在商品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经营人—-顾客、员工,是零售最核心的要素。
北京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说:零售经营的核心要素是顾客满意,顾客满意的前提是员工满意,并且这种满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意。一语点到要害之处。
大家比较熟悉的河南许昌的零售企业胖东来,可能在零售技术上对比其他企业有一段距离。但是,胖东来比较好的解决了零售经营中的最核心要素—–人的问题,他在与家乐福、大商的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上风。
四:线下企业对互联网,数据的理解是有一定基础的。
可以说,没有互联网、没有计算机系统就没有连锁零售。连锁零售是最早利用互联网的行业之一。沃尔玛在二十年前就发射了企业的全球同步卫星,用于全球门店的数据传输。计算机管理系统也是最早用于连锁零售的全面管理。
说到数据,到目前大家熟悉的“啤酒和尿布”案例,还是沃尔玛的数据分析人员在数据管理中关联分析出来的。连锁零售在完善的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在有关经营数据、商品数据的分析是比较完善的。通过数据分析指导门店的商品调整、陈列调整、位置调整都是比较到位的。
即便是与电商对比,缺乏对顾客信息的更多获取,但是门店每天的交易笔数、客单价一般企业都是有比较准确分析的。对消费者画像,虽然没有数据,但是一般能力的店长,都可以基本准确的画出门店的顾客画像。
如果与数据化的对比,不会有太大出入。就像超市发这样的企业,他的店长与顾客之间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交易关系,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亲情关系,这种价值更是超出画像的意义。
五:更为关键是,零售企业更从实际的商业逻辑出发分析研究零售经营。
实际上,最核心的零售技术最主要的是体现在零售商业逻辑中。
零售特别需要讲究组合。组合是最核心的零售技术。
一个百货店要讲究品牌组合;一个大卖场要讲究卖场与商业街的组合;在卖场内要讲究品类的组合,要有重点品类、目标品类、常规品类、补充品类的组合,要有价格组合、要有促销组合,要有一线品牌与二线品牌的组合。在各种组合当中,使零售技术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相对电商的上半场—-以流量红利支持而获得快速发展、粗放发展来讲,电商企业需要学习、了解线下零售的经营技术。
电商的下半场必将回归零售的本质,就是:研究消费者关系,研究商品管理,研究零售组合。
对线下零售企业来讲,特别是连锁零售企业来讲,本来是最早“触网”的弄潮人,在互联网商业化的过程中,落伍了。被他人远远的超越了。
目前对实体零售企业来讲,最核心的是要放弃抵触和排斥心理,改变漠视心理,消除恐惧心理。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不仅对电商企业是机遇,对线下零售企业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在整个社会已经互联网化,消费者的生活互联网化的今天,零售必须要互联网化。没有发展互联网零售就是脱离了社会。
未来单靠到店模式的零售肯定难于支撑企业生存,必须要发展到店+到家。
更不要被目前的牛、猴、狗等在烧钱模式所误导,互联网零售不仅是平台模式一种,互联网零售可以有很多实现形式。可以是重模式,可以是轻模式。完全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找出一条适合企业自己的到家模式。
互联网企业有非常多的特点值得学习,敢想敢干,快发展等都需要学习。
更为关键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思维,思考在互联网环境下零售需要如何变革?特别需要思考清楚的是,在商品极大丰富,消费者有更多线上线下购物选择的环境下,零售应该如何变革?
当前特别重要的是,面对来客数下滑,顾客流失,如何找到顾客?如何重新定义顾客关系?如何与顾客建立链接?如何打造终身价值?
发展到家关键是选准模式,找准路径。是选择平台模式,还是借助第三方平台模式,还是微信模式,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三只松鼠的快速成功模式值得借鉴。
发展到家模式的核心在运营,在精细化的运营上。在这一方面,零售企业大多都有一定的基础。
零售企业的线上之路是有良好基础的:专业的零售经验、专业的团队、良好的供应链、良好的企业品牌。
啰嗦了这么多,无非想说明一个事情:
新零售不存在互联网基因、实体零售基因;
新零售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零售应该怎么做;
新零售就是要重构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零售商业模式,通过技术驱动提升零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