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雨伞是真的机会么?执法部门:不是

在继单车、充电宝之后,“共享”领域的新玩家们又将目光对准了雨伞。当涉身其中的创业者们陆续拿到融资时,共享雨伞也看起来像是一门生意了。

但是先别急着入场。

近日,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但是不到一天就被城管强制清理,另外,共享雨伞在上海也难逃厄运,同样遭到了执法部门的介入。

这批共享雨伞来自“共享e伞”,该公司在今年5月刚拿到上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共享e伞”的使用方式跟共享单车一样,扫一扫雨伞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得密码,用来解锁雨伞,需要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提交押金。每一把雨伞押金为19元,每半个小时收费0.5元,不过用户还需要充值至少9元才能够使用雨伞。

据了解,和共享单车必须投放在画线的区域内类似,共享雨伞从目前来看,因为其具有“租赁”属性并且以营利为目的,同时在户外公共区域投放时,存在占用公共设施的情况。接下去,部分城市城管局将对近期的雨伞投放进行高度关注,禁止相关企业将雨伞投放在公共区域。

具体来说,这些共享雨伞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随处使用的自由借还型,比如oto共享雨伞和共享e伞;另一种是带柜机的自助设备型,比如JJ雨伞(针对B端商户借还)、魔力伞(针对C端用户借还)等。

其实,共享雨伞的概念刚被提出时,在投资圈就颇受质疑,包括缺乏技术壁垒、准入门槛低、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使用低频等。

而支持者则从从商业角度出发,忘带伞、懒得带伞这种即时性需求是共享雨伞切入的需求痛点,从用户避免浪费、重复购买的心态考虑,共享雨伞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完成了“共享经济”的市场教育工作,培养了用户习惯。

显然,当创投圈们都在讨论共享雨伞到底是真机会还是伪需求时,虽然考虑到了用户、市场、资本,甚至是天气,但是忽略了政策风险。如今,共享经济已经是烂大街的概念了,动不动就被称为“风口”的创业切入点也应该被更冷静地对待。​​​​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