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自AlphaGo问世,人工智能概念开始大热。
所有创业项目都言必称与人工智能相关,相关人才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毕业两年,年薪即可50万起跳。但实际上,企业仍在“烧钱”,买单的还是VC。那些新闻中所谓“突破性”进展,完全是难以落地的学术字眼。
近期,PingWest品玩采访了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员工、学界代表,试图揭示行业大热背后的泡沫。全文近万字,虎嗅摘录其中精彩段落与大家分享。全文可戳:百万年薪的人才泡沫与人工智能的虚假繁荣
文 | 逍遥小妖
五月天,戴维穿着帽衫,瘦瘦高高,里面套着短袖,是最能适应早晚凉中午热的衣着。
作为一个“科技圈人士”,他对热点话题一点感觉也没有,从没听说过共享充电宝,不知道上一轮资本寒冬是什么时候过去的;也不太关心自己的老同学去的那些公司,谁又融了多少钱。
甚至,对自己所在的这个空前热门的行业,他的认识也很模糊——
戴维是国内一家“独角兽公司”的人工智能项目负责人,年薪刚好百万人民币。
这家公司的产品并不是自动驾驶汽车、语音助手和扫脸解锁这种一眼看上去就与人工智能沾边的产品——但在它最新的产品中确实使用了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并涉及一些大数据分析的技术。
戴维是部门leader,此前他在一家国际知名的手机厂商做研究员,再之前是清华大学攻读计算机视觉博士学位,还带过博士生。不如那些走穴型的人工智能专家知名,但在学术界,也算是个有点名气的人。
麦可是戴维的同事,毕业两三年,但年薪也是50万人民币起跳。他的朋友郑明跟他说:“不要谦虚,你自己也说不出国内的OCR(光学字符识别)谁做的比你更好吧?”——郑明去年自己创了业,在做人工智能方向的猎头。
郑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把国内能接触到的人才都摸了一遍。不过他也说,这个圈子其实很小,突破几个点后,以一名人才为核心,就能覆盖到他的同学、前后辈和公司同事。
当然,相比人力投入,这家公司在人工智能业务上还远未回本。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领域,最赚钱的可能是里的“人工”生意了,因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太短缺了。
“人工智能”是个笼统的概念,企业并不会真的在招聘时招“人工智能岗位”,具体会分为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推荐算法等不同的职责描述,招的不光是工程师和程序员,而是科学家。
而一个复杂的和人工智能沾边的项目,可能涉及到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比如要实现“用户拍了一道应用题,智能匹配讲师”这样一个功能,里面会涉及图像识别(识别用户拍的什么题)、自然语言处理(读懂这道题)和推荐算法(按用户数据、题目的类别在导师库里选人)等角色,每个角色都需要对应的职位。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得由至少一名50万年薪起的科学家完成。当然,一个人还肯定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