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缤果盒子”里的甜甜圈被上海室外35度高温“晒化”时,无人值守商店正在中国大地被热炒。
缤果盒子是欧尚中国与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投资的无人便利店,在7月3日高调宣布获得A轮、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就在6月28日,F5未来商店对外宣称,获创新工场3000万元A+轮投资,据悉,F5未来商城是一家利用机器自动化结合算法替代人工的24小时智能无人便利店。
将无人值守商店推向高潮的是阿里巴巴在7月8日推出的“淘咖啡”,“人脸识别完成订单”、“支付门10秒完成订单”的体验,一度让人兴奋。
与此同时,中国的A股市场也有连锁反应,从缤果盒子获得融资后的7月4日、5日、6日,一家叫做远望谷的企业连续涨停,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深圳公司,一直做与RFID相关产品,此前在股市的表现一直比较低迷,而其它与无人零售、移动支付相关的股票,像科蓝软件、汇纳科技、民德电子、新开普等都在上涨。
透过热点的背后,品途商业评论发现,阿里巴巴刻意将“淘咖啡”的宣传定义为“无人零售店”,而缤果盒子和F5都将其“盒子式自助购物”的产品打上“无人便利店”的“标签”。
“是无人售货店,但不是无人便利店,这点一定要强调”,朗然资本联合创始人潘育新告诉品途商业评论,“按照零售行业全球的业态定义,食杂店、超市、便利店、折扣店都是小业态,但核心完全不同,目前无人店从本质上还不是便利店,只是借助这个热词而已。”
“目前看来,市面上推出的几款无人便利店,在本质上还是升级版无人售货机,而新零售的本质是交易。”福州见福便利店的创始人张利总结。
“无人店本质上非便利店”
潘育新参与创办朗然资本前为上海快客便利店的总经理,“无人店解决的核心痛点是方便了购物?提升了用户体验?还是降低了运营成本?”他反问。
沿着这个逻辑,他向记者分析:购物不方便最简单,去不适合开小店的地方布点,但投入产出如何,目前尚不知;提升体验也许现在用户感觉比较新鲜,但究竟能否长久不好说;低运营成本可能是大家都看重的,但效率如何?
目前的无人便利店产品“以节约成本”为宣传噱头,它的思路是,“未来,人工成本呈刚性上升,无人便利店只需要一到两个配货员补货,可节省售货员的配备”、“租金连年上涨,能够节约房租”等。
“逻辑上,无人便利店为了把选址和人工成本降低,但实际为了让这个看上去没有人,背后所需付出的供应链以及背后的人工成本,这笔账不一定能够算得过来。” 春晓资本投资副总裁潘金菊告诉品途商业评论。
记者了解到,无人便利店需要先期投入自助零售设备的采购,据业内人士推算:“一个20平方的自助购物盒子需要付出200000元,合10000元/平方米,而同等面积的夫妻老婆店,按1000元/平方米投入的话,只需要投入20000元。”
所以盒子式自助零售机的赢利点还在于规模,规模一旦上去,成本就会被摊薄,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无人便利店的成本,“一家店十个月能收回成本。”这种回本方式比实体便利店要快一些,见福便利店的创始人张利曾经告诉记者,实体便利店做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但从0到100的过程非常漫长,创业者需要苦等数年才能熬过规模关。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无人便利店解决传统便利店逻辑上重资产、开拓门店长周期的问题,便利店确实还是个重资产、长周期的生意,局限于选址门店拓展等问题,无人便利店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能规避人工成本过高、规模化选址、传统便利店规模化复制程等难点度过高。”潘金菊告诉记者。
“有虚火”
“对投资人来说,如果一个具备技术要素可规模化复制且甚至从逻辑判断可能颠覆一个足够大的市场的创新物种,即使小概率事件也想豪赌一把。” 春晓资本投资副总裁潘金菊向记者分析。
但同时,目前无人便利店的热度导致价值和价格的错位,“先不说无人便利店它到底能不能成功,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产品,有一点比较难以接受,当这个逻辑没有被完全验证的时候,四五家试验点,上来就报价几个亿的估值,这一点比较难以接受,也可以说有虚火。”
她告诉记者:“传统的零售业态,包括便利店、商超这些业态,在二级市场里,这些上市公司,他们的PS(销售额和估值比)非常低,在1左右为多,最高是三江购物,因为有阿里的因素,也是在2倍上下徘徊。”据了解,PS值是股票估值中的一种方式,叫做市效率估值法。通常,大家都会用PS看企业潜在的价值,看它未来的盈利能不能大幅增长。
“作为投资人,对于新生事物保持关注,不希望新事物一出来就被爆炒到价格跟价值之间扭曲的状态,新事物,新物种,还是推动整个新零售方面的发展。”潘金菊向品途商业评论总结。
郎然资本的潘育新则认为无人便利店还没有像共享单车、迷你KTV那样的风口,“只有两家获得投资,网点也不多,下一步还要看有没有相关的企业会被连续投资,如果投到5到10家就算风口。”
他同时认为,这波无人零售店的热炒会“加速这个行业的技术提升和发展”,但中国目前无人便利店的技术都是“入门级”。潘育新介绍,F5本质是“大型的自助售货机组合”,用了机械手原理,这个在自动药房行业得到广泛使用,目前只是场景转到零售店而已,并不新鲜。
“而缤果盒子是基于RFID技术”,据了解,RFID技术的出现已有百年,目前在零售业得到了广泛运用,因为RFID成本不低,过去一直主要用在零售的物流环节,这些年随着技术成熟,价格已经降低了很多,所以也在尝试向商品销售上使用转换,“更适合高单价商品销售吧,卖一瓶饮料,你贴个条码就不一定划算。”
回归零售本质
“颠覆性的无人店肯定来自海外而不是中国。大家都比较急躁,迎合风投的需要,这样的技术不是那么容易跨界在零售业就做得成功。”潘育新说道。
潘金菊则认为,在未来,无人便利店的技术本身不是壁垒和门槛,一定会被整体拉平,所以无人便利店的核心逻辑还是供应链、选址和运营效率等。“无人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落在便利店业务上。”
在中国,传统便利店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创新和平效上与国际三大便利店巨头7-11、全家、罗森差距甚远,基础业务这块就需要去下功夫填补的地方太多。一份资料表明了这种差距:一家 50平米的夫妻老婆店平效在1000/平方,70平方米的普通便利店在2143/平方,而一家90平方米的日系便利店,平效的表现为4445/平方。
此外,中国的零售业态的发展还有一个现象:在上一个业态并未发展完善之际,下一代迭代形态能同时出现,像中国的购物中心还在粗放地处于“收租子模式”阶段,电商就蓬勃发展了。现在火热的无人便利店也是同样现象,它其实在欧洲街头为一种成熟应用,但在十几年前,当无人便利店到了澳洲时,部分顾客会用虚假的条形码扫描,或者买了两件商品却只扫描了一件。
因此无人便利店的发展除了现在的技术问题、零售本质没有把握的问题,还有道德问题。无人便利店对标的迭代产品为自动贩售机,“我看好自助售货机,这个技术非常成熟,设备价格也很低了,效率和商业模式已经得到市场的验证,在海外美国、日本目前都是这种主流模式。”潘育新告诉记者。
据报道,现在日本有500万台自动贩售机,年销售达3000多亿人民币,即每台占地1-2平米的机器日销达168元=84元/平方米/天。但,现在中国自助售货机的网点还不够密,还可以铺设许多,发展空间巨大。“在网上流量红利消失后,线下的这些应用自动售货机、迷你KTV、摩拜等又被视为是线下流量的新入口”,潘金菊告诉记者。
“如果一个无人店开在便利店旁边,哪怕它的成本再低也是找死,销售和便利店完全不是一个当量级”。潘育新认为,零售的本质不是降低成本额,而是销售成本率要合理。“费用是便利店的五分之一,而销售可能是便利店的十分之一也不一定是好生意。”
潘育新告诉记者,“资本对一个新业态提前五年布局是正常的”,但这波无人商店的火热有点炒作的因素,“因为大家对新零售的表现形式都比较迷茫”,无人店一来就找到对标,“个人认为5年内,无人店不会改变现有零售市场多少,技术还需要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