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新零售底层逻辑浅析及未来发展预判(3)

互联网信息获取的高效和供给的丰富性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想买就买的心愿。门店不再是最高效的用户消费场景,销售受到冲击在所难免。

第二部分:传统零售门店的问题在哪里

1

解析门店的用户连接方式

—门店的流量模式局限—

我们曾多次谈到以超市为代表的线下零售流量模式,即以门店为中心的地理流量模式

分析:
  • 模式:门店开设临近用户生活区,通过利地优势便于用户购买
  • 用户:用户以到店消费为主,这需要用户消耗0.5-2H整块时间
  • 品牌:门店陈列面积有限,品牌只有争取上架才会有销售机会
门店作为链接品牌和用户的购买场景,在两端的需求满足上都有局限。即陈列空间限制了商品上架数量,用户选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但客观的评价,在很长的时间内,门店都是人们购买日用的主要消费场景。虽然有各种不足,人们依然依赖于门店的便利性。

至少在互联网出现前,靠近人们生活场景的门店,是用户触达商品消费最高效的方式。

—门店的用户链接方式—

由于门店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用户到店。这种方式对于用户来说是相对低效率的。

分析:
  • 时间成本:用户需要支付整块时间到店,才能获取信息
  • 机会成本:用户到店后才能知道门店是否有其所需商品
  • 选择被动:成本主要承担者,消费长期处于非满足状态
在时间/机会成本的驱动下,用户不会轻易更换消费场所,有时候就不得不接受门店提供的替代性消费方案。
这就是我们在线下门店消费的现状,花了时间到店却发现没有自己所需的商品,要么空手而回,要么将就买个超市架上的同类商品。

作为用户,迫切的需要更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增加消费满足概率,规避到店后的沉没成本。

—围绕陈列的博弈关系—

在门店零售体系中,品牌通过广告投放与零售商争夺市场主导权。至于用户,处于消费信息和商品选择的被动接受状态。

分析:
  • 品牌:争取零售商更多的陈列和促销支持,挤压竞争品牌
  • 零售商:在保持品牌平衡的基础上,争取品牌的更多投入
  • 用户:处于零售生态中的弱势地位,消费主要考虑便利性
由于门店陈列具有销售/广告双重价值,零售商不再满足于原有的销售收入,开始以条码费等名义以实现广告价值变现。
这就构成了门店&品牌合作的基本模型(见下图),即门店利用地理优势将用户引流到店,上架品牌负责将门店流量转化为销售额。

这种模型为无力支付广告费的品牌带来机会。他们依靠终端拦截也能获得不错的销售额。

—门店流量模式的瓦解—

强势品牌的广告投入唤醒了用户品牌意识,不断挤压门店中小品牌,用户消费选择越来越少。

 

用户需求:
  • 商品:零售商能够提供更多的商品选择,满足细分消费需求
  • 信息:便捷的获取更多消费信息,降低对零售商的消费依赖
  • 成本:能够有效降低时间和机会成本,提高消费的满足概率
以超市为代表的零售门店在这些方面也做过很多的努力,包括不断扩容增加商品陈列、通过DM海报降低用户信息获取成本等。
由于经营模式的天然限制,这些改良措施无法真正有效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

互联网信息获取的高效和供给的丰富性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想买就买的心愿。门店不再是最高效的用户消费场景,销售受到冲击在所难免。

原内容转自 CK商业逻辑研究院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