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危害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出现偏瘫、肢体残疾,甚至因器官功能障碍而危及患者生命。中医治疗风湿优势明显,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
世界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会长卢胜春弟子、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太乙堂特邀专家张智勇主任,对风湿病有深刻认识,认为风湿病包括内风与外风二个因素,其以补血治内风,以滋阴治外风,在临床上获得满意效果,能切实有效地帮助患者消解痹痛。
疑病索解,熟悉风湿病关键病机
张智勇出身于中医世家,少承庭训,热爱中医,立志传承国粹、献身岐黄。曾师从中华针刀医师学会会长施晓阳先生、世界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会长卢胜春先生、刃针创始人田纪钧先生学习针刀和刃针技术并获得真传,成为一位熟中医内外治法、刀针药三法并用的中医后起之秀。
张智勇尤其对风湿病有深入研究,对风湿病病因病机有自己见解,认为风邪偏盛是风湿病的重要病因,风邪包括外风、内风二种。外风是风、寒、湿、热、燥五邪入侵人体后,留滞于肌肉、关节、骨骼等而产生症状,表现为封痹、湿痹、热痹、寒痹;外风的其他发病因素有、居住环境潮湿、起居调摄不慎,以及季节气候异常等。
外风可引起气血运行逆乱、壅滞,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症,就是风湿病症。风邪可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人体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另外寒邪、湿邪等也可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一旦湿气停于关节,就会导致关节肿胀使其屈伸不利,引发风湿病的发生。总之风湿病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的。
导致内风发生的关键是血的因素。血虚、血瘀,以及血热、血寒、血燥等血的因素在内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整个病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都可导致风湿的形成。其中血虚生风,多由阴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而来,筋失所养,则关节运动不利,出现手萎软麻木,肿胀难以屈伸等风湿病症状;而是血淤生风,则是淤血阻塞经络,阻则不通,不通则痛,进而导致痹症的产生。
补血滋阴治风湿,获满意效果
在深刻把握风湿病病因病机并结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张智勇认为中医风湿病治疗,应在辨清内风与外风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治疗。其中外风应从血而治,内风治宜滋阴增液。
外风之治血,即在祛风、散风的同时,通过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等,达到血行而风灭、顽疾得治之目的。
内风治疗之所以强调滋阴养血,是因为外风存在阴血、津液虚乏的病理基础,其核心是治阴液,即采用滋、养、育、敛阴血、津液等一法施治或多法并施,使阴血行之、内风平之。
张智勇总结说,补血滋阴治疗风湿病的优势是能够切中病机,通过疏通经络气血使风寒湿热等病邪无所依附,进而使痹痛消解,帮助患者解除病痛,重获健康。
【大夫档案】
张智勇
世界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会长卢胜春弟子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
太乙堂特邀专家
简介:
出身中医世家,先后师从于中华针刀医师学会会长施晓阳,刃针创始人、北京东方传统医学门诊部教授、国际华佗中医学院 (U.S.A) 教授田纪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新中医分会会长王自平,世界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会长卢胜春,多年来刻苦研习针刀技术并临床实践,获益匪浅。
行医济世多年,提倡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坚持弘扬仲景学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在治疗疼痛类疾病及妇科、失眠、三高、头痛头晕、脑鸣、面瘫及其它疑难杂症方面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运用奇穴及针刀技法治疗各种疑难病。
以柔性正骨、五行罐疗、针灸、刃针、针刀、火针、圆利针、拨针、脐针、脑针等多种当代新中医的特色特效治疗技术见长,对疼痛及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均有良好疗效,深受患者好评。
擅长:
一、疼痛类疾病
头痛、偏头痛、头晕、颈椎病(颈肩部酸痛,痛手麻)、肩周炎.、顽固性腰痛、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推管狭窄、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膝关节疼痛、踝关节扭伤、足跟及足底麻木疼痛以及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二、内外科杂病
中风后遗症、心脏病(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尿酸(痛风)、失眠、耳鸣耳聋、顽固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喘症;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胃炎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痛、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便秘、痔疮;老年人漏尿、尿频.尿急、尿痛、妇女痛经,更年期综合症;老年人小腿抽筋:皮肤病(牛皮痛.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顽固性面瘫、面肌痉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