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饮料的热与困

在健康养生风潮影响下,这两年药食同源植物饮料市场增速明显加快,今年春季糖酒会上不少品牌都展出了相关产品,足以见得品牌对这一品类的重视。但目前不少草本饮料产品在成分、配方上相似度较高,部分品牌或许是想要乘借市场潮流来分一杯羹,但对于想要持续发展的品牌而言还需从产品、场景、营销等多方面入手,将潮流转化为长期价值。

 

由于该品类饮料主要卖点在于健康和功效性,接下来品牌或许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对其功效性进行验证,以此来打造壁垒的同时增强市场信任,切忌以噱头营销来抢占市场。

 

 

从配方雷同到个性养生,成分创新还需深挖

 

从传统品牌跨界推新到新锐品牌强势入局,露露依托草本基因推出桂圆姜枣饮、陈皮乌梅饮等新品,通过经典草本配方与现代工艺结合,强化药食同源属性;三诺食疗推出了六味地黄饮、紫苏姜汤;光合颜究所新推“典方盒子”莲子苹果四神汤,在原有四神汤基础上加入苹果浓缩汁和陈皮等等。

 

根据我国《饮料通则》的定义,草本饮料隶属于植物饮料类别,只不过在养生风潮的引领下,一些药食同源成分被逐渐应用到饮料中,随着市场对这类成分关注度和喜爱度的不断提高,草本饮料这类以草本元素切入市场的细分品类迅速发展。有相关报告显示我国草本植物饮料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0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500亿元,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后更助推了草本饮料市场规模的扩张,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有望实现翻倍增长,成为饮料市场的一大重要品类。

 

但目前草本饮料市场仍面临成分、配方同质化问题,山楂、枸杞、乌梅、赤小豆、罗汉果、金银花等成分在市场中几乎随处可见,菊花决明子水、枇杷雪梨水、陈皮荷叶山楂饮、枸杞桑葚饮等类型饮品几乎成为品牌标配。未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持续提高,对草本饮料也会更加青睐,若产品依旧没什么创新性不仅会影响品牌销量,还会影响品类的发展。

 

站在市场竞争角度也是如此,当越来越多同质化产品涌入市场,品牌就需要用差异化破局,接下来品牌需要在成分上继续深挖创新,可以引入稀有草本植物或融合多种草本精华,提升产品独特性。去年药食同源成分又新增了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四种成分,品牌可以对这些成分进行研发,提升产品差异化,比如可可满分推出的佛手化橘红。

 

由于不同消费群体对健康的需求不同,品牌可以推出更具针对性的配方来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比如迎驾山泉推出的石斛五指毛桃、石斛竹蔗水、石斛菊花水、石斛桂圆水等“石斛+草本”系列单品,以不同口味来满足不同养生需求,在众多同质化产品中打造出了一条差异化路线。

 

 

撕开无糖茶、功能饮料包围圈

 

某品牌山楂饮宣传页上显示,其应用场景包括“食欲不振、大餐解腻、办公久坐、运动健身、清热劲爽”;某品牌黄芪水宣传“秋冬干燥天气、元气滋润、活力加满”,应用场景包括“美食聚餐、健身搭档、工作放松、养生追剧”等。整体来看,草本饮料虽然凭借其天然成分和健康属性在消费场景上更具针对性,比如枸杞菊花水被广泛宣传用于缓解眼疲劳,薄荷茶被广泛宣传用于提神醒脑等,但几乎都贯穿于日常生活、餐饮、办公、运动与户外等主流场景中。

 

由于饮料市场种类较为多元,一些饮料的消费场景与草本饮料重合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市场拓展。无论是何场景中,无糖茶都是其有力竞争对手,虽然二者都主打0糖、0脂,但无糖茶发展较早,市场规模庞大,消费基础广泛且消费者接受度较高。在餐饮场景中,果汁、现制茶饮、餐饮店的自制饮料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对草本饮料的消费意愿。

 

在运动户外场景中,电解质水等功能饮料与其场景重叠度较高,比如宝矿力水特、脉动电解质水、外星人电解质水等与其形成了直接竞争;在办公提神场景中,咖啡、东鹏特饮等饮料在市场中深耕多年,不仅品牌认知度较高,在渠道上也更具优势,草本饮料想要与其竞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未来品牌需通过精准定位,打造独特消费场景来开辟差异化赛道,比如与保健品市场融合进入药店渠道,提升产品在各个场景中的说服力;通过添加含有特定功效的药食同源成分针对运动、办公、日常生活中的更多细分场景,聚焦垂直需求,增强用户粘性。在宣传上也要与其它品类产生差异,比如更强调药食同源成分的功效性,以此扩大场景竞争的差异点。

 

 

科学背书打造竞争壁垒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6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2%的受访青年为健康产品付过费,运动健身和中式养生是受访青年更乐意付费的类型。草本饮料的显著特点就是健康和成分功效性,这也在其愿意付费的产品行列之中,但随着消费者对功效宣传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品牌也需要提高功效宣传的门槛。

 

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科学背书是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突破同质化困局的关键策略,品牌可以通过功能性验证、权威认证、技术研发等维度构建科学护城河,有效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并抢占市场先机。一些添加人参、枸杞、罗汉果等具有传统药用价值成分的饮品可以借助临床研究验证其功效,在宣传上将消费者对天然成分的偏好与科学术语结合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增强说服力。

 

由于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草本饮料并不具备专利配方,品牌还可以在研发上加大投入,通过研发复合配方并申请专利,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提高技术护城河;还可以在权威认证上加大力度,争取获得FDA、EFSA等国际机构认证来提升产品公信力,或通过主导制定草本饮料的原料标准、生产工艺规范等建立壁垒。这些对品牌实力是个较大考验,也可以借此淘汰掉一些想要在红利期获得短暂利润的中小品牌。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草本饮料健康功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未来草本饮料将朝着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不同人群的特定健康需求,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功效的产品。不过这样一来,就更需要科学背书,科学背书不仅是草本饮料应对同质化竞争的工具,更是其从传统养生向现代功能食品转型的核心,未来品牌仍需在研发深度、合规能力等多个维度持续投入,助力其在健康消费浪潮中占据制高点。草本饮料的热与困

文化赋能,让草本饮料深入日常

 

草本饮料的成分主要为药食同源成分,我国药食同源理论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人口增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食品、营养、医药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药食同源理论、应用也在不断形成、累积及充实,在维持人群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及抗病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两年受健康养生风潮影响,其认知度越来越高,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草本饮料可以深耕其文化底蕴为产品赋能。

 

品牌可以在宣传时将中医理论以现代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本草纲目》记载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百合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甘,性寒,归心、肺经,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品牌可以在宣传页上标注相关文献,并提取功效概念,精准对应市场需求,比如通过将添加百合成分的草本饮料提炼出清热润燥的功能标签,强化其文化渊源,提高消费者对传统养生智慧的信任。

 

还可以借助二十四节气、地域差异提高产品的文化属性,比如结合二十四节气推出清明菊花茶、夏至荷叶饮等限定产品,通过包装设计与营销活动等方式将饮用行为与自然节律绑定。还可以挖掘区域饮食习俗,并将其运用到草本饮料中,使其成为地域文化输出的载体,比如樂神康本草植物饮料就是根植于当地文化底蕴。

 

今时不同往日,品牌深入以药食同源文化属性为品牌赋能的同时需要结合现代营销手段,毕竟文化底蕴太过于深厚的产品大部分消费者理解程度有限。对此品牌可以文化地域为依托打造特色IP,通过短视频、社媒、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提升品牌亲和力,同时通过中草药研学、工厂参观等文旅融合方式增强品牌故事性,提升文化内涵。

 

 

从供应链入手,保卫草本饮料生命线

 

品牌若想在草本饮料这一品类长远发展,供应链的稳定性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这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市场响应速度及品牌信誉。在原料上,由于药食同源成分的特殊性,可能面临稀缺原料产量和价格波动难题。比如人参、石斛等珍稀药材生长周期较长,金银花、菊花等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一旦需求快速增长难以快速实现扩产。

 

为此品牌需要寻找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比如与农户合作,采用订单农业模式,通过签订远期合约锁定价格与供应量;还可以与多个优质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避免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降低因自然灾害、原料短缺或价格波动引发的风险;若有一定资金实力后可以考虑建立自有种植基地,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原料品质与供应稳定性。

 

草本活性也是品牌需要面临的难题之一,草本活性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成分含量波动进而影响功效,而从采摘、加工到储存运输都有可能对活性产生影响。对此品牌要根据不同成分的特性制定精细化采摘标准,优化加工工艺,比如一些药食同源成分需低温保留活性,一些则需要采用特殊干燥技术来保持活性。

 

在运输环节也有不少要求,品牌需要针对不同成分配备合适的储存运输方式,以免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活性成分流失或变质;还可以引入先进的冷链物流系统,确保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较大程度保留草本活性,同时在整个供应链环节引入先进的质量检测体系,实时监控活性成分变化,确保产品功效稳定。供应链稳定才能为品牌后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草本饮料要想将草本潮流转化为有力的竞争优势,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数字化,精准驱动草本新势力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各行各业的竞争格局,草本饮料也不例外,在产品端,利用数字化可以预测分析区域消费偏好,从而为产品的研发创新提供依据,比如南方市场整体对清热解毒类草本饮料的需求较高,细分到各个省份对不同草本成分的偏好又有所差异,品牌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以此为根据差异化研发。

 

在原料端,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记录原料种植、加工全流程,实现原料溯源;在生产端,数字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根据原料季节性特点和市场需求波动,设定动态安全库存阈值;采用AI算法预测销售趋势,结合历史数据调整库存水平,避免原料积压或短缺,提升供应链整体响应速度;也可以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生产线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饮料质量稳定,做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营销端数字化同样不可或缺,大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消费者偏好,精准投放广告,提升购买转化率,还可以基于消费者的健康数据推送定制化内容,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增强品牌粘性。比如针对熬夜人群推送强调“护肝、护眼”等标签的草本饮料,针对运动健身人群则推荐“补充能量、提神醒脑”等标签的饮品,通过精准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从而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数字化正推动草本饮料朝着数据驱动迈步,这必然会助力草本饮料行业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市场布局和产品创新,进一步巩固其在市场中的受欢迎地位。在数字化进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平衡消费者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关系,确保数据安全合规使用;防范技术漏洞带来的风险,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等等,这都需要品牌投入资金和时间来实现,但这是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噱头营销走不远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养生成为潮流,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药食同源”产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在各个平台上热销,草本饮料也顺势闯进养生赛道,这确实为草本饮料发展提供了红利,不少品牌凭借多样化的营销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但整体来看,大多强调健康概念,比如某品牌推出的乌梅熬山楂在宣传页上可以看到“草本脂肪收割机、自然温和有燃力”“促、解、养”等文字标注。

 

这种宣传手法虽然吸引眼球,但却并没有科学依据,仔细观察其配料表发现,其确实添加了山楂、乌梅、陈皮等药食同源成分,但添加量并没有明确标准,而且其宣传效果主要是药食同源成分的效果,在饮品中并不一定能完全体现。现在以噱头营销吸引消费者的产品并不少,一些消费者也对此有了认知,这样下去很容易引发消费者质疑,一旦过度依赖噱头营销容易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下降。

 

想要长远发展下去,品牌应回归产品本质,对口味、价格等进行精细打磨,以真诚赢得消费者持久信赖。部分药食同源成分的风味大众接受度并不高,品牌在不断研发新品的同时也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口味优化,确保产品既符合健康理念又满足消费者口感需求。

 

从价格上看,一些产品价位段偏高,在当下消费降级的趋势下可能竞争力稍弱,比如某品牌六味地黄饮1瓶400毫升售价约为9.8元,某品牌佛手化橘红1瓶500毫升售价约为15.9元,某品牌人参黄芪饮1瓶330毫升售价约为9.9元等等。这相比在场景上有重叠的品类价格而言高了不止一星半点,接下来品牌还需要从供应链优化、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入手调整价格策略,来提升产品性价比。

 

行业思考:在健康养生潮流影响下,草本饮料这一品类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不少品牌布局于此,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想要获取短期利润的品牌跟风复制,导致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入局者若想要将其网红爆款进化为长红经典,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质,在成分创新、消费场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的同时做到科学背书、文化赋能,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刘庆峰说马斯克不懂AI:科大讯飞该怎么接这波流量?

2025-7-30 17:37:01

信息前沿

宠物经济新战局(一)| “毛孩子”重塑中国消费版图:宠物经济为何正当时?

2025-7-31 10:23: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