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酱油从“出生”到“退休再就业”的碳排放,竟与1根香蕉、1小把菠菜相差无几?这并非想象,而是海天酱油交出的真实“低碳成绩单”。最近,海天为旗下产品做了一次全面的“绿色体检”,通过国际通用标准核查,完整记录了500ml酱油从原料到终端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最终数据与水果、蔬菜的碳排放几乎处于同一“轻碳线”上。
这背后的秘密,藏在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协同网络”里。今年7月18日,由海天发起的“碳路者绿链联盟”正式成立,作为国内首个覆盖调味品全产业链的绿色联盟,它串联起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包装运输等各环节伙伴,构建起从“源头到舌尖”的协同减碳体系。作为“链主”,海天自2013年起便踏上绿色探索之路,如今这张网络的减碳成效已渗透到每个环节。
故事要从东北黑土地说起。海天挑选原料时,优先选择有机种植的天然黄豆,从种植到运输、保管全流程严格分类管理。合作种植伙伴需遵循“不毁林开荒、不开垦泥炭地”等可持续准则,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不仅是黄豆,辣椒、大米、生蚝等原料的筛选同样严守绿色标准,从源头筑牢减碳根基。
离开黑土地后,物流伙伴接过减碳接力棒。通往海天工厂的3000公里运输途中,超80%采用铁路与水路联运,配合食品级专用集装箱内衬袋替代传统小袋包装,每年节省约600吨包装材料。水路运输单位碳排放仅为公路的十分之一,大幅降低长途运输碳足迹。抵达港口时,45辆新能源重卡组成的“接豆队”已就位——这些刚投入使用的环保先锋,每辆油耗降低50%以上,年减排量相当于再造一片12万棵树的小森林。作为调味品行业首个规模化应用新能源重卡的企业,海天计划未来3年将新能源重卡比例提升至50%。2024年,绿色物流已实现总减碳3967吨,相当于约35万棵树的固碳量。
进入工厂,黄豆的“绿色变身”正式开始。车间屋顶的光伏板组成“蓝色矩阵”,当年发电量突破1600万度,足够一辆电动车环游地球26圈,清洁电能替代部分传统火电,为蒸煮、发酵等核心工序注入“绿电”。车间内的水开启“绿电”,2024年水回用量达150万立方米,相当于1万户家庭全年用水量。基于“绿电”智控平台的智能调控,制冷系统能耗下降20%以上,节能效果显著。
包装环节则上演“瘦身革命”。遵循“5R”环保原则,2024年PET、PE、玻璃和纸张等材料减少1700吨,“挤挤装”设计减少瓶内残留,避免“最后一滴倒不出”的浪费。自2022年以来,已累计减少原生塑料5400吨、纸张1800吨、玻璃4.9吨。
减碳不是单打独斗,海天与上下游伙伴将绿色理念融入供应链每一环。”箱箱共用”项目每年少用18万个纸箱;PET瓶供应商驻场生产,省去5万车次运输,节省800吨包装材料;与纸箱厂共建专供体系,每年减少运输车次3360次,缩短物流距离16.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
即便酱油被用完,故事仍未结束。酿造剩余的酱油渣经处理变为优质饲料,每年滋养数万头牲畜;PET瓶被粉碎成再生颗粒,可制成衣服、网球、笔袋等。工厂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5%,高明园区更获SGS零填埋钻石认证,几乎实现垃圾零填埋。
从黄豆到酱油,再到空瓶的循环再生,这条“绿色协同网络”将海天与伙伴们紧紧串联。正如“碳路者绿链联盟”承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海天始终守着这份“绿色契约”,将对土地的珍视、对自然的友好,悄悄藏进每一滴酱油的滋味里,让可持续成为调味品行业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