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母婴电子产品制造商“聚智科技”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这已经是该公司今年内第二次递表。时隔六个月再度闯关,展现出这家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强烈渴望。
然而,细读其500多页的申请书,不难发现隐忧重重:①营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业务、单一销售渠道、单一消费市场;②关税和汇率波动风险;③研发投入偏低与营销费用高企形成鲜明对比;④业绩增速显著放缓……为其IPO前景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阴影。
IPO前,聚智湖北大手笔分红2620万元
据介绍,“聚智科技”(全称:聚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婴儿监护器的研发、设计、制造、品控、销售及营销,旗下品牌「HelloBaby」产品线覆盖多种功能与规格,销售网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申请材料中了解到,聚智科技通过IPO所筹资金将主要想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扩大销售渠道及地理覆盖范围,提升品牌知名度;二是研发新产品,升级及迭代现有产品;三是采购新生产设施所需设备及机器;四是扩充及建设配备智能仓储系统的仓库;五是一般营运资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聚智科技在递表港交所之前,其负责生产及销售产品的营运实体聚智湖北在短期内连续分红,2024年5月和8月分别派息约1830万元和790万元。由于当时聚智湖北尚未引入外部投资者,全部分红都流向了由创始人刘强(98%)和其妹妹刘艳(2%)控制的“深圳圆美”。
大手笔分红约2620万元后,又计划通过IPO募资的行为,引发广泛众议。有人认为“先分红再上市补流,实控人算盘打得精”,也有人指出“这是在股权尚未稀释前,由创始人家族先行落袋为安”。
据了解,2024年8月-9月,鸿达财富先后以51.9万元认购聚智湖北20%股权、以1990.34万港元认购聚智科技20%股权。而后,聚智科技间接全资附属公司聚智智能向深圳圆美和鸿达财富购回100%的股权。至此,聚智科技股权结构中,鸿达财富“上桌”说话,刘艳则退出股东行列。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聚智科技现金及现金为2967.5万元,同比2023年4050.2万元仅减少了26.73%。也就是说,即使进行了大额分红和投资,聚智科技的这份“家底”依然算得上雄厚。而这得益于其还不错的“造血”能力,2022年-2024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分别为2204.1万元、4147.9万元和1.14亿元。
这也意味着,聚智科技并不缺钱。正因如此,其在上市融资前紧急分红巨额现金的举动,才更令人费解为何不先用自有资金,非要转而依靠公众股东?对此,从聚智科技披露的资金用途可见,其可能怀有极大的野心,正试图推动一个激进而远超自身当前财力所能支撑的扩张计划,因此必须寻求外部融资。
业务结构单一,婴儿监护器占营收95%,抗风险能力低
诚然,聚智科技呈表的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固然漂亮,可资本更看重的是未来增长潜力。 然而,审视其主营业务,高度集中于“婴儿监护器”单一品类。2022年-2025年4月,婴儿监护器收益分别为1.74亿元、3.32亿元、4.48亿元和1.46亿元,分别占相应年度/期间总收益约91.5%、95.4%、97.0%及97.0%。

可依靠于此,聚智科技能一直保持稳健增长吗?同比该业务在各个年度的营收增幅可见:2023年同比增长1.58亿元,增幅90.44%;2024年同比增长1.16亿元,增幅35.06%。增速断崖式放缓,这为其高增长叙事蒙上了浓重阴影。
这种“将所有鸡蛋置于一篮”的模式极其脆弱,若产品无法保持绝对市场竞争力,其将失去立身之本。更需注意的是,聚智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总营收比例不足3%。具体来看,2022年-2025年4月,研发开支分别为480万元、530万元、900万元及250万元,分别推出16款、39款、71款及26款新型号婴儿监护器。在此之下,聚智科技募资后用于研发新产品,升级及迭代现有产品的资金又能有多少?
相较之下,其对营销及广告费用就显得非常“舍得”。2022年-2025年4月,分别为投入1700万元、2930万元、4590万元及1680万元。然而,在电子产品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婴儿监护器作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赛道,必然会吸引新的竞争者进入,或者现有竞争对手加大投入,从而可能分食市场份额,导致公司增速放缓。

据《2025年婴儿监护器市场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婴儿监护器市场的零售销货价值由1067.2百万美元增长至1400.0百万美元,实现复合年增长率7.0%,反映消费者对儿童安全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成熟市场及新兴市场的普及率不断提升。该市场有望于2029年之前扩大至1919.0百万美元,自2024年起复合年增长率为6.5%。
聚智科技也坦言:“市场上不断涌现出新产品,竞争对手可能推出了更具吸引力、功能特性更佳的同类商品,使得我们的新产品或升级产品在比较中显得不够突出;对于产品的需求可能迅速转向新的功能特性或产品外观,而我们可能未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变化。”
依赖单一消费市场、单一销售渠道,加剧业绩不确定
开篇提到,营收高度依赖三个“单一”,除却产品业务外,还有消费市场、销售渠道。其中,聚智科技的业绩稳定性,取决于其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业务关系。因为聚智科技主要面向的是海外市场。
2022年-2025年4月,北美和欧洲等海外国家分别贡献营收1.67亿元、3.22亿元、4.48亿元及1.39亿元,分别占相应年度/期间总收益约87.5%、92.6%、96.5%及92.4%。基于此,其高度依赖亚马逊及沃尔玛。

同期,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销售收益分别约为1.66亿元、3.24亿元、4.46亿元及1.31亿元,占相应年度/期间总收益约87.2%、93.0%、96.4%及87.4%。其中,来自亚马逊的总销售收益分别约为1.63亿元、3.16亿元、4.42亿元及1.30亿元,占相应年度/期间总收益约85.4%、90.8%、95.6%及86.6%。

也正因此,聚智科技于往绩记录期间,约79.7%的营销及广告开支与亚马逊有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依赖性将使企业的命脉受制于渠道方的政策变更、佣金上调、算法调整或自身经营状况。一旦该渠道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合作终止、流量下滑或平台规则重置,企业的销售额将面临断崖式下跌的风险,且缺乏其他途径予以缓冲或替代。
此外,尽管聚智科技进入到北美和欧洲等海外国家,但实际于往绩记录期间其主要阵地在美国消费市场,销售贡献分别占总收益约56.8%、70.9%、75.5%及77.6%。但众所周知,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这也导致关税和汇率出现波动,进而影响聚智科技的业绩稳定性。
例如,自2025年2月起,美国正式实施对华加征关税措施。其中,适用于婴儿监护器产品的税率为30%。对此,聚智科技在申请资料中表示:“由于我们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须缴纳额外关税,预期2025年的销售成本将会增加而产品整体销售量将会减少。因此,我们截至2025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经营业绩及盈利能力将受到负面影响,且董事预期本集团截至2025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纯利亦将减少。”

不仅如此,美国人口出生率也在下降,由2020年的10.9‰下降至2023年的10.7‰。2020年美国0至3岁婴幼儿人口(包括移民)为1530万,并于2024年下降至1480万,复合年增长率为-0.8%。
出生率跌、关税又高,这两头堵的情况下,聚智科技2025年前4个月期内溢利较2024年同期下滑13.68%,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基于此,这也是为什么聚智科技着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覆盖加拿大、英国、德国及法国销售的原因。
聚智科技的IPO本质是试图以募资解决“单条腿走路”的困境,但其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单一市场、单一渠道的模式,叠加市场竞争、贸易政策等多重风险,不仅自身发展存在局限性,而且业绩也充满不确定性。诸多短板,让这场港股闯关前路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