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娃哈哈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在网络上流传。令人瞩目的是,通知中提及的并非娃哈哈品牌的常规战略调整,而是将娃哈哈替换成“娃小宗”,点燃了市场的热议。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娃哈哈还曾陷入裁员、调整薪资结构以及尝试转移商标等风波。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宗馥莉在2025年年初曾尝试把387件‘娃哈哈’商标从集团转给她个人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但遭到多方抵制后至今未完成过户。启用‘娃小宗’相当于把‘谈判失败’直接推向市场,用新标绕过法律障碍。”
“娃小宗”登场背后的隐情
近日,一份娃哈哈的 “关于开展 2026 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通知显示,自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离世后,公司在努力解决各项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中,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决定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启用新品牌“娃小宗”。
通知中还特别指出,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而娃哈哈集团对此通知内容未给予明确回应,这无疑让该通知的内容愈加真实,也引起了公众的讨论。
在商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品牌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更换品牌意味着要放弃多年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重新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品牌建设。
这一通知的流出也引发了外界对娃哈哈内部矛盾的猜测。从股权结构来看,娃哈哈集团最大股东为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宗馥莉持股29.4%,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实际上,宗馥莉上任后,试图对娃哈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让外界认为娃哈哈有“分家”的嫌疑。
2024年,有娃哈哈老员工爆料称,整个杭州地区大概有100多位员工因未将劳动合同从娃哈哈转签至宗馥莉掌控的宏胜,致年终奖(包括干股分红)相对过去减半,有的甚至比以前直接打了2至3折,转签员工部分年终奖和分红也降了20%至30%。
此外,在2025年2月,娃哈哈集团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正在申请转移387件商标至宗馥莉控股的公司,但最终却因为多方因素未能成功“过户”。
而对于此次流出的通知,在柏文喜看来:“宗庆后靠个人威望维系‘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宗馥莉接班后,国资与职工股东对‘体外公司白用商标’不再默许。宏胜系干脆把旧品牌‘留’给集团,把自己的产能、经销商、销售团队整体迁移到新商标,完成法律切割。”
同时,柏文喜表示:“通知把更换品牌解释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现行章程规定‘娃哈哈’商标对外许可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杭州国资(46%)+ 职工持股会(24.6%)一旦联手否决,宗馥莉控制的宏胜系就无法继续无偿或低价使用商标。”
宗老去世后娃哈哈接连陷入风波
继宗老去世后,娃哈哈就接连陷入风波。先是陷入宗馥莉“罢工”风波。2024年7月,一封署名宗馥莉的《致娃哈哈集团全体员工的函》在网上流传。
内容显示,因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及娃哈哈集团部分股东对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导致她无法履行管理职责而辞去职务。
虽然在一周后此事不了了之,但还是让外界怀疑娃哈哈股东与宗馥莉之间的矛盾,以及股东对宗馥莉管理能力的质疑。
此外,近一年来不少娃哈哈体系内的产品加工厂传出停产的消息。据经济参考报等媒体报道显示,初步统计,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系”停工的企业超过15家,而在停工的企业中,娃哈哈集团前高管杜建英几乎都持有股权。
而多家工厂停产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员工维权事件,也对娃哈哈的产能和市场供应造成了影响。
这也可能是娃哈哈陷入代工风波的导火索之一。2025年5月中旬,消费者发现今麦郎为娃哈哈代工纯净水,这一消息引发了市场对娃哈哈代工模式、品牌及产品质量的广泛质疑。
虽然娃哈哈于2025年5月发表声明,承认与今麦郎存在代工关系,并表示自2025年4月起,因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已终止合作。
但又引起了一场“背刺”风波,原因是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给娃哈哈代工的12亿瓶,占到今麦郎10%左右的产能。”这也让娃哈哈被外界冠以“背刺”之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高管罢工、工厂停工、代工风波以外,娃哈哈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
据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在微博报道,娃哈哈正在陆续砍掉年销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有些经销商结束了与娃哈哈的合作,而有些则被并入大型经销商;甚至还有经销商反馈娃哈哈方面还有未结清的款项。
尽管娃哈哈方面表示,今年以来经销商新增数量远大于解约数量,经销商体系的变化是基于市场策略和合作意愿,属正常的动态优化,并非针对特定规模客户。但此事还是引起外界质疑。
对此,柏文喜指出:“娃哈哈赖以起家的‘联销体’讲究‘同富贵、共患难’,很多老经销商跟随宗庆后20年以上。一旦简单粗暴地‘砍户’且遗留费用(返利、保证金、临期品)不结清,极易形成‘鸟尽弓藏’的舆情,削弱品牌情感分。”
同时,柏文喜表示:“综合来看,‘娃小宗’不是简单的品牌升级,而是娃哈哈‘分家’大戏的公开序幕;300万以下经销商风波则是渠道整合过程中的阵痛。如果各方只站在自身立场‘硬掰’,极可能两败俱伤;相反,在法理与情感之间找到折中方案,才能把900亿品牌价值和700亿销售体量平稳过渡到下一代治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