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灵AI领先,但快手还无法“躺赢”

导语:人才持续流失、竞品加速围剿,快手的可灵AI能领先多久?

可灵AI领先,但快手还无法“躺赢”

快手,失去了一员大将。

9月9日,快手前副总裁,可灵AI事业部技术部原负责人张迪,被曝加盟B站、出任技术线条负责人。

此时距离张迪从快手离职还不到一个月。

张迪曾就职阿里巴巴,2020年加入快手,2024年作为技术负责人,开始牵头可灵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落地。

一年多时间里,张迪主导了可灵AI的30多次版本迭代,令其成为快手业绩中最亮眼的一环。

快手2025Q2财报显示,可灵AI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与第一季度相比,大涨67%。

截至今年7月下旬,可灵AI全球用户超4500万,超两万企业客户及开发者接入。

但是就在这顺风转舵的时候,作为可灵技术一号位的张迪却突然离职,加盟B站。

这就像两军对垒,一方攻城拔寨,风头正劲,结果回头一看,主将没了。

下面的仗要怎么打?军心能不能稳得住?都是问题。

一、可灵向前,人才向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迪可以被称为“可灵之父”,在他的主导下,可灵AI从0到1,逐步成为行业领先者。

今年5月份,Artificial Analysis发布了最新的全球视频生成大模型榜单,快手可灵2.0模型以1124分的Arena ELO基准测试评分位居图生视频赛道榜首。

在2025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快手科技CFO金秉透露,可灵AI在2025年全年收入预计将较年初目标实现翻倍。

与此同时,快手内部对可灵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今年4月份,快手成立可灵AI事业部,将可灵AI升级为与主站、商业化、电商、国际化、本地生活并列的一级业务部门。

张迪在这种时候离职,很可能会给快手的战略蒙上一层阴影。

其实不止张迪,2024以来,已经有多名高级技术人才从快手离职。

比如原多模态负责人王仲远、前大模型Agent技术负责人付瑞吉、前短视频业务负责人袁帅、前首席音频架构师刘岐、前推荐算法负责人宋洋等。

这里边包括多位副总裁级别的技术高管,并且很多都是AI技术、算法推荐、数据平台等核心领域的人才。

关于快手高级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分析,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种说法是快手降本增效,研发费用连续4年下降,从2021年的149.56亿元减少到2024年的121.99亿元,资源的进一步收缩导致人才流失。

另一种说法是快手人才流失与核心领导层变更、组织架构调整有关。

2023年10月,宿华正式卸任快手董事会董事长一职,程一笑兼任,快手结束“双核”模式,正式进入程一笑时代。

两个月后,即2023年12月,快手宣布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涉及到主站、电商与商业化三个事业部下属的15条业务线。

随后便是2024年,多位技术高管先后离职。

可是,如果只是因为时间线比较近,就将此归因于快手改朝换代,多少有点阴谋论。

程一笑履新,调整组织架构本属正常。离职的技术高管与快手官方均未透露相关细节,我们也不便妄自揣度。

不过,即便抛却阴谋论,人才流失的弊端仍然清晰可见。

首先,AI战略的推进大概率会受到影响。

据报道,张迪离任后,快手高级副总裁盖坤向下兼任,成为可灵AI技术负责人。

盖坤也有就职阿里巴巴的背景,技术能力或许不在张迪之下,但一个全职,一个“兼任”,投注的精力肯定不同。

这就好比《三国演义》,诸葛亮坐镇中军,赵云统兵御敌是最好的选择。现在赵云这个大将突然不在了,你让诸葛亮“兼任”。诸葛亮的统兵才能当然不在赵云之下,但效果肯定比不上之前的将帅搭配。

同时,技术高管批量离职,可能会减弱快手对人才的吸引力。

道理很简单,不说高级人才,就是普通人找工作,也会优先选择离职率更低的公司。

更何况如今各大厂都在搞研发竞赛,技术人才到哪里都会被疯抢。

隔壁字节跳动为了留住大模型人才,加码股权激励,核心员工最高可以获得234万元的期权。

阿里巴巴则为了让实习生快速成长,允许他们直接参与最前沿的大模型技术研发工作。

基础人才尚且珍贵,经验丰富的高手更是走一个就少一个。张迪8月中旬从快手离职,9月初就收到了B站的橄榄枝,快手想再获得一个同等级的人才,难度应该不小。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粮草、战心都不及袁绍,唯一的变数就是曹操接纳了袁绍不看重的谋士许攸。

AI技术竞赛,和战争一样,谁也不能忽视人才的作用。快手失去这些技术高管的损失,可能不会比失去那些头部主播小。

从对外层面看,快手把AI当作战略重心已经尽人皆知。有媒体统计,快手2025年二季度业绩公告中AI出现频次同比增长185%。

但现状是,可灵AI虽然暂时领先,但地位并不稳固。

在国际市场,谷歌已经发布了能在生成视频中直接自带声音的veo 3模型。在国内,字节跳动今年5月发布了豆包视频模型Seedance,准备在这个方向上加速。

为了应对竞争,快手加大了研发投入,二季度研发开支34亿元,同比增长21.2%。但是这个数字和实力雄厚的字节、腾讯比起来,未必有优势。

天眼查APP显示,截至2025年9月11日,快手总市值为3168.25亿港元,不足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一。

资金不占优,人才又流失严重,快手该怎么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竞争力?

二、创新者的时代

如果不考虑对未来的担忧,只看当下,快手在AI方面的成绩确实很亮眼。

虽然可灵AI的2.5亿营收和快手二季度350亿的总营收相比,仍然微不足道。

但是就像外卖大战的三方不只是为了做外卖一样,快手发力AI也不只是为了这点创收。

财报显示,2025第二季度,快手应用的平均日活跃用户达到了4.09亿,同比增长3.4%,创历史新高。电商GMV为3589亿元,同比增长17.6%。

相比之下,快手的销售和营销开支为105亿元,同比仅增长4.6%,远低于营收增速。

一般来说,营销开支对营收增长的拉动作用会随着基数增大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快手却呈现相反状况。

原因可能确如其财报中所说是“AI技术对业务的深度赋能”。

隔壁阿里和京东虽然天天宣传外卖和电商的协同效应,但是该在电商业务上投入的营销费用却并没有明显减少。

相比之下,可灵AI与快手其他业务的协同效果,已经明显体现在财报数据上。

同时,可灵AI的突破,使得快手在视频生成大模型领域领先同行,成为少数单独公布AI收入的科技公司之一。

根据相关报道,可灵AI之所以能取得领先,主要是因为在交互层的功能创新,比如“多图参考”功能——用户上传多张图片,模型综合分析,生成更贴合用户意愿的视频。

盖坤曾表示:“很明显,仅靠文字无法传达视觉信息。我们需要一种新方法,让人们能够准确表达他们的想法。”

今年4月,可灵推出2.0版本,整合了之前的功能创新,允许用户以“文字+参考图片+参考视频+其他模态信息”的形式命令大模型生成视频。

可灵将这种交互方式命名为“多模态视觉语言(MVL)”。

简单来说,可灵AI的领先,主要源于功能设计上对用户友好。

这也验证了至少在视频生成领域,技术复杂程度并不是商业化唯一的决定因素。

不过,快手并不能就此一劳永逸。

首先,可灵AI主要以P端的专业用户为核心,这部分用户看重功能完善,忠诚度并不高,随时可能转投更完美的模型。

其次,AI应用并没有先发优势一说。

就像今年1月,Deepseek R1发布,仅用两周时间,DAU就超过了字节推了一年多的豆包。

用户越多,体验越好的互联网逻辑在AI应用上并没有明显体现。

ChatGPT 应用的月活跃用户量比 Claude 高出 100 多倍,但 OpenAI 的模型并没有比 Claude 好用太多。

就像阿尔法狗已经无法再通过跟普通人下棋来提高水平一样,大模型的能力似乎很难通过一般人的使用反馈得到提升。

所以,可灵AI要想持续保持领先,就必须要持续不断加大投入。

当然,如果可灵AI能够持续发展,前景也是不可小觑,并且有可能改变创作者生态。

有过视频创作经验的人应该都有感触,创作一条视频,难点不在创意,而在高昂的制作成本。

爱奇艺的会员价格涨了好几轮,这么多年却仍然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漫威电影特效好,但是它每秒要烧掉数十万美元。

成本堆高门槛,很多好的创意就落不了地。

目前来看,视频生成大模型,可能成为解题关键。

比如用可灵AI2.1在高品质模式下生成一段视频,大约只需要花费3.5元人民币,相比于人工拍摄、剪辑,制作来说,这个花费应该说相当亲民。

成本得到降低,那些有创意,但没资源的创作者就获得了让想法落地的机会,视频创作生态很可能就此走向繁荣。

这样的前景还是很值得期待的,但愿可灵AI能不受快手人才流失的影响,继续快速向前发展,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好的便利。

免责声明:本文分析源自公开披露资料(财报、公告等),作者不保证信息来源的充分性或最新状态。股市有风险,本金可能亏损,投资决策需极度谨慎! 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评论,绝非买卖建议。投资者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独立研究、审慎判断,风险自担。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山姆“冷冻西兰花”引热议:选品降级、品控失守

2025-9-23 20:19:03

综合资讯

互联网大咖聚集共创团队创造未来

2023-9-22 16:38: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